周燕
德育是適應人的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然選擇,過程中促進幼兒心智品質與個性性格的養成,促進幼兒道德建構。通過優良傳統文化傳承、幼兒心理成長需求、了解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性幾個方面的幼兒園活動。《幼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德育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默化的形象,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
一、教育環境中的德育滲透
(一)幼兒園公共環境打造
滿園書香、童言悅語,我園以閱讀為辦園特色,在幼兒園里以繪本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主線,幼兒園里每個角落都放置我國節日、風俗、文化、歷史的相關繪本讀物,孩子們隨手可以翻閱。閱讀氛圍濃厚,文化教育無形中對孩子進行著德育教育。
(二)幼兒園班級環境設計
溫馨有愛、潛移默化,我園以繪本主題活動為內容主線進行各個班級的環境創設,小班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形成初步社會交往行為為德育依據選擇繪本主題內容;中班以形成熱愛閱讀的習慣、愿意表現與合作關愛為德育依據選擇繪本主題內容;大班以學會思考、形成初步的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會正面分辨事件的“對與錯”為德育依據選擇繪本主題內容。主題活動背景下的環境創設,是師幼通過日常教學活動邊學邊玩邊創設,環境與孩子之間密切互動,形成溫馨有愛、潛移默化的德育環境。
二、幼兒園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中的德育滲透
(一)節慶活動
我園以《流淌的時光·經典的故事》為題開展幼兒園節慶活動之一:語言交往節。為幼兒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與魅力,體會傳統故事經過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的歷史傳承。
語言交往節期間,老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組成故事團,紛紛娓娓道來,為孩子們帶來了很多中國傳統故事、歷史、文化、傳說、民俗,和孩子們共同暢游中國傳統文化,在流淌的時光中,享受、體驗、感受著我們祖國的文化、歷史,了解祖國現今的強大。
孩子們紛紛以中國傳統故事、詩詞為內容,以情景劇、朗誦、親子互動等形式表現自己最喜歡的我國傳統小故事,并通過家庭、幼兒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傳統故事和小小故事大王。
通過系列活動后,孩子以中國傳統繪本故事編排傳統故事歌唱、繪本故事戲劇的形式展現了內心對我國傳統文化、文學作品、歷史等的情感。
(二)節日活動
結合我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我園的孩子們在每次節日活動中都會通過傳統節日來源、節日傳統故事、傳說故事、歷史故事了解我國的節日與風俗,通過體驗活動,例如:吃餃子、做湯圓、猜燈謎、做花燈、敬老活動等深度學習體驗我國傳統節日,感受中華文化。
(三)班級教學活動
幼兒園班級主題活動設計涵蓋五大領域、注重德育滲透,我園以繪本主題活動為主線設計各個年齡班教育教學活動,注重提煉繪本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愛國愛家、行為禮儀等元素與孩子們通過游戲、情境體驗等形式滲透德育。
幼兒園養成教育的堅持實施。設定每月養成教育主題活動,以微笑問好、進餐禮儀、文明行走與站立、傾聽與對話四個主題制定相應養成教育目標以及各年齡班活動建議。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兒歌、文明禮貌評比、生活常規建立、日常教育、警察叔叔、消防員和醫生等各種職業人員進課堂等體驗活動在教學、游戲等多維度進行德育。
(四)社會性活動
幼兒園結合社團、機構等進行集體性活動。例如:教師到圖書館做公益性閱讀推廣活動、到貧困落后地區進行支教;孩子到老人院、福利院以及社會關愛機構參與關愛活動,到社區公共設施進行維護共建活動等。孩子們與教師們通過自己親自體驗的方式,了解社會、關愛社會,更容易激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中大班孩子每日進行:我是小記者活動。通過讀新聞每天關心國家大事、留意身邊小事,從幼兒開始就懂得自己是中國人,應當熱愛祖國、關心國家、承擔責任、愛國愛家、勤思好學。
(五)融合教育
接納與共同成長。對于特殊兒童進入幼兒園,班上的老師、家長、幼兒都需要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通過學習逐步學會接納。
相關案例:班上插班來了一位孩子小溪,老師發現孩子身體情況異常,無法正常交流和正常行走,大小便每天都拉在身上,走路經常摔倒,聽不懂老師和小朋友說話也不能回答其他人的提問,經常在上課或者下課的時候離開集體。開始的時候,家長也由于擔心老師和小朋友害怕或者嫌棄孩子,所以開始的時候一直對孩子的情況吞吞吐吐不太愿意交流。班上的孩子看見小溪的情況有的很好奇,有的有些害怕。
為了讓家長解開心結,也從實際上幫助到這位孩子,我和班上的老師進行了班務會議,決定努力幫助這個孩子解決在幼兒園的生活問題。同時,用關心孩子的行動和與家長多次面談的方法解開家長的心結。并向專業機構、專業教師學習相關特殊兒童養育的知識與方法,在日常與家長密切溝通共同科學養育和教育。
班上的老師每天多次為孩子清理身上的大便小便,每天數十次帶孩子反復學習上廁所的方法,小溪身上多臟多臭都抱起她來。班上的小朋友經過一個月看著老師們對小溪的耐心照顧,開始有一位懂事的孩子提出:“老師,我也可以幫忙,等會下課了,我來帶小溪,你們休息一下吧。”老師們感動之余也知道了,我們一個月的辛苦和對小溪的愛,感動了身邊的孩子,孩子也開始逐漸愛上了這位什么都不懂的“小妹妹”,慢慢地下課后、餐后、喝水的時候、回座位的時候,一個兩個三個,班上的孩子們都開始自發模仿老師照顧這位“小妹妹”,小溪在班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行動和對話也開始進步起來。
三、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幼兒園班級里偶會發現個別孩子在行為、情緒上出現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而老師們在幼兒園通過各種方法都未能幫助孩子在行為和情緒上有所調整,這個時候應當考慮及時了解幼兒家庭情況,甄別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根源,從專業的角度予以幼兒家庭德育方法指導與互動。
小康小朋友一直是班上老師、小朋友甚至其他家長們都非常頭疼的孩子,在幼兒園經常出現情緒失控、打人抓人、尖叫的情況,日常也難以跟小朋友友好相處,游戲以及日常活動中都經常搗亂,導致班上難以進行活動,而且小康的家長也并不愿意針對孩子的情況做深入交流或者改變。
在開學后,小康就開始跟小、中班的時候一樣,間歇的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基本每次在打小朋友和老師、丟砸班級物品后,尖叫將近一個小時。老師每次勸說、安慰、制止都沒有效果,并且發現每次只要有人向小康提到“爸爸”兩個字,小康會馬上情緒波動很大,猜測孩子容易情緒失控可能與家庭成員關系緊張有關。通過與班上老師商量后,老師找到了小康的家長了解情況,并請他的家長輪流來園直接觀察小康在幼兒園的實際情況,通過多次接觸交流,還有家長看到了孩子在園的實際情況后,孩子的奶奶首先敞開心扉跟老師訴說:孩子從出生以來就多次由于一些原因被父母暴力教育,孩子在家情緒變化也是非常劇烈。
由于小康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情緒問題,在與幼兒園園領導溝通后,老師通過反復家園溝通建議小康父母除了需要配合幼兒園老師來調整孩子的情緒,還要改變家庭教育方式,在耐心的無數次溝通后,小康的家長才開始動容愿意跟老師交流孩子在家的各種情況并接受老師的建議,咨詢專業機構進行游戲式的心理療愈。
通過一個多學期的調整,小康和他的父母都開始敞開心扉,與老師商議家庭教育方法,改變家庭成員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家園攜手制定適合小康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小康在老師的愛與接納中,也開始慢慢接納老師的幫助和愛,開始與小朋友友好交往,參加活動的時候積極參與、經常舉手發言。他的父母也在老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以及老師們對小康教育方式的感染下逐漸改變教育方式。在孩子即將畢業之際,小康回家哭訴:我不愿意離開幼兒園,我想和幼兒園的老師在一起。孩子們的父母也給幼兒園送來錦旗,感謝幼兒園領導和老師對他們家庭的幫助。這個孩子目前已經順利進入小學學習。
小康從一個不會笑,情緒時常崩潰、交往行為問題的孩子轉變為懂得愛與友好交往,小康的父母及祖輩之間家庭關系緊張的情況也有很大的改善。當孩子出現情緒、交往問題的時候,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馬上關注幼兒家庭教育情況,聯動家庭推動德育深度融合。
幼兒園應當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實施幼兒園德育的滲透,把德育滲透在環境教育、教育課程當中。幼兒時期是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的德育工作,應當整合幼兒園、社區、家庭多方資源,多方聯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構幼兒愛學愛體驗的德育環境。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