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海 陸俊宏 何育聰
摘要: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開始不斷地加深,在這一背景下環境會計這種新的會計分支便孕育而生。本文便從環境會計產生的原因、環境會計的定義、環境會計的理論體系、發展新方向水會計與碳會計進行了簡單介紹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水會計;碳會計
1.環境會計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
1.1環境會計產生的原因
1.1.1環境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稀缺性為環境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Moore D(2010)認為企業生產不僅僅消耗人力、原材料、電力等可再生資源,也會消耗水、土壤、空氣等不可再生資源,這導致資源的浪費、加劇資源的稀缺程度。為了人類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就需要充分的調動和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不斷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需求,那么社會就對于環境會計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
1.1.2環境資源的產權性質
產權理論為將環境資源納入環境會計核算系統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準備。德姆塞茨(1967)在其編寫的《關于產權的理論》一文中寫到“產權意味著權利對所有者自己或他人有益或有害”。環境資源產權主體的確定使得環境會計在會計核算主體、核算內容更加明確清晰。根據這一理論,為了不讓企業和其他利益集團獨占環境資源,獨享環境資源帶來的收益,所以需要環境會計對于環境資源進行核算與監督。
1.1.3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觀的變化是環境會計思想源泉。米爾頓-弗里德曼(1970)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商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利潤》的文章,認為企業經營目標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只考慮了企業所有者的經濟利益并沒有考慮到企業相關者及社會成員的利益。所以為了達到平衡,需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進行計量與報告。
1.2環境會計定義
1.2.1宏觀視角
從宏觀視角看環境會計就是國民收入會計,Nodrhaus(1999)為代表的理論研究團隊,把環境會計定義國家自然資源會計,把它歸人到“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當中,并對社會活動中消耗的資源進行確認與計量。同時在《OECD中國環境績效評估報告》中也把環境會計定義為國家自然資源會計,并從我國自然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社會制度與績效考評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環境資源現狀和社會發展狀況。
1.2.2微觀視角
從微觀視角看環境會計就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英國教授Rob Gray(1990)呼吁企業要有自發性的建立環境會計體系,并把環境會計定義為“關于自然資源與人造資產的增加和減少的一種會計”。此外孟凡利(1999)也把環境會計定義為企業責任會計,認為環境會計的職能和傳統會計的職能是一樣的,共兩種:一是企業環境治理使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中實現平衡;二是信息披露滿足內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2.1對象與目標
環境會計研究對象相對于傳統會計研究內容還是有所差異的,主要有兩種思路:(1)以傳統會計理論為基礎、如朱丹(2000)認為環境會計的對象是能用貨幣進行計量的與企業資金運動有關的所有經濟活動。(2)將環境消費和生態循環納入其范圍打破傳統會計理論資金運動的局限性、安慶釗(1999)指出把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負債,國家環保補貼、企業環境稅收減免作為收入,對關于環境的社會成本與環境成本等非經濟成本進行計算。
環境會計的目標研究成果可以主要分為兩個層次:(1)幫助企業實現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實現企業利益的同時可以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二者的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的發展。(2)為外界提供有用的環境信息,滿足社會投資者、金融從業者、政府管理者關于環境管理信息和環境績效信息的需求,使得相關決策者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2.2假設與原則
環境會計的假設是環境會計運行的前提。在環境會計的假設上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在原有四大基本假設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變化,如陳煦江(2002)認為需要在原來的假設基礎上結合人力資源與社會責任會計的特點、增加多元計量(貨幣與非貨幣兩種方式)、廣泛會計主體(多個會計主體)、可持續發展等假設,增加了環境會計的針對性。
在環境會計原則研究上許多學者在原有的真實性、相關性、謹慎性、配比性、及時性、可比性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的研究。劉愛東(2003)總結出三大原則:(1)承擔社會責任與績效考評的社會性原則;(2)環境會計方法與管理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靈活性原則;(3)反映污染與資源耗用情況的充分披露性原則。
2.3確認與計量
環境會計的確認問題主要集中在會計要素的認定上,傳統會計認為會計要素的確認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這六項。徐泓(1999)把環境要素分為“環境資產、環境費用與環境效益”這三類,并對三個要素分別從確認、分類、特點與計價這四個方面進行介紹使其符合會計計量的標準。
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上易琴琴(2017)認為可以分為現實市場法、間接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這三類。但由于環境會計計量還涉及市場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所以王鳳羽(2001)指出在貨幣計量的基礎上利用邊際效用和勞動價值使用機會成本與模糊數學法進行計量。
2.4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環境會計核算的最后步驟,現有的文獻主要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1)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目標方面:Tomlinson(1994)認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目標是評價企業活動中環境要素的管理水平;檢驗公司的監督管理的一致性;檢查公司遵守行業規程的情況;糾正企業不合理行為這四大部分。(2)在環境會計信息報告方面:李建發(2002)提出從環境報告的目標和使用者、環境報告的主體、環境報告的內容、環境報告的模式這四大方面構建環境報告體系。(3)環境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Solomon & Thomson(2009)增加了環境會計所要反映會計主體活動的內容,認為環境會計同時要具備客觀性、真實性、可靠性、系統性等性質。
3.環境會計研究新進展
3.1水會計研究現狀
我國的水資源匱乏存在著時空分部不均衡與地域分部不均衡等問題,水環境問題在我國就尤為突出。我國的水會計主要研究了以下幾個方面:(1)水會計內涵方面:王玉春(2016)認為水會計主要包括物理流水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價值量水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成本管理核算與戰略管理的水管理會計與企業內部水審計與第三方水審計這四大部分。(2)水會計的基本架構方面:陳波(2015)希望通過AWASl的研究以水資源作為水會計的主體把體積作為計量屬性,依照權責發生制采用復式記賬的方法進行核算。
3.2碳會計研究現狀
在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與南極臭氧層空洞變大等環境問題不斷出現的背景下,會計領域也掀起了低碳風暴。Ratnatunga(2008)指出碳會計主要解決碳排放與固碳問題,使用物質流分析方法對碳實物量(二氧化碳與溫室氣體)中的碳排放和碳固量進行分析。閆華紅(2018)把碳會計信息披露指數(CDI)與碳績效評價指數(cEPI)相結合構建了碳排放指標得出:“碳會計信息披露指數=∑[披露狀態×(披露內容+披露來源)]×100/280”與“碳素效評價指數=營業收入[(行業碳排放量/行業營業成本)×營業成本]”的計量公式。
4.述評與展望
綜上所述,發現環境會計理論從被提出到逐步開始引起企業、社會與政府的重視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環境會計理論發展當中仍然存在計量基礎難以統一、損耗補償標準不合理、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問題。所以希望未來我國能從環境會計的外向性、成本管理、信息披露、科學規劃這些視角出發,不斷豐富研究內容使環境會計的理論基礎更加堅實。
作者簡介:
何澤海(1993.11-),男,漢族,河南信陽,在讀碩士研究生,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