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歸結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學情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起點,只有高度重視學情,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摸清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知道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備課才能有備而來,依據學情前測進行教學預設,力圖避免預設的盲目性,使教學預設更具針對性,充分為課堂生成做好準備,提高教學預設的實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下面以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24、25、26頁《探索與發現:三角形內角和》一課的學情前測及幾個教學片斷來談談學情前測與應對策略。
學情前測
本次采用問卷形式進行學情前測。問卷內容有:
1.你覺得下面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
2.你知道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
3.你能證明第2題中你的想法嗎?請你簡單地寫下來。
學情前測數據統計及分析
本次一共收到150份問卷,有效130份,無效20份。
2.你知道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
知道是180度的有76份。
3.你能證明第2題中你的想法嗎?請你簡單地寫下來。
(1)選擇測量角的(把三個角加起來)有18份。
(2)拼成平角的有10份。
學情分析
1.雖然超過一半的學生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但是他們對為什么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并不了解。
2.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給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視覺影響,超過一半的人認為三角形大,內角和就大。他們的關注度在于“邊”、“面積”,而不是在于“角”。
應對策略
1.怎樣的情景引入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前測數據來看,三角形的形狀、面積大小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視覺混淆,很大部分學生認為面積大的三角形內角和就大。應該充分抓住這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欲望,促使他們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2.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原因并沒有真正了解,課堂應該明確兩個大問題:怎樣操作?為什么要這樣操作?關注探究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空間,深度分析,生生互動,促進思維的生長。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片段談談應對策略。
教學片斷
片斷一:“大小”引入,制造“沖突”
了解了三角形的內角后,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大小不同的兩個三角形對內角和的爭論。
【思考:很多的文章都提到學生在學習這一課之前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但在我的學情前測中,我了解到自己的學生面對大小三角形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大三角形內角和比較大,這體現了我的學生真實的認知水平。既然是這樣,我認為教材上的情景足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有話可說,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片斷二:細化過程,深度體驗
學生通過第一個操作活動:量一量,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接近或等于180°,進而大膽推測: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這個猜想呢?兩人一個小組,利用教師提供的三角形紙片(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驗證猜想。
【思考:《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會發現學生的探究“富有個性”。學生在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什么是180°的時候,方法是多樣的,有些方法展示了他們嚴謹有序的數學思維,有些方法說明他們并沒有明確的思路。通過由“錯”到“對”,由“不完整”到“完整”的展示,孩子在這一個過程中看到別人的方法,也看清自己的想法,經過生生互動,讓數學的學習不只是停留在“熱鬧”的表面,而是深刻經歷知識的建構,讓學習真正發生】
片斷三:分層練習,拓展提高
1.問題1:要知道一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需要測量幾次?
2.問題2:將一個三角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為什么多出了180°?
【思考:《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求解三角形其中一個內角度數的過程,恰恰就可以讓學生體驗簡單的數學模型a+b+x=180(a、b為小于180的常數),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學啟示
1.關注學情,找準起點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學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又是什么?已知的,達到一個怎樣的學習水平?未知的,又與學生有多遠?哪些已知的能作為新知的學習基礎?哪些未知的又能由學生探究或創造出來?……這些如果不重視,就談不上讀懂學生,也就不能夠形成有效的教學。因此,關注學生的學情,找準學生起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情前測,能讓老師清楚地知道學生“在哪里”,基礎“怎么樣”,基于“學情前測”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可以讓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和角的一些特征,但我們僅僅了解這些就夠了嗎?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是否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他們知道為什么是180°嗎?學情前測可以讓我精準地把握班上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學生面對大小三角形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大三角形內角和比較大。學情的深入調查,讓我發現即使是同樣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地方學生的學習基礎是不一樣的,學情具有地域性、差異性,只有實事求是,深入調查,才能夠“備好”學生,找準起點,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