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禮龍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改革的方向。多年的教學工作經歷,我認為,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保護學生好奇心理,讓學生萌發創新意識
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如我在教學《梯形面積》這一小節的內容時,為引導學生綜合系統地概括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結果一個學生好奇地提出:既然梯形面積是S=(a+b)h÷2,三角形的面積是S=ah÷2,那么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不是也能用“上底與下底之和與高的乘積再除于2”一樣去解答呀?面對學生好奇的提問,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親自去嘗試和驗證。學生們經過舉例驗證后,都說這個學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確的,紛紛向這位學生投上敬佩的目光,我也乘勢表揚了這位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我班學生的好奇心理越來越強、創新思維氛圍越來越濃,學生們經常在課堂上提出“奇怪”的問題,只要是合理的問題,我馬上鼓勵學生親自去嘗試解答,這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可見,倡導質疑、生疑,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的。
二、激發學生思維動機,讓學生認識創新需要
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節課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目的:在平均分配不合理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間把生產2000個零件的任務交給了黃師傅和謝師傅,完成任務后要把1000元的加班費分給他倆。結果黃師傅加工了1200個零件,謝師傅只加工了800個零件。這時把1000元加班費平均分配給他們倆合理嗎?這個問題立即引發了學生熱烈的討論,從而引發出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這樣設計課堂教學既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又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解決自己生活和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被激發出來了,自然而然就會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學活動之中。可見,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
三、鼓勵學生敢于探究,讓學生在感悟中創新
小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索性學習方式,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時間和機會。如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教學,我通過實物圖形演示,讓學生清楚地建立起周長的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自己動手擺一個長方形,看看自己擺的長方形有幾條邊?長方形各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問題的出現,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馬上進行思考,各自動手并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究,有的學生很快探索出有三種計算周長的方法,即使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找出其中一種方法。雖然這三種長方形周長計算方式是前人早已發現的,但讓小學生探索出來的三種方法同樣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四、引導學生積極互動,讓學生培養創新品質
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學、互相討論、多向交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發的情感交流的環境,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讓學生自我培養創新品質。例如,我在教學《相遇應用題》一課時,在復習舊知、導向新課后,給出了一道題目:一條路長1500米,由甲隊修需要10天完成,由乙隊修需要15天完成,如果兩隊同時修需幾天完成?給出了題目后,我并沒有馬上去講解問題,而是運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和進行互動:“這道題怎么做呢?老師先不講,我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和互相討論,一定能解決的。”我的話音一落,學生們馬上三三兩兩地討論起題目來,不一會兒功夫,好多小組學生就舉起了手表示已經做出了答案。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主動去參與創新和獲取知識的意識得到了增強,在解決問題中嘗到了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機動腦筋的樂趣,這也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