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峙琨 李晨萌
摘要:隨著當代企業對員工業績激勵形式的多樣化,股權激勵對上市公司運營模式及優秀員工獎勵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股權激勵對上市公司核心團隊與高層的逐漸滲透,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間中介變量研究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受到極高重視。本文對當前我國該領域中介變量研究問題進行評述,并指出當前研究過程中需要改進的方面,使相應研究結論適用于更多企業。
關鍵詞:股權激勵;企業績效;中介因素
1.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間中介因素研究
在對近期學者對股權激勵的研究進行總結后發現,目前對股權激勵的研究更傾向于股權激勵通過影響中介因素間接影響企業經營績效方面。中介效應的研究主要為以下三個方向: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研發創新投入的中介效應、盈余管理的中介效應。
1.1代理成本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1.1.1股權激勵與代理成本間的關系
Davidson(2003)通過對美國創新類上市企業進行研究后得出:管理層持股后其目標將與股東利益趨于一致,代理成本隨管理層擁有股權比例正向變動。而我國學者對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績效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我國上市企業大多存在大股東掌控現象。張兆國(2008)等認為由于企業給予高管股權比例占企業所有股權份額較少且出于福利給予目的,故在高管中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并無法降低代理成本。陳文強(2015)認為股權激勵并不能有效降低第二類代理成本,對股東與企業高層間的矛盾無調節趨勢,甚至有激化傾向。
1.1.2代理成本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
關于代理成本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結論多為代理成本會使得企業績效水平降低,對企業經營有負面影響。Chrisos-tomos(2008)對英國上市企業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對企業進行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都有助于降低兩類代理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績效水平。我國學者的研究結論基本與國外學者相同。黃壽昌(2012)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內部的代理問題對企業股價有重要影響。代理問題的影響程度與企業價值間為反向相關水平。
1.1.3代理成本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股權激勵是企業核心治理方針之一,其與企業績效水平間的關系復雜,其中存在著眾多影響變量。Tzioumis K(2008)認為企業在實施股權激勵后,管理者將投入更多努力來抵制大股東的“掏空”行為。能維護企業所有者權益,減少代理成本,使績效水平達最大值。Masulis(2009)認為股東與企業所有者問的代理問題可通過股權制衡方式進行控制,從而增強企業績效水平。任天龍(2014)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經營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股權激勵能明顯降低大股東與企業經營者間的代理問題,穩定企業業績。
1.2研發創新投入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1.2.1研發創新投入與股權激勵間的關系
對股權激勵與研發創新投入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企業高管間激勵與核心技術人員激勵兩方面研究。在高管激勵方面,Helfat(1997)指出需要向經理人等高層授予一定量的股權來增強其對開展研發創新的可能性。于雅萍(2016)在對代理人研究后發現在授予股權后,可加強管理層對持續經營期間收益的重視程度,加大對研發項目的投入。在對在股權激勵對核心技術人員的技術方面,姚麗華(2014)認為,核心員工激勵將使其與股東利益趨同,將會投身于企業研發創新事業中。并且對核心團隊的施行股權激勵對團隊成員分享研究成果有重要作用。
1.2.2研發創新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
對于研發創新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企業在完成研發過程后會使得研發投入轉而形成研發產出,使得企業績效提升。實證研究方面,E.Han(2011)以歐洲中型企業為研究樣本,使用企業特征值為調節變量,得出企業研發水平將促進績效提升。解學梅(2013)通過研究技術型企業的財務數據后得出,研發經費的增加有助于企業績效的迅速提升。董梅生(2015)對我國A股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進行研究后得出:企業研發創新水平與企業績效間存在正相關性。李偉(2016)對我國制造企業進行實證分析后認為:對中小企業進行研發投入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業業績,帶來良好經濟收入。
1.2.3研發創新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當高管擁有企業股權數達到一定程度后,高管將增加企業戰略中研發創新所占比例,并減少規避研發創新的短視行為。基于企業長期發展水平,較多學者認為研發創新是股權激勵實施對績效水平影響的中介因素。相關研究方面,wu(2007)得出,股權激勵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管理者短期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績效水平。Shen(2009)在對中介變量研究中發現:股權激勵對企業科創投入有積極影響,該影響將最終影響企業績效水平。隨后,學者們對研發創新投入進行了深層次的分類研究。任海云(2011)對器械生產企業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面向管理層的激勵措施對企業研發創新與績效水平有積極作用。張剛(2018)對成功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的企業進行研究發現:研發投入金額增加,研發產出產品數量顯著提升。財務績效指標水平獲得明顯增幅。
1.3盈余管理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1.3.1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間的關系
由于信息不對稱與契約不完整等原因可能致使管理者為實現自利行為而進行盈余管理。國內外在此領域已有較多研究。國外研究方面,Healy(1985)最早對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進行實證分析并得出:在信息不對稱形勢下,只有管理者掌控企業經營信息,故管理者會操控企業利潤,以謀求更多利益。故企業激勵機制將影響盈余管理水平。David Yermack(1997)研究得出,期權草案公布前,公司股價標準都將管理層利益放在首位,管理層通過人為操控相關信息發布時間以控制股價。我國方面,肖淑芳(2009)對第一次披露股權激勵政策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高管通過操縱營業利潤,于公告股權激勵計劃前實施盈余管理,使得企業業績出現反轉現象,從而為自身謀利。張海平與昌長江(2011)發現部分上市企業管理層利用資產減值政策漏洞操縱企業盈余管理,從而改變企業股權激勵制度的實施而最大化自身利益。國內外研究大多都證明企業對管理層進行激勵將提升盈余管理水平,造成更多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對企業經營造成負面影響。
1.3.2盈余管理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
對中外關于盈余管理與績效問關系的研究進行總結可以得出,對二者問的關系存在兩種對立結論。一方面,Jeffrey L(1995)認為,當企業經營水平低下時,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使得企業利潤增加,各投資者投資確定性明顯增加,從而使得企業更具發展潛力。和紅偉f2005)發現,盈余管理行為是企業管理者向企業外部信息接收者傳遞內部信息的一種手段,其是一種良好的平衡利潤的方式,可促進企業未來高效發展。另一方面,任春艷(2008)認為盈余管理行通過人為控制財務數據使得會計數據質量降低,投資者對企業信任度降低,對企業績效具有負面影響。張杰(2009)對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股東的盈余管理行為將會導致投資者失去投資意愿,從而使得企業出現融資困難問題,進而使得企業績效水平下降。
1.3.3盈余管理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通過盈余管理層面對企業激勵水平與企業績效的影響更能對企業經營成果進行深刻評價,但結論不一。趙璇(2010)通過對2005-2009年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研究發現,雖然管理者激勵制度在一定層面上對績效水平具有提升作用,但由于激勵模式存在缺陷,使得管理者極易利用盈余管理為自身謀利。陳艷等(2010)通過對2007-2013年上市企業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股權激勵可以提升企業管理層工作專注度,從而提升績效水平,也可通過激勵經理人為取得更多股權而進行盈余管理,提升經營績效。
2.文獻述評
在以代理成本作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時,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股權激勵可使兩類代理成本金額減少,從而提升團隊投資效率,進一步提升企業績效水平。在以研發創新作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時,大多學者得出股權激勵將減輕高管對研發創新投入風險的畏懼,從而提高科創產能,使得績效提升的結論。在以盈余管理作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時,學者將股權激勵對盈余管理造成的影響分為正向影響和負向影響兩方面。現有階段的中介因素分析都對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內部作用過程做了更加明確的研究,由于我國股權激勵前期存在研究發展緩慢,研究方法較局限等原因,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仍需后期實踐經驗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