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亞紅 鄧宏濤
關鍵詞 新冠疫情 微信 線上審理
作者簡介:祝亞紅,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人民法院,主要從事民事審判工作;鄧宏濤,內蒙古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主要從事民事審判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47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法院訴訟服務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均明確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既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工具、新思維和新方法,也為法院提供訴訟服務開拓了新的視野。
面對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人民法院堅持以新應新、以變應變,積極拓展更深入、更便民、更高效的應用場景,推動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這些技術應用和訴訟平臺的健全完善,一般被統稱為智慧法院建設。隨著智慧法院建設加速推進,傳統的審判流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數據信息從紙面轉移到“云”上或“鏈”上,對應的立案、調解、送達、庭審、舉證、質證等訴訟環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對糾紛解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比如杭州建立中國首家互聯網法院,為互聯網法院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提供了參考經驗 。杭州互聯網法院作為互聯網法院的先行者,早在2015年12月17日,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全國“微信庭審”的先河 ,說明微信庭審一直是線上庭審的重要方式。根據公開的報道,疫情期間全國很多法院都采取了微信線上開庭這一模式,比如黑龍江鶴崗法院采取微信方式,對四起行政案件進行開庭,陜西武功法院采取微信開庭方式審理商事案件,河南偃師市人民法院利用微信群開庭審案等等 。
(二)新冠疫情下的訴訟服務現實需要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響,元寶山區法院原定的庭審基本都被推遲。期間,筆者多次打電話聯系當事人,試圖通過互聯網開庭審理積壓的案件,在溝通中發現當事人對互聯網開庭有畏難和抵觸情緒,認為網上開庭操作困難,舉證不方便,特別是沒有委托律師的當事人,寧愿案子延期也不愿意網上開庭。例如原告譚某訴被告人保財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在書記員成功預定了2月18日9時網上開庭且雙方當事人均已按要求下載APP后,因擔心網上開庭費事,原告在開庭的前一天自愿放棄了部分訴訟請求,選擇與保險公司達成了庭前調解。
筆者所在交通法庭審理的交通事故案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案件含司法鑒定事項,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類案件需要通過開庭對司法鑒定檢材質證,并通過協商選定鑒定機構后才能對外委托鑒定。而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的鑒定程序都無法在法定的三個月內完成,因此早日啟動鑒定程序,是保證盡快審結案件,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關鍵。
經過與當事人細致溝通,發現大多數當事人存在線上開庭的畏難心理,總認為怕操作不好,影響庭審效果和意見表達。鑒于面對大量急需鑒定的案件,筆者想到了手機微信這一普及率高、操作簡便的線上工具。
筆者針對手里部分交通事故案件作了初步嘗試。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一)微信線上證據交換程序
對各方當事人均有委托代理人或被告是法人單位的,引導當事人之間互加微信好友后,由鑒定申請人將證據材料發送給被申請人,被申請人審查后,向本院郵寄書面意見。因這類當事人具有訴訟知識,了解訴訟程序,能按審判人員的引導出具書面意見,在收到鑒定申請人郵寄的證據材料及被申請人的郵寄的書面意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委托鑒定。
(二)微信線上開庭程序
與當事人或當事人委托的訴訟代理人通電話,核實身份并征詢當事人同意后,由審判員或書記員組建微信群,邀請各方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進群,這種方式比較適用于當事人較多,部分當事人沒有代理人或缺乏訴訟經驗,直接出具書面意見有難度的案件,建立微信群后,預定統一上線時間,在審判員主持下,完成訴辯陳述、證據交換、選定鑒定機構、協商調解方案等庭審活動,結束后由書記員根據當事人的陳述整理出書面文字筆錄,要求當事人在微信群里核對并確認后,將微信聊天記錄及文字整理材料一并入卷。
(三)微信線上開庭的實踐
截止2月28日,疫情期間筆者個人通過微信平臺處理的案件有6件,其中達成調解由法院制作并郵寄送達書調解書1件、已達成庭外和解撤訴2件、完成司法鑒定前置程序3件。
經過初步實踐,筆者認為在疫情特殊時期,利用微信平臺審理較為簡單的民事案件與互聯網開庭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前期準備工作簡單。只要電話溝通取得當事人微信號后,幾分鐘內就可以成功建群,建群后不需要再進行調試,發個通知就可以預定時間。二是普及率高,操作簡單,易被當事人接受。在人人離不開手機的當下,無論老幼婦儒,文化程度,幾乎人人都在用微信,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了。互聯網微信群開庭時,當事人足不出戶,自然放松,隔空對話比面對面開庭要和諧很多。
(一)線上庭審目前還未建立起與之配套的庭審規則
自庭審制度設立以來,幾乎采取的都是劇場化的現場開庭方式,并由此而設立了一整套的庭審制度和庭審原則,這套庭審制度和庭審原則已經廣泛被審判人員和社會公眾所接受 。在線訴訟雖然是以線下庭審作為藍本,將線下庭審搬到線上庭審,但是基于線下庭審和線上庭審的區別,線上庭審仍然需要構建一套電子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例如,當事人不按時參加在線庭審的,根據規則如何處理;庭審中擅自退出的,對當事人會產生何種法律后果;電子送達適用范圍、條件和效力,等等 。而這些規則的建立涉及到全國統一實行,至少需要由最高院采取司法解釋的形式予以制定,但目前尚未建立相應規則,各地法院在涉及到上述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或者存在隨意性,甚至有些法院因為畏難情緒,而對線上開庭采取了忽視的態度,阻礙了互聯網加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
(二)目前線上開庭尚無明確的政策依據,均屬于各地區自行的探索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活動的指引》的精神,疫情期間確需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優先選擇“內蒙古移動微法院”網上立案平臺申請網上立案、在線辦理;或者通過郵寄訴訟材料(包括起訴狀、上訴狀、申訴書、再審申請書等)的方式處理,上述文件并未明確將微信平臺納入線上審理平臺。筆者認為上級法院既然允許在特殊時期線上審理案件,利用微信平臺審理并不違反政策。
(三)微信線上開庭只適合應用在簡單案件
微信線上開庭還存在著另一方面的局限,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永遠是最直接最真實的交流,線下開庭審判人員很多時候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語音、語調、表情、行為動作等綜合來判斷其庭審陳述是否真實 。如果是微信線上開庭,這些判斷就沒有辦法做好。因此微信線上開庭自誕生之初,就存在著種種質疑,認為是“司法廣場化” 。筆者認為,線上開庭不能代替線下開庭,只能作為線下開庭的輔助。鑒于此,線上庭審適合于事實清楚,當事人爭議不大的案件,或者證據多為書證的案件以及當事人對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的案件。對于證據存在真實性異議的案件,為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益,還需要開庭審理。同理,這樣的案件不適合有證人出庭的情況。
(一)應采取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解決微信線上開庭的技術性問題
線上開庭存在著制度層面的問題和技術層面的問題,鑒于制度層面的問題,需要最高法院層面來解決,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微信線上審理的實踐,對技術性問題進行一下初步探討。一是在當事人身份識別方面,建議制作一個微信小程序,將小程序的二維碼發送給當事人進行掃描當事人需要填寫身份證號并進行人臉識別,通過之后才能進入庭審模式,而目前小程序運作起來并不復雜,一個基層法院也是可以完成的。二是庭審記錄方面,通過小程序實現當事人語音、視頻進行自動保存,庭審完成后,對當事人的語音視頻刻錄成光盤,隨卷備存。由于目前沒有實現這樣的要求,目前筆者的作法是庭后在尊重當事人陳述的基礎上整理出文字材料轉發微信群,并由當事人確認,該文字材料與微信聊天截圖同時裝訂入卷,為庭審過程留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應下大力氣推進微信線上審理,緩解訴訟壓力,減輕當事人訴累
即使在正常時期,通過微信平臺處理一些案情簡單,當事人爭議不大的案件,或者當事人旅途遠,身體不便等特殊情況下,通過微信平臺解決一些程序性問題,在方便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減輕法官辦案壓力、節約司法資源等方面,仍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當然,適用程序中應當保障當事人線上線下的程序選擇權,以簡易程序的適用為主 。
作為新生事物,微信平臺辦案存在著法律政策及實際操作等各方面的空白,需要實踐中積極嘗試和探討,但不應因其存在相應的問題,而對線上開庭采取忽視的態度,進而阻礙互聯網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
注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第十三部分。
胡舒月.我國法院互聯網調解的發展現狀及完善[J].法制博覽,2018(13).
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智慧互法課題小組.互聯網法院發展的問題、挑戰與對策——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為例[J].時代報告,2019(4).
王寒,戰濤.對微信庭審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21).
相關新聞參見https://new.qq.com/omn/20200303/20200303A0KHSL00.html,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2061374296017.html,http://hegangnews.dbw.cn/system/2020/02/20/058348368.shtml,等.
舒國瀅.從司法的廣場化到司法的劇場化——一個符號學的視角[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9(3).
陳杭平,李凱,周晗雋.互聯網時代的案件審理新規則——互聯網法院案件審理問題研討會綜述[J].人民法治,2018(22).
孫俊.微表情分析法在庭審實務中的運用[N].江蘇經濟報,2010-12-29.
黃曉云.司法科技創新的邊界在哪里—鄭州中院試行微信庭審引爭議[J].中國審判,2016(5).
洪冬英.司法如何面向“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J].法學,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