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電子遺囑 法律地位 效力 規則 應用
作者簡介:張文怡,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29
“這是一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病毒,前所未見;形勢,空前嚴峻。” 2020年年初,爆發了一場全國性的突發性傳染疾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單位的工作人員包括醫務工作人員、公安警力人員、政府工作人員等日夜不休地工作,為抗疫工作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以醫務人員的工作風險最高。很多醫務工作人員在即刻調入防疫隊伍的緊急時刻,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立電子遺囑,以求能夠在自己倘若出現突發意外情況之后,使得自己的財產、家庭得到合理的安排。那么,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所訂立的電子遺囑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促使電子遺囑具備法律效力,如何滿足疫情或其他特殊時期的特殊工作人員設立遺囑的需求,是當下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1]。
(一)疫情背景下的電子遺囑
“敬請相親多原諒,莫怪兒子心不良……”,這封紅遍互聯網的遺囑是一名老黨員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寫,這名老黨員因病去世,但是為了配合地區有關部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生前立下遺囑,主動要求簡化一切身后事。在“新冠疫情”期間,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遺囑,老人主要是通過紙筆寫出來,并且拍成照片公布在朋友圈等網絡平臺;而年輕人主要是直接在網絡平臺中設立遺囑,安排自己“身后事”。在“新冠疫情”的抗疫過程中,還有一些人是“電子遺囑”的主人,這些人就是參與本次抗疫活動的眾多醫護工作人員、武警官兵人員、地區維穩人員等,在爭分奪秒的時刻,面對未知的前路,很多醫護工作人員、武警官兵人員、地區維穩人員將自己的“身后事”通過網絡平臺以文字的形式儲存起來,建立“電子遺囑”[2]。
在“新冠疫情”期間,這些特殊人群設立的“電子遺囑”并不是剛剛形成的遺囑形式,而是之前就存在的一種“網絡遺囑”的延伸與發展。在“網絡遺囑”中,人們可以將自己的重要信息、文件、資料、數據等存儲在網絡中,將其保存在遺囑保管箱內,設立指定聯系人,若發生特殊情況突然離世,則網絡遺囑平臺能夠將保管箱內的遺囑傳遞給制定聯系人[3]。
無論是“新冠疫情電子遺囑”,還是“網絡遺囑”,從我國法律體系的角度進行分析,均是不具備法律效應的。這主要是由于電子平臺與網絡平臺均是儲存、傳遞信息的工具,與傳統遺囑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夠按照傳統遺囑的法律效力原則進行思考。
(二)電子遺囑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遺囑的分類主要包括: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公證遺囑、口頭遺囑。這一體系中,與“電子遺囑”的解釋最相近的就是自書遺囑與口頭遺囑;自主遺囑要求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而口頭遺囑指在危急的情況下,通過口述的方式立下遺囑,但是需要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后,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由此可見,“電子遺囑”并不具備法律效力,也不符合自書遺囑的條件[4]。另外,在危急情況下訂立的“電子遺囑”待危急解除時,應當由遺囑人重新訂立書面遺囑才有效力。
在上述文章中提到,本次疫情期間有很多具有特殊工作性質的人在比較緊急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平臺立下“電子遺囑”。舉例分析,小盧的父親在本次疫情期間設立了電子遺囑,并且通過微信公布在朋友圈中。基本條件是:小盧有兄弟三人,父親將自己的財產(100萬的遺產,3套房屋),明確分配給小盧及他的兩個兄弟,其中提出了“將100萬遺產與一套房屋全部給小盧,小盧的哥哥們每人一套房產”,并且注明了時間、地點。由于遺囑的形式為“電子”形式,其雖然明確提出了遺產分配與設立“電子遺囑”的原因與時間,但是缺乏本人簽字。在我國的《繼承法》中沒有對“電子遺囑”提出相應的規定,也沒有進行說明解釋,因此,若“小盧父親的遺囑”出現糾紛問題,則只能夠利用《電子簽名法》判斷本遺囑的法律效力。
此外,在我國的《繼承法》中,明確提出了五種不同的遺囑形式,并不包含“電子遺囑”,因此,通過司法實踐可以認定,“小盧父親遺囑”沒有法律效力[5]。
關于“電子遺囑”,現如今的法律學術界還沒有提出一個具體、明確的說法,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電子遺囑是遺囑人利用電子郵件、短信、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型社交渠道或者平臺,對外公布的一種遺囑形式,是對自己死亡之后的財產分配的形式”[6]。
關于“電子遺囑”的法律效力及效力規則,結合上述分析,從《繼承法》的角度思考,是應當承認“電子遺囑”的法律效力的,還要將電子遺囑納入普通遺囑的形式體系中。要想認定“電子遺囑”的法律效力,就要依照“問題原則”,根據當下存在的“電子遺囑”法律效力的認定方法問題,在未來的立法中對其作出明確的規定。
此外,結合對“電子遺囑”的設想,要想踐行法律效力原則,就要對把握“電子遺囑”失效的根本原因,結合缺乏證據這一項進行補充,進一步強化證據要素,是電子遺囑能夠生效的主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