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松
史料是我們研究和佐證歷史的材料,站在歷史教學的角度則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切素材,包含了文字、圖片和表格等類型的史料。在高考中,運用史料來考查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求,史料性的選擇題、非選擇題是很常見的題型,對考生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務必重視史料的教學。
一、借助史料創設情境,還原歷史場景,提高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
高一的學生剛接觸高中歷史,要引起他們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喜歡上“學歷史”,合理地運用豐富的史料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應成為歷史教學中重要的一環。上課的導入環節,可通過豐富直觀的史料進行導入,增添歷史感。如學習“雅典民主政治”一課時,可展示雅典古代奧運會、古建筑和偉大人物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從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為何雅典會創造如此輝煌的古代文明”而導入新課。另外,高一的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往往基礎知識不牢固,知識點容易張冠李戴。對于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可通過補充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加以區別。如對于“翻車”和“筒車”,可展示相關圖片加以區分,兩者的實物圖像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印象更深刻了,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多了。
二、培養學生對史料閱讀的興趣,多接觸和感知史料,消除畏懼心理
高一的學生,剛接觸較多的史料,特別是文言文史料,難免產生厭煩甚至是畏懼心理,“談史色變”。不能讓這種畏懼心理延續,務必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史料解讀實際上并不難,樹立自信去克服。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適度接觸各類型史料,見多了,視野開闊了,自然能適應一定難度的史料分析,便不再懼怕史料。首先,有一些常見的、經常在試卷中看到的史料,可重點引導學生閱讀,并形成知識點與史料的對應關系來加深印象。如在講到分封制的其中一個特點——分封對象的主體是親族,教學中可對應這則材料“《荀子》載‘兼制天下,立71國,姬姓獨居53人”去理解掌握,形成知識點與史料間的對應。其次,對于重要的史料,需指導學生讀懂讀透,找出關鍵字句進行品味。要學生讀懂讀透,首先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做好充分準備,才可能指導學生細細品味。高一的學生雖然已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分析能力,但進入高中后馬上面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仍然感到史料閱讀的“痛苦”,需要引導學生盡快去適應,關鍵是以認真和耐心的態度去對待,形成良好的閱讀心理品質,適應好文言文史料閱讀這一關,以后再接觸現代文史料閱讀就相對輕松了。
三、借助史料精心設問突破重難點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史料的使用中要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創造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情境,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精心設問是運用史料教學最重要的一環,設問水平如何也直接影響史料價值的發揮。問題應具有啟發性,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去閱讀史料,學會找準關鍵字句,獲取解決問題所需的重要信息。經長期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必將更加靈活,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將不斷提高。如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一課中,基于洋務運動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但課本相關內容較少,于是選擇了四小段史料進行補充,分別是材料一“19世紀60年代時清王朝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材料二“引自李鴻章傳記的一段話”、材料三“洋務運動的開展情況”以及材料四“引用一位學者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根據以上史料設置以下四個問題:1.洋務運動的興起在怎樣的背景下,請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簡要概括。2.洋務運動興起的目的是什么?從中可看出這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3.洋務運動最后破產告終,但為何其歷史功績仍然值得高度肯定?4.有人說,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你認同嗎?通過這樣的問題由淺入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史料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組成部分,教師要對史料的運用特別重視,使之更加科學合理,而高一年級作為高中的起始年級,教師要開始讓學生接觸熟悉史料,提高對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還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解讀能力,為高二、高三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