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美歡
學校要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環境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多樣的體驗活動中,增長生態環境知識,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全面保護環境的意識。
一、廣挖資源,建立環境教育實踐基地
1.完善校園生態建設,打造環境教育基地
在校園綠化設計上,很多學校往往只注重美觀,缺乏生態理念意識。我鎮在推進體驗式校園環境教育實施過程中,面臨著校園生態資源不足的問題。為解決問題,各學校大力推進校園生態化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讓校園成為微生物園,成為環境教育的實踐基地。如我鎮中心小學校園原來的物種比較少,為打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學校發動家長進行“眾籌泥土”,種植了不同種類的花草,開僻了班級小菜園。對生物園進行改造,增加植物種類,讓生物園成為開放式小植物園。科學老師帶領學生進行落葉堆肥的實踐,進一步改良校園的生態。教師學生自制鳥窩掛在樹上,修建鳥浴池,營造人與生態和諧的景象。通過生態改造,校園變得四時花開,品種多樣,昆蟲、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大幅增加,便于開展了觀鳥、觀花、觀昆蟲等自然教育活動,讓校園變成了學生的自然教育實踐基地。
2.挖掘校外教育資源,構建立體教育網絡
引導學生參與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培養其環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學校實施體驗式生態環境教育,需要對社會資源進行開發、整合,構建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庫。我鎮通過發動各方力量,積極開發并利用濕地公園、企業場館和各類專業人員,建立校外環境教育資源庫,為體驗式環境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目前,校外合作的機構多種多樣,如濕地公園、環保電熱廠、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水稻實踐基地、東莞大氣循環館及各種的桑果園、無花果種植基地等等。如東實環保熱電廠環境教育基地是東莞市首個環境教育類展館。學校輪流組織班級到該基地進行研學活動,了解垃圾分類、餐廚處理、固廢處理等環保知識,東實環境教育基地也經常派教師送課到校,指導師生家長做好垃圾分類,讓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植根在學生心中。學校還利用自身水鄉的地域優勢,由家長組織環境考察小分隊,觀察附近的河道,了解河道水質狀況和政府改造河道的措施及效果,并當起“小河長”,監測河道污染源。通過構建立立體式的校外環境實踐基地,豐富了環境教育資源,使學校的環境教育與社會緊密結合,讓學生獲得對環境的敏感性和關于環境的知識,培養他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感。
二、利用資源,開展豐富環境體驗活動
1.開展自然社團活動,在觀察中體驗
體驗式環境教育是以實踐為核心,小組學習、社團活動是它重要的形式。在教育管理中心的引領下,我鎮各學校成立了形式多樣的自然觀察社團,如“菩提自然社團”“戴勝觀鳥隊”“與蝶共舞社團”“小河社團”等等。學校把環境教育搬到大自然中,認識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充分認識自然、熱愛自然的基礎上,樹立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例如初春時分,碎米薺、紫花地丁、酢漿草等報春的小野花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在家長或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各社團的學生在公園里、田野中識花,賞花、拍花,學生在與一草一木的親近中認識自然,教師再潛移滲透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理念,激發學生對生態環境便會產生深厚的情感。
2.開展種植養植活動,在實踐中體驗
學生在參與種植、養植活動,充分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就會懷著謙卑的心對待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尊重生命。我鎮許多學校,把可以利用的土地分配到各班,讓學生們創造自已的“迷你小花園”。學生全程參與了植物種子的入土、發芽,到灌溉、松土、施肥,最后到開花結果,并以觀察筆記的方式,式記錄植物成長的過程。一些班級還別有心裁地探究“厚土栽培”“有機種植”“無土栽培”等新型的種植方式,在親歷動手栽的活動,在親歷活動中認識到土壤、陽光、雨露等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與人的密切關系。又如學生普遍害怕昆蟲,然而昆蟲與自然生態密切相連,植物要靠昆蟲傳播花粉。一些班級設計養蠶、養蝶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成長規律,懂得萬物都具有生命價值,培養小學生對生命的呵護意識和豐富的生態情感。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在探究中體驗
“引導學生參與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培養學生環境責任的重要途徑。”我鎮把環境教育研究性學習納入校本課程,針對身邊的一些環境問題進行專題探究活動,通過觀察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研究方案、搜集信息、行動反思等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嘗試解決環境問題,培養學生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分析思考環境問題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如現在農村城市化,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如今許多生態公園變成了只適合人類悠閑娛樂的公園,沒有考慮“人與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如濕地公園的植物沒有考慮生物的多樣性;生態園某些娛樂活動噪音大,影響鳥類活動。我們的學生調研了生態公園的植物、蝴蝶及鳥類的狀況后,讓他們提出:我們的生態園設計有什么問題?假如讓你改造濕地公園,你會怎樣設計?學生綜合運用了所知道的環境知識,進行生態景觀設計,培養學習互動、參與體驗、協作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并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
三、有機整合,促進體驗式環境教育常態實施
1.以環保節日為契機,融合環境教育
學校以各種環保節日為契機,結合德育主題活動,開展系列式主題教育活動。“世界糧食日”前后,學校組織開展以“珍惜每一粒糧食”為主題的活動,其中包括:搜集珍惜糧食的詩詞及宣傳語;請水稻種植專家陳志堅講《生態環境與水稻種植》科普講座,到田間實地考察,讓學生了解水稻種植的知識及環境污染對水稻種植的影響,在體驗中認識到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連。環境日開展“挑戰垃圾零排放”的活動。孩子和家人一起,設計一個方案,設法不產生生活垃圾。孩子們各出奇招,如用籃子買菜,帶餐具去買早餐,不買有塑料包裝的食品等等。
2.以研學活動為契機,融合環境教育
國家教育部倡導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我鎮一些學校,設計了以一些環境探究類的研學活動,如到郊野外活動,調查外來物種對生態影響;到濕地公園觀鳥,研究水鳥生存環境等等。此外,學校還把環境教育有目的地滲透在其他主題的研學活動中。如班級組織郊外野餐活動,活動前讓學生策劃如何做到減少垃圾,不破壞環境;活動后指導正確垃圾分類,評選“環保達人組”。把研學活動與環境教育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感知、體驗和思考,培養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