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芳
教材體現國家意志,深刻影響著國家人才培養,關系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在教育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工作,要求從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強教材建設。2019年12月19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明確了中小學教材的管理、編寫、修訂以及使用等各項要求。
中小學教材(以下簡稱“教材”)是指中小學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學用書,及作為教材內容組成部分的教學材料(包括配套音視頻、圖冊和活動手冊)。根據《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教育部令第11號)規定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有關教材管理部門核準;完成編寫的教材須經教材審定機構審定后才能在中小學使用。教材的編寫、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兩級管理。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國家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審定管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審定管理。
教材建設的完整流程包括編寫、審查、出版、發行、選用和使用等環節。本文通過梳理當前中小學教材編寫與出版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以期對中小學校教材建設有所助益。
一、教材編寫的意義
學校教育工作千頭萬緒,核心是教材。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內容等,都集中體現在教材中。
《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明確指出:中小學教材必須體現黨和國家意志,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小學教材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小學教材要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
二、教材編寫常見問題
筆者在比對多種中小學教材的編輯、送審、出版過程中發現,中小學教材編寫常見的問題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教材不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工具,首先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做人的職責。部分教材因為沒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而成為“不合格品”。
二是教材偏離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根本依據,教材應符合相應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目標和內容要求。個別教材對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目標、內容要求等沒有很好地落實,無綱可依。這類問題在校本課程教材較為常見,如有的教材“一把抓”從小學一年級通用到六年級,其結果是低年級學生看不懂,高年級學生吃不飽。
三是教材內容選擇欠妥。教材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內容選擇直接關系教材質量。如有的閱讀教材國外選文所占比例過高,國內選文所占比例過低。又如有的選文雖辭藻優美,但其作者歷史評價負面,這類選文也是堅決不能選用的。
四是教材組織編排不當。教材組織編排是根據知識邏輯、教學邏輯和學生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有序的分類、整理與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如有的教材章節容量太大,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難以完成,某《STEM》教材就要求學生一章學會一種編程軟件,這是無法實現的。
五是教材語言使用不當。教材語言具有嚴密的完整體系,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越是教育的低級階段,教材語言的作用就越重要。如有的教材把教案語言、教案語言和教學語言混淆使用,不利于教師使用和學生閱讀。教材語言就是要處理好“給誰看”的問題,要始終站在讀者即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表達。如語言文字過于學術化或口語化,將不利于學生理解。
三、教材編寫優化建議
1.保證教材的思想性
首先,教材編寫人員應符合以下條件:(1)政治立場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違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遵紀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形象和師德師風。(2)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準,有豐富的教學或教科研經驗,熟悉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熟悉教材編寫的一般規律和編寫業務,一般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家公務員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教材的編寫工作。
其次,教材建設作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它是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教材編寫工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
一是教材須準確把握國家政策方針。所有對黨和國家的基本國策、基本方略、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等,確保完全正確。同時,編者需關注相關政策法規、政治性或政策性提法,能及時對教材進行修訂和更新動態。同時,編者要把握時政觀點的正確提法以免進入誤區,如“一帶一路”的核心話語是倡議而不是戰略。
二是教材須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學科特點,以恰當的方式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
三是教材須確保價值導向正確。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不得出現誘發未成年人模仿違反社會公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內容,不得出現恐怖、殘酷、色情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2.保證教材的科學性
一是準確反映課程標準內容,既尊重學科規律,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內容容量適宜,深度廣度科學,難度適切。
二是內容選擇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圍繞核心素養,選擇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征,緊密聯系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將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進理念的內容。
三是整體設計合理。須統籌規劃教材整體內容,做到各年級有序銜接,知識呈現科學、嚴謹、螺旋式上升;單本教材中各單元、各章節風格一致,欄目數量均衡,知識順序科學,圖文比例合理。
3.保證教材的教學性
一是適合教師使用。教材應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便于使用者順利把握編寫意圖,組織教學。如合理設置前言、目錄,各章設置導語、小結、學習評價等與正文關系密切的欄目,這些有助于使用者整體把握相關信息,提高教學效果。
二是有利于學生學習。教材應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需要,把抽象、復雜的學科知識,轉化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如欄目設計應豐富多樣,激發學習興趣;圖表清晰準確,圖文配合得當,可讀性強;習題設計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作業設計系統科學,有思維含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是適應區域差異,體現教育公平。教材要適應我國多民族、多人口的基本特征,能適合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現狀和發展需求。例如要考慮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不同地區學生特點,體現教育公平。同時,不得有民族、地域、性別、職業、年齡歧視等內容,在語言、文字、圖表等內容呈現需平衡不同群體。
4.保證教材的規范性
一是注重教材的系統性,結構設計合理,不同學段內容銜接貫通,各學科內容協調配合。內容設置宜采用“循序漸進式”“螺旋上升”表現形式。
二是語言文字規范。語言文字使用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漢語拼音方案》等規定。不使用繁體字和錯別字,不使用國家已廢止的異體字和簡化字、印刷字形等。不實用網絡語言。
三是呈現形式科學。字體字號、版面尺寸等符合《中小學教科書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印規范》等文件要求。數字和標點符號等的用法符合《出版物數字用法》《標點符號用法》,計量單位要使用國際單位制,符合國家標準。中小學教材使用的地圖須經過審定方可出版。
四是符合知識產權保護、著作權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使用他人作品要標注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引用網絡資料要注明來源和引用日期,盡可能使用原創圖片,不使用有版權問題的網絡圖片。
五是不得有商業廣告或變相商業廣告,中小學教材不得出現二維碼鏈接、網址等不安全網絡因素。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和相關資料不夠全面,尚無法全面展開論述,在此提出一些思考與不成熟的建議,意在拋磚引玉,為中小學教材編寫人員做些參考。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教育部令第11號).
[2]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的通知(教材〔2019〕3號).
[3]出版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本)(國務院令第343號).
[4]范印哲.教材設計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胡憲鋒,張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中小學教材建設[J].現代教育科學,2019(10):117-121.
[6]付宜紅.規范教材管理、使用,強化育人功能——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與使用相關政策規定梳理[J].基礎教育課程,2020(03):4-10.
[7]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8]王曉麗,張莉.我國中小學教材編寫的問題審視及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25):72-75.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