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2萬年前,從人類進(jìn)入農(nóng)業(yè)社會起,全世界的人類就開始不斷嘗試馴化野生動植物。我們把它們“騙”到我們的定居點(diǎn),篩選出我們需要的性狀,以更好滿足我們對食物和生產(chǎn)、生活資料及生活伴侶的需求。在所有被馴化的動物中,牛、豬、羊、雞、狗、貓是比較成功的例子,它們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與人類共同生活。但為什么犀牛、虎、斑馬等動物沒有被馴化呢?
其實(shí),野生動物要成為家畜,需要滿足一些要求。第一,不能太挑食,它們的食物必須能在人類居住區(qū)附近找到。第二,動物生長周期不能太長。大象雖然是很好的勞動力,但大象從懷胎到出生需要22個月,還要經(jīng)歷大約15年才能成年、交配,因此,人類更愿意馴化生長周期更短的牛。第三,動物要愿意接受人類飼養(yǎng),雖然古埃及人曾將獵豹作為寵物,但大型貓科動物的交配過程很麻煩,需要進(jìn)行長距離的奔跑和追逐,因此不適合馴化。
比起馴化動物,人類馴化植物的歷程更加艱辛。小麥、大麥、水稻、高粱……人類的主食作物幾乎都屬于禾本科。在1萬多年前,野生小麥成熟后的麥粒可能比今天看到的狗尾巴草(同為禾本科)的種子大不了多少。那么,是什么理由說服了人類開始試著馴化禾本科植物呢?答案可能是一次意外突變。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亞細(xì)亞地區(qū)的野生小麥分為7條染色體和14條染色體兩個種類。這兩種野生小麥成熟后,種子都會掉落在地上,這給人類收集種子帶來很大不便。但距今約1萬年前,古人類發(fā)現(xiàn)了一種成熟后種子會保留在麥穗上的突變品種,這是兩種小麥雜交后形成的有21條染色體的新品種。種子成熟后留在麥穗上可能不利于小麥繁殖,卻大大縮短了人類收集成熟的小麥種子的時間。因此,這個品種被古人類不斷馴化,最終小麥成了全人類的重要主食。其他禾本科植物的馴化過程可能和小麥被馴化的過程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