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
關鍵詞 惡意透支 信用卡詐騙 犯罪數額
作者簡介:陳弘,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36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網絡的普及,信用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各大銀行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不斷拓展信用卡業務,發卡數量大量增加,導致信用卡犯罪的數量也與日俱增。信用卡詐騙罪是一種常見的犯罪,其中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在信用卡詐騙犯罪中占據了大多數。然而,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中尚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惡意透支的數額認定問題,在實踐中尚存爭議。本文以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犯罪數額認定問題中較為典型的幾種情況進行分析探討。
何為惡意透支,根據《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行為。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本案系故意犯罪,被告人有明確的犯罪故意,客觀上,行為人超過規定期限或者規定限額進行透支,且經過發卡行兩次有效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透支錢款。由此可見,銀行的有效催收也相當重要,直接影響到行為人行為的定性及量刑,因此兩高在《解釋》中新增了關于“有效催收”情形的規定:“催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應當認定為本解釋第六條規定的‘有效催收:(一)在透支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后進行;(二)催收應當采用能夠確認持卡人收悉的方式,但持卡人故意逃避催收的除外;(三)兩次催收至少間隔三十日;(四)符合催收的有關規定或者約定。”
在司法實踐中,犯罪數額是在定罪、量刑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對財產性犯罪來說,犯罪數額的認定直接影響到罪與非罪的認定,及法定刑升格。對于惡意透支的數額,兩高在《解釋》中對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并對惡意透支數額范圍作出規定:“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時尚未歸還的實際透支的本金數額,不包括利息、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歸還或者支付的數額,應當認定為歸還實際透支的本金。”上述規定明確了計算的時間點即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時及計算范圍,不包含利息、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雖然對惡意透支的金額、范圍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惡意透支的金額認定依然有較多爭議與困擾。比如,雖然《解釋》已經明確規定了惡意透支數額只包含透支的本金,不包含利息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但在行為人前期正常透支還款后期才開始惡意透支的情形下,行為人前期正常還款階段歸還的利息是否也應折抵后期惡意透支的本金?部分銀行允許持卡人對透支金額分期付款,有分期付款協議的情況下,犯罪數額又應如何計算與認定?前已述及,數額的認定在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的定罪與量刑中有著重大意義,因此,對于惡意透支的數額認定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也非常的重要與急迫。
(一)惡意透支數額的計算
對于持卡人有部分還款情況下,惡意透支數額應如何計算的問題,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惡意透支數額應該只包含本金,持卡人還款的金額應全部作為對本金的歸還,不能視為歸還利息,惡意透支數額按照公安機關立案前的消費金額與持卡人還款金額的差額來計算。理由有如下幾種:
第一,信用卡詐騙罪的設定主要是為了維護金融秩序,只有在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的情況下,才會被定罪處罰,而信用卡持卡人與銀行的關系本質上屬于民事上的借貸關系,利息等屬于民事法律調整范圍,可通過民事途徑主張,而不應計入刑法打擊范圍,況且《解釋》已經對惡意透支數額的計算范圍作出規定,明確了惡意透支金額不包含利息,應根據法律規定認定犯罪數額。
第二,信用卡詐騙罪是一種特殊的詐騙罪,普通詐騙罪的犯罪數額應按照行為人實際所得數額認定,那么,信用卡詐騙罪也應根據這一原則,以行為人惡意透支的實際所得數額即本金數額認定為其犯罪金額。
第三,利息是動態變化的,如果將利息計入惡意透支數額計算范圍,會造成犯罪數額的不確定性,比如行為人甲和乙透支的本金相同,但是因為公安機關立案時間不同導致其二人利息不同,另外,行為人的利息也可能因為銀行利率的變化而不同,繼而會導致犯罪金額不同,可能會出現量刑檔次不同,甚至會出現一個構罪一個不構罪的情況,從而導致量刑不均衡,有失公平。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計算惡意透支金額時應區分情況,如果行為人從申請信用卡開始就惡意透支,其犯罪金額應僅計算其惡意透支的本金,那么其還款的錢款均應視為是對惡意透支本金的歸還;若行為人在前期是正常透支及還款的,在使用信用卡的過程中產生惡意透支的犯罪故意從而開始惡意透支的,以其第一筆沒有正常還款的時間為其惡意透支的起點,行為人在前期正常還款的情況下的利息,不能折抵其后期惡意透支的本金。
筆者贊成第二種觀點。實踐中,小部分人自申領信用卡開始就惡意透支或者申領信用卡就是為了惡意透支,大部分情況是持卡人在申領信用卡之初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正常透支的即是正常還本付息的,然后才出現惡意透支行為。如果是按照第一種觀點,把持卡人前期歸還的利息全部作為對其后期惡意透支的本金的歸還,試想是否會出現這種情況,即行為人A和B均申領了一張信用卡,A和B前期一直是正常透支及歸還本息的,后A和B惡意透支了相同數額的本金,但是A使用這張信用卡的時間遠遠長于B,在前期累計了大量利息,如果按照第一種觀點主張的計算方式,那么很可能會出現行為人A不構成犯罪而行為人B構成犯罪或者行為人A的量刑遠遠輕于行為人B的情況,這明顯是不合理的。持卡人如果在使用信用卡的前期一直是正常透支的,那么正常透支期間產生的利息等費用,均是根據其與銀行的借貸協議產生的正常費用,其支付利息的行為也只是正常的履行義務行為,與其后期的惡意透支行為并無關聯,也不應將其正常透支期間支付的利息視為對其后期惡意透支本金的歸還。在持卡人第一筆沒有正常還款的時候開始,其后續透支錢款所產生的利息等費用,均不應計算入其惡意透支的數額內。當然,如果持卡人一開始使用信用卡就是惡意透支的,那么其還款的金額應全部作為其對惡意透支本金的歸還,不包含利息。其實上述計算方式與第一種觀點并不相悖,只是更加細化了,此種計算方式也主張惡意透支金額不應包含利息,但是需要區分行為人是始終惡意透支還是正常透支與惡意透支并存,筆者認為,這種計算方式不僅能夠避免量刑不均衡的情況,也更能保護發卡銀行的利益,兼顧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二)分期付款情形下惡意透支數額的認定
實踐中,銀行出于鼓勵客戶使用信用卡擴大信用卡發行量從而獲得更多利潤等目的,推行了分期付款業務,持卡人可向發卡銀行提出透支本金分期付款申請,銀行會根據分期期數,逐期將本金計入,每期的賬單中顯示的欠款余額也會隨之調整。那么,在分期付款情形下,若持卡人在部分欠款到期部分欠款未到期的情況下,未正常歸還到期欠款,此時,持卡人惡意透支的犯罪數額應該如何認定?這一問題,在實踐中存在爭議,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將持卡人所有周期的透支總額作為持卡人惡意透支的犯罪數額來認定。理由如下:
第一,雖然持卡人與銀行達成分期還款協議,但是持卡人的欠款數額并沒有改變,持卡人主觀上對此也是明知的。如果被告人主觀上有惡意透支的犯罪故意,其非法占有目的應及于透支的所有欠款,而非只限于某個周期內的欠款,而且持卡人已經透支了全部本金,社會危害性已經發生,并不會因其是否分期付款而發生改變。
第二,實踐中,很多持卡人選擇分期還款業務實質上是為了拖延時間,如果只能以已經到期的欠款認定為持卡人的犯罪數額,不利于對犯罪行為的打擊。
第二種觀點認為,犯罪數額應以持卡人應還而未還周期內的數額來認定。銀行的對賬單上的欠款余額是被告人主觀上認識到應歸還的欠款額,雖然與實際欠款不一致,但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應就低認定。因此,只需要計算持卡人已經到期的、應還而尚未歸還部分的金額,作為其惡意透支的犯罪數額,還沒有到期的部分,不能作為持卡人惡意透支的金額計入犯罪數額中。
第三種觀點認為,應以銀行催收的金額作為持卡人惡意透支的犯罪數額。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前文已述,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認定中,有效催收是很重要的部分,是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如果不經過兩次有效催收,那么持卡人的透支不還行為便不能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兩高也在《解釋》中對“有效催收”情形做出了規定,其中一項為“在透支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后進行”,即要求催收是在透支款項到期之后進行,如果持卡人透支的欠款尚未到期,此時發卡銀行對持卡人進行催收也是無效的。只有發卡銀行對已經到期的透支欠款進行兩次有效催收持卡人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才可認定為惡意透支,因此惡意透支的數額應根據銀行的催收數額來認定。
第二,從持卡人主觀認識角度看,持卡人透支的總金額雖然遠超其每個周期應還的數額,但是根據其與銀行的分期還款協議,尚未到期的款項其可暫不歸還,不歸還尚未到期的款項是持卡人的權利,持卡人主觀上認識到的其需要歸還的款項系其銀行對其進行催收的已經到期的款項,如果持卡人超過三個月拒不歸還,也只能認定其對銀行催收部分錢款具有非法占有故意,而不能推定其對透支的全部錢款均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第一種觀點主張的以持卡人透支的總金額來認定持卡人惡意透支的犯罪數額,是不恰當的。
第三,對于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也是不恰當的。以持卡人已到期的周期內未還的金額來認定犯罪數額,會導致犯罪數額的不確定以及量刑不均衡的情況。比方說,持卡人A與B同時透支了同樣的金額,均分期還款,也均未按期還款,但是因為銀行報案時間的不同或者公安機關立案時間不同,導致二人在不同的還款周期被立案,那么A與B的犯罪金額是不同,這樣明顯是不合理的。
在認定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的犯罪數額時,應注意審查證據,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認定。對于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尋找新對策新方法,打擊犯罪,維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