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涅
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教學往往被忽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作品,首先受閱歷和知識的限制,再則受到書本資料的限制,學生喜歡聽則聽,不喜歡的就表現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所以欣賞教學變成教師輕易不敢去嘗試觸碰的對象,這是其在教學中變被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明確欣賞主題,創設情景、趣化欣賞教學
音樂主題是音樂作品的核心,是樂曲形成的基本要素。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隨著時間的推移瞬息即逝,如果對一些主題與重要旋律沒能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對后面出現的音樂就不能很好的領會。如我在帶領學生欣賞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的《春》第二樂章時,我首先出示主題旋律A,讓學生通過反復聆聽,視唱然后熟記主題旋律A,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整的聆聽音樂時聽辨出主題旋律A一共出現多少次?當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去聽音樂時,整個人便安靜和認真多了,一首接近5分鐘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學生了解最重要的音樂知識—主題旋律A共出現了5次。
我抓住音樂主題,讓學生明確作品的主旋律,理解音樂要表達對春天充滿希望和生機的贊美,然后引導學生說說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感受到春天的來臨。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設問簡單直接卻具有情景。于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冰雪融化,春雷滾滾,陽光明媚,小溪叮咚……這些描寫春天的詞語在學生踴躍舉手回答中被我一一貼在黑板上。我再次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特點說說你聽到的音樂描寫了哪些自然現象?于是學生更安靜了……很快學生便能根據音樂的特點找到答案。我將學生的答案整理后總結歸納:A(主題旋律)—B(冰雪融化,小溪叮咚)—A(主題旋律)—C(百鳥爭鳴,百花盛開)—A(主題旋律)—D(春雷滾滾,春雨沙沙)—A(主題旋律)—E(雨過天晴,春光明媚)—A(主題旋律),如此一步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便理解了回旋曲式結構,最后孩子們進入音樂作品的意境里。
二、參與角色情景,激發想象、活化欣賞教學
始終把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音樂藝術很大程度上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生活積累,僅憑教師口頭傳授,不能親自參與和體驗,要想準確理解音樂是相當困難的。
參與角色情景就是讓學生通過音樂作品的 演奏、演唱或表演等形式來感知、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主動地去探尋,領悟,才能使他們全身心地進入音樂,從而獲得音樂情感體驗。如在教授欣賞《土耳其進行曲》時,我用圖形譜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音樂的結構以及音樂節奏,音響等音樂要素的不同。圖譜敲雙響筒表示,圖譜搖串鈴表示拍手鼓。這樣新穎的圖譜加上好玩的打擊樂器,學生被調動,課堂立即活躍起來,很快投入到音樂中,根據音樂高低、節奏變化,速度力度去感受音樂。
三、融入媒體推介,以情感人、優化欣賞教學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激發學生將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而欣賞歌曲或樂曲時,欣賞者的感情往往需要一種與音樂表現的感情相一致的氛圍。傳統的欣賞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小學生閱歷淺薄,生活體驗不夠,音樂涵養不高,音樂表現手段掌握甚少,因而在欣賞過程中,他們的感情往往不能與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產生同步的心理效應,這時可借助其它媒體如:文字、影像或視聽來催化他們的音樂情緒處于積極狀態,為學生創設理想的感情體驗氛圍,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