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嫦
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這些年來,我常在思索,作為山區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去開展作文教學工作,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設想。
一、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
感知是心靈的門戶,而觀察就是一種感知,是求知在入門。加強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猶如擦亮學生求知的眼睛。為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并樂于書面表達,從而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我認為以下幾點做法效果不錯。
首先要讓孩子們平日養成認真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農村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應該就地取材,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農村,孩子們可以有許多機會親自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多與別人交流,把自己做過的、看到的與同學一起分享。這樣你說你碰到的,我說我看見的,久而久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無內容可寫的問題迎刃而解。
二、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源泉,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語文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首先要打破學生對習作的恐懼感。較好的辦法是“寓教于樂”,而且要善于激起他們非說不可的感情。我們要善于捕捉時機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寫作訓練,消除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其次,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激勵學生寫好作文。
三、加強語言的積累
1.引導學生去欣賞語言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尚不是很強,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幫助學生去理解、去欣賞、去感受。如在教學寫景的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去看作者如何寫出美景,讓學生自已去體會作者哪些詞語、哪些句子寫得美,美在何處,通過不斷進行類似的訓練,逐漸讓學生學會欣賞語言。這樣,學生就會逐漸產生積累語言的欲望。
2.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在學生欣賞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已的語言的。”
3.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
學生光靠教科書中的范文去積累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而地處山區的學生,能夠接觸的課外讀物極少。為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他們對語言積累的范圍,我盡自已所能為他們搜集適合的書報、雜志,在班上成立“圖書角”,并讓他們把自已的課外讀物拿到“圖書角”,互相交流,通過班上成立“圖書角”,極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語言積累。
4.在“寫”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進行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積累語言的過程。
四、不搞過多的“作法”“作前”指導
小學生初學寫作,就如小兒學走路一樣,沒有搖搖擺擺、跌跌碰碰的學步過程,便不會有后來的步履堅定。我們該放手時就放手,即使寫得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也是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東西。當然,有些問題,等到作文評講時應稍加點撥。
五、認真做好作文的批改工作
首先,作文的批改應富于啟發性、鼓勵性。除了對學生習作進行增、刪、調、換等必要修改外,我覺得“愛心批語”對調動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常根據作文內容寫上“你的故事太有意思了”“你很有愛心”“這個地方真有這么美嗎?我也想去看看”“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諸如此類的批語,讓學生感到老師用心讀了自己的作文,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了信心。
其次,作文的批改也應具有針對性,為了增強實效,可采取面批面改的方式,和學生一起研究該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我們作為農村小學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看新聞、看報紙;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到祖國各地參觀、旅游,通過各種通訊設備了解世界的變化,學習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每一個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利因素,有重點、分主次地對學生進行作文能力的培養,這樣農村的孩子也能寫出多姿多彩的文章。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