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事訴訟程序 法定代表人 變更之限
作者簡介:龔一洋,貴州崇實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主要從事民事、商事法律事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4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法人主要是由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主要是由其他負責人進行訴訟的。法定代表人有權直接代表本單位向人民法院進行起訴和辦案,其所進行的訴訟行為就是屬于本單位的訴訟行為。法定代表人通??梢园l揮以下幾種作用:第一,法人本身只不過是法律思想和構造的產物,它本身不具有精神狀態,如果法人想要實現權利和義務,就一定要借助中介才能夠轉化為現實。因此企業法定代表人其實是企業法人意志的實現者。第二,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設立能夠使得公司獲得獨立性,并全面地加快兩權分離,并通過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企業法人能夠實現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第三,法定代表人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國家的利益。
法定代表人的變更本身也屬于公司自治的范疇。幾乎所有的內容都符合《公司法》內部實體和程序的相關情況,所有的公司在合適的條件都可以自主變更法定代表人。變更法定代表人的目的主要包括如下幾點內容:第一,滿足正常公司運行的需要。第二,避免因為無法履行債務時直接被納入失信執行人名單內部,并有效地限制高消費。第三,法定代表人直接離職或者死亡之后就可以直接限制其民事行為能力。第四,其他多數的法律并不適用于法定代表人中。但是,隨著執行攻堅戰不斷地進行。專業的人員需要先分析在實踐中出現的各類案件,之后再讓司法部門尋找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目前,現行民事訴訟法律的規定如下所示:
其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訴訟法》的解釋來看,在依法傳喚必須接受調查和問詢的被執行人和負責人之后,沒有任何正當理由而拒絕到場的人員,人民法院可以在第一時間通知沒有正當理由拒絕當場的人員。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財產調查》中也有類似的規定。
其二,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若干規定》第三條內容來看,如果面對的相關的被執行人,專業的人員可以在采取相關的消費措施之后再讓法定代表人乘坐飛機,并入住高級的場所。如果有必要,專業的人員更可以全面限制消費。
其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規范本次執行程序》的規定可以看出,在終結本次程序執行案件的信息之后,相關人員可以有效地記載信息,并歸納出相關的內容:應該將被執行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組織機構代碼有效地合并在一起[1]。在后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信息名單若干規定》的內部也有類似的規定。
其四,根據《民事訴訟法》內部條款的規定:對于不履行法院所登記的且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的人員。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對直接負責人進行罰款和拘留,并直接追究刑事責任。
其五,《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的規定來看,人民法院在審理因為當事人一方的原因而使得判決沒有辦法更好地被執行,卻使得當事人被損害的案件時,專業人員應該先研究當事人的申請,并根據裁定的內容來保全財產,必要時需要全面禁止其行為。
從以上的規定可以看出,如果將存在于實體法內的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重要性延伸到程序法上之后,法定代表人會同時對公司和債權人負責。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法律并不會直接“關照”法定代表人。事實上,在實際訴訟的過程中,法定代表人會通過在網上公示內容來更好地曝光相關的情況。
雖然從現行的法律看,多數人都會直接約束法定代表人,整體表述的過程也顯得非常嚴謹,但是諸多內容都表現出了“事后性”的特征。外部債權人可以先分析《民事訴訟法》中的某一條款的規定。在審判的階段,專業人員需要對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全面地進行保全。但是,在實際司法的過程中,專業人員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意見,因此,相關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在執行的階段,專業人員并不能夠直接干預法定代表人的變更過程。其變更的內容會直接和實際內容有直接的關系。
(一)有效地限制民事訴訟審判程序和執行程序
在實踐的過程中看,多數學者并不能夠有效地變更法定代表人。多數審判程序中的人和權利并未有效地被確定。如果讓外人直接過分干預,非常容易影響公司自治的過程[2]。因此,在平衡公司自治和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過程中,專業人員應該先變更與法定代表人相關的條件,并讓兩者變得更加平衡。但是,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并不影響實現公司更好地發展。
(二)分析現行立法問題
雖然現行的立法條件可以對法定代表人全面地進行約束,從實際條文的內容來看,整體較為嚴格。但是多數嚴格的內容將會有著明顯的“事后性”的特征。此時,外部的債權人可以先分析《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并在審判的階段就讓法定代表人保全行為。但是,在整體進行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專業人員并未形成統一的指導意見,所以內部的內容具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此外,如果在執行階段,針對法定代表人變更的依據不是很明確,法官就無法更好地裁定。
多數外部債權人也可以通過分析《民事訴訟法》內部的條款的規定,并在實際審判的過程中不斷地保全法定代表人的行為。但是,在實際實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并未形成統一的意見,總體將會存在不確定性。另外,如果在執行的階段就直接干預法定代表人,這就會使得干預的過程變得非常不明確。
但是,正因為有了上述的現象,所以會不能夠隨意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行為。一方面,如果不對審判階段的情況進行全面地規制,就會在執行的過程中面臨更多的阻力。另外一方面,如果無法整合執行階段的情況,就會使得對方的權益得以落空。
基于此,相關人員應該先分析審判的程序,之后再全面地變更法定代表人,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更會產生更多的差異。
(一)民事訴訟審判程序對法定代表人的變更
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變更法定代表人。第一,外部的債權人可以先分析《民事訴訟法》內部的條款,并在之后全面地變更法定代表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統一司法的尺度。第二,在面對審判程序中的法定代表人時候,應該確定法定代表人不存在“無民事行為能力”“重大疾病”或者其他不能夠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情形下 [3]。但是如果法律沒有明確提出相關情形時,應該在綜合審查安全之后進行有效推定。一方面應該將中青年的法定代表人變為老年人。但是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參考破產法中的撤銷權制度來避免發生矯枉過正的現象。
(二)在民事訴訟時變更法定代表人
應該從原則上全面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如果出現法定代表人死亡或者已經不具備無民事行為能力時,法律宣布其不能夠再擔任法定代表人。當然,在變更前,多數的法定代表人會為了避嫌而自愿承擔公司的債務。
綜上所述,本文從民事訴訟程序的背景入手,在分析現行立法問題的基礎上有效地分析民事訴訟審判程序對法定代表人產生的重要作用。為的是讓專業人士對民事訴訟程序中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全面地進行分析。旨在為專業人士提供更多參考性意見。
參考文獻:
[1]郝曉敏.執行程序中公司惡意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規制路徑[J].現代商業,2018,6(8):126-128.
[2]冷寒梅.淺析現行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變更的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8,6(27):388.
[3]高勇.淺析民事訴訟程序在法庭中的作用[J].青年時代,2015(14):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