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喻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對學生發展的制約。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基于“研學后教”的互動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團結協作和創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研學后教”、互動教學的理念內涵
“研學后教”主要是指教師在深入研究學情、學法和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目標、方法的研學案,學生在此指引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研學知識,提升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互動教學活動可簡單劃分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生資互動。師生互動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生生互動主要是指學生之間通過小組交流、協作學習方式來互學互教,或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等;生資互動是指學生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學習資源自主探究學習。
二、基于“研學后教”互動教學的實施策略
“研學后教”從過去的“重教”向“教、學雙重”轉變,講求教與學的平衡發展。互動教學強調學生、教師和資源之間的積極互動。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優化課堂教學。
1.創設情境,導學質疑,激發興趣
在情境導入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師生互動,創設能引發內驅力的學習情境,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通過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欲望進入學習。如在教學“動物運動會——背景的添加及角色的旋轉和移步”一課時,創設動物們開運動會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引導他們進行質疑:對比兩個作品,有哪些不同?動物們做了哪些動作?梳理問題:如何導入舞臺背景?如何設計動物們(多角色)運動的程序腳本?分幾步進行?每一步需要具體怎樣操作?
2.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研學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可利用任務驅動方式設計逐層升級的任務。在目標的引領下,學生根據問題展開從探究、發現、提問到解疑的主動學習過程,嘗試自主解疑。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科書、網絡教程、程序軟件的幫助功能、配套光盤的范例和操作步驟指引等實現和資源的互動學習,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對于不能自主解決或者存在疑惑的問題,在合作交流的環節中,嘗試通過小組內合作學習來解決。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是為學生搭建梯度的支架,幫助學生完成任務。
3.鼓勵學生交流互動,反饋后教
互動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和論證。在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鋪設若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子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通過在交流互動環節里相互點撥,相互學習促進,從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此時也是教師出現的最佳時機,由此來體現反饋后教。師生在交流中會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或者提出新的質疑,智慧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悄然爆發,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習,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
4.發掘信息資源,拓展學和教的空間
互動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如要有運行流暢的計算機系統和支持信息技術學習的各種軟件、Internet網絡、網站論壇或留言平臺、教學共享平臺等,還要有參考書、信息技術的學習光盤、操作技巧的微視頻、微課、多媒體課件或范例小程序等多媒體資源和輔助教學的資料。
實踐證明,“研學后教”理念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互動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提高了小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研學后教”的互動課堂促使教師認真鉆研,精心備課,對教師也是一種鞭策和督促。教師只有提高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有效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