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彬
摘要:“壯族三月三”時空格局的拓展,實現了傳統民俗節慶向現代旅游節慶的轉型。在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廣西應深挖“壯族三月三”節慶與部分東盟國家節慶的特色,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外聯動、共建共享節慶文化品牌是“壯族三月三”的創新路徑之一。把“壯族三月三”打造為國際化、多樣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節慶文化品牌,不僅可以推進廣西旅游產業的全面升級,也必將推動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一帶一路”;“壯族三月三”;節慶共辦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1-0059-05
節慶與文化旅游具有先天的共生性。在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廣西應深挖“壯族三月三”節慶與部分東盟國家節慶的特色,以中外聯動、互促共贏的理念,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國際化旅游節慶品牌,不僅可以推進廣西旅游產業的全面升級,也必將推動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
一、“壯族三月三”時空格局拓展與節慶文化創新的耦合共進
2014年,“壯族三月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為廣西地方性法定節假日,迅速走向全國。“壯族三月三”與清明節節期接近,兩節合并舉辦,節慶持續時間長,形成了兩節假日累加的法定“長假”,假期貫串整個農歷三月,為兩節同慶及其傳統節慶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障。“壯族三月三”空間上覆蓋廣西14個地級市。近年來,廣西陸續組織和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旅游節慶活動,2018年廣西各地組織了1000多項精品活動。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開展了“三月三”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推廣活動,舉辦“鄉味廣西暨壯族三月三走進廣東”旅游推介、2017中華一家親——桂臺各民族歡度“三月三”旅游業界推介、“百名廣東媒體和旅游達人體驗鄉味廣西和壯族三月三”等活動。旖旎的自然風光、精美的民族服飾、多姿多彩的民俗強烈地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奇絕秀美的邊地山川、詩情畫意的鄉土田園、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充滿傳奇性的少數民族形象構成了廣西的文化形象,民族文化魅力與日俱增。
“壯族三月三”時空格局的拓展,使廣西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形成了持續不斷的休閑活動高潮,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廣西旅游節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期。旅游節慶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旅游業的進步、地方經濟發展及城鄉一體化進程,成為塑造良好旅游形象、推動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量。假期里,廣西各地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吸引了周邊省份以及區內游客前來旅游。廣西“壯族三月三”已經由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轉型為民族旅游節慶,形成了以“壯族三月三”為核心的旅游節慶經濟,帶動了觀光、餐飲、購物、住宿、交通、廣告、通訊及娛樂等各行業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循環以及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繁榮。2019年“壯族三月三”和清明節假期里,廣西重點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數和總收入均大幅增加,廣西共接待游客約1912.0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約149.80億元[1]。狹義的旅游節慶是指周期性舉辦的(一般1年1次)節日活動,不包括各種交易會、展覽會、博覽會、文化體育等一次性結束的特殊事件[2]。節慶活動作為人類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逐步改革和完善節假日制度,采取多種途徑擴大內需,消費結構正在不斷升級,節慶經濟必然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區域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月三”作為傳統民族民俗節慶是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的民俗文化活動,已發展成為由眾多旅游者參與,并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的“壯族三月三”。傳統民俗節慶向現代旅游節慶的轉型,實現了民間節慶文化與民族旅游的整合,衍生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民族節慶文化旅游。所謂民族節慶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節慶為載體而開展的系列民族文化旅游活動。民族文化旅游已成為國內外游客的重要選擇。旅游節慶更注重旅客的體驗性和參與性,代表了現代旅游的發展方向。“壯族三月三”推動了節慶文化創新,發展潛力巨大,可以發展成為振興地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重要方式。旅游節慶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爭取最廣泛的群眾參與是節慶活動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節慶活動的魅力在于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節日氣氛。節慶狂歡能夠滿足廣大群眾精神需求、審美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全新的節日或以傳統節日為載體,把審美(體驗)需求滲透到節事活動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推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
民族旅游節慶是依托區域內特有的民族民俗資源而自發舉行的周期性大型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較強的體驗性和文化整合功能,可以成為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地方性法定節假日,以“三月三”傳統歌圩的節慶文化為基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歌節、歌圩、歌堂、歌會以及歌仙劉三姐傳說等構成的山歌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內容,進行文化組合、重構,歌圩節俗活動進一步拓展,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除了唱山歌,增添了舞龍舞獅、劃龍船、斗雞、拋繡球、打陀螺等傳統民族文化體育活動,融入了現代節日內容,這些都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節日文化有了新的演變和發展,為了適應新的自然、人文環境而進行了新的文化重構。
傳統節慶文化與現代旅游文化的融合和創新,節慶活動與文化旅游創意過程中的諸多環節與階段融匯了詩意、審美、藝術的內容。與此同時,節慶活動與文化創新的耦合共進,要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豐富和具體的聯系,發展為人類—自然—社會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協同共進的動態耦合關系。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多種環節聚合了不同的生態文化的內容與形式,使整個文化旅游節慶的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和諧有序的發展狀態,節慶旅游文化活動各個要素之間存在一種自然、自由、和諧的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共同發展需求,形成自然人文生態平衡、社會和諧安定、民族團結和睦的基本格局。
二、“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壯族三月三”走出國門,打造中國—東盟共享文化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廣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每年農歷三月三,廣西與東盟國家聯合舉辦“壯族三月三”活動,并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機制。近年來,“壯族三月三”假日期間,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都有2萬多人次的國內外游客來訪。柳州“魚峰歌圩”從2014年起,每年都舉辦全國山歌邀請賽,邀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歌手參加比賽,以歌會友,歌唱“中國夢”、歌頌勞動與愛情,成為鞏固和促進廣西民族團結進步、融合交流的一次文化盛會。“魚峰歌圩”山歌邀請賽邀請了俄羅斯、波蘭、捷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家的藝術家參加,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7年邀請了泰國文化交流團參與活動,拓展了中泰民間交往的廣度與深度。崇左市每年的三月三都邀請越南等東盟國家山歌隊參加中國(崇左)—東盟跨境貝儂大聯歡活動和駱越風情文藝晚會等活動。“壯族三月三”是廣西的,也是世界的。“壯族三月三”節慶的國際化更是表現為走向世界講述廣西故事。“壯族三月三”已成功走出了國門。2017年“壯族三月三”期間,“三月三文化絲路行”首次在泰國曼谷舉辦,廣西傳統節慶實現了與國際節慶的有效對接。此次活動內容主要是廣西原生態民族歌舞、器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門類民族文化精品展示以及民俗風情展演。廣西民間藝術團體與泰國當地藝術團體的“歡樂牽手”活動也體現了泰國的本土特色。2018年4月,廣西衛視在海上絲路重要節點的新加坡和陸上絲綢之路國家阿聯酋分別設立兩個海外分會場,展示壯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舉辦“三姐文化獅城行”“廣西故事迪拜電視展播周”活動。廣西電視臺主辦的“壯族三月三·廣西故事迪拜電視展播周”在阿聯酋的迪拜舉行,精選7集中阿雙語的《廣西故事》展播廣西獨特人文歷史、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其中《花山巖畫》《劉三姐》《侗族大歌》《七彩壯錦》講述了廣西歷史和民族文化,《白頭葉猴的家園》介紹了廣西獨特珍稀動物白頭葉猴,《醇香六堡千年茶韻》描繪了廣西茶文化,通過迪拜向世界講述廣西故事。2018年4月16日至20日,第二屆“三月三文化絲路行”活動在廣西崇左市及越南河內市、諒山省同步舉辦,兩國人民共度“壯族三月三”傳統民族節日。活動內容包括中越青少年讀書交流會、民族歌舞展演、新媒體從業人員交流、民間美食長桌宴、民族民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促進了中越雙方民心相通,深化了“好同志、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四好”情誼與交融。“壯族三月三”的國際化創新發展,鞏固與深化了中國與東盟友好關系的社會基礎。廣西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中國與東盟10國密切交往的前沿。在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中將發揮相當大的作用,使廣西成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的聚集區。
廣西與東盟部分國家山水相連,許多少數民族沿邊或跨境而居,具有跨國民族獨特的人文環境。以文化“走出去”為抓手,深度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廣西具有明顯的天時地利優勢。立足本土特色,走不斷創新之路,共辦共建節慶文化品牌是廣西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華人華僑在推動東盟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國文化元素已深深扎根于一些東盟國家,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已經成為一些東南亞國家各個族群的共享節日。加強中國—東盟的文化共生和包容性發展,努力擴大各國的利益共識和共享話語,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彼此間領略到對方燦爛的民族藝術精華,建設增進理解、消除差異、平等對話與互惠共生的中國—東盟共享文化,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與東盟各國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處于中國—東盟合作最前沿的廣西邊疆民族地區,發揮悠久的歷史積淀優勢,加強對東盟的文化傳播,促使雙方民眾產生越來越多的共同習俗而在文化心理方面進一步接近,將成為維系區域發展與穩定的紐帶,形成中國文化與東盟文化同構相融的態勢。
在文化合作交流中,堅持建設中國—東盟共享文化的發展方向,就要拓寬舉辦“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的思路,把“壯族三月三”打造為國際性文化品牌,弘揚中華文化。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廣西發揮地緣優勢,秉承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機制,以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為重點領域,以中外共建共享“壯族三月三”品牌為抓手,使廣西民族文化要素盡快與東南亞各國實現對接,促進中外節慶文化的交融,為中國文化深入東盟國家的主流社會創造條件。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下,商業化運作將使“壯族三月三”文化活動更有成效,也更可持續發展。“壯族三月三”要圍繞“歡樂”“祥和”“和諧”“共享”的主題,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與世界共享“壯族三月三”這一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南寧、桂林、柳州等資源稟賦好,經濟發展水平高,交通可達性較好,可以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領和輻射作用,努力建設成為帶動廣西、影響東盟的區域文化中心和文化名城。廣西的東興、上思、寧明、憑祥、龍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八縣市與越南接壤,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匯聚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與東盟國家聯合舉辦“壯族三月三”活動,在雙方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壯族三月三”節慶文化活動走向國際現代文化的嘗試和創新。所謂的國際現代文化,就是能夠在全世界傳播的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全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文化。
三、創建以“壯族三月三”為核心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廣西節慶文化品牌
廣西少數民族節慶繁多,各種類型的節日一應俱全。梁庭望認為:“壯族節日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密度大、頻率高,尤以春夏為最……經過歷史的淘洗,即使本世紀以來,各地節日加起來,平均每個月不下5個,其中四月不下10個。有的同一天還有不同的節日內涵。”[3]如此密集而古老的民俗節慶集中分布在廣西,為廣西開展旅游節慶提供了充足的旅游資源。“三月三”不僅僅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廣西瑤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在歷史上早已超越了單一民族地域,形成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多民族共享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各族人民在三月三期間祭祀祈福、走親訪友、以歌傳情、娛樂競技、互貿互利,在展示廣西各族人民多姿多彩文化的同時,也強化了中華文化認同,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重要的文化符號。”[4]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現代“壯族三月三”可以依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內涵,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承擔起帶動廣西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慶文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打造廣西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節慶文化品牌。
為了進一步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深化跨國跨境合作。推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率先開展旅游演藝交流合作,組織開展跨境節慶共辦、品牌共建、文化援助等活動,優先推動國家邊境旅游試驗區和邊境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打造跨境旅游演藝節目。”[5]這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設共享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讓文化交往超越國境線,在物質、制度以及精神、心理等層面上逐步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共同體,中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人文交流、國民情感將為雙方互利合作打好基礎。
在成功走進東盟基礎上,“壯族三月三”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工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動廣西民族節慶文化的海外傳播,實現“跨境節慶共辦、品牌共建”,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壯族三月三”國際節慶文化品牌的構建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關注人類文明的發展問題,提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元素,從世界歷史文化淵源中尋找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共同創新發展的契合點,共建中外文化旅游市場的合作機制,不僅包括政府間的合作機制,也包括企業間的合作機制,把“壯族三月三”打造為國際化的集對外宣傳、經貿、文化、旅游、科技、體育為一體的大型活動。
“民心相通”要在目標、理念、情感和文明方面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認同。通過比較“壯族三月三”與東盟各國節慶的異同點,總結國內外經驗,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生存經驗和精神體驗,尋找中國節慶文化與東盟國家節慶文化的融合點,推動廣西民族節慶文化真正走進東道國主流社會,增進文化認同。節慶活動是否具有吸引力,關鍵在特色。只有抓住自己最具優勢、最富特色的東西,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來。由于節慶活動的內容多源自舉辦地特有的傳統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所以其本身具有許多個性化的魅力。“壯族三月三”與中南半島的潑水節(宋干節)時間上基本同期,廣西“壯族三月三”期間,一些地方也有潑水狂歡的傳統內容,可以策劃“壯族三月三”與潑水節中外聯合共同舉行。“三月三文化絲路行”的成功已經表明,“壯族三月三”節慶文化與東盟國家本土節慶是可以融合發展的。提升“三月三文化絲路行”中外跨境節慶共辦的檔次與水平,從官方合作到民間交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推進雙方民眾的往來,尋找民族節慶文化“走出去”與商業運作的結合點,與東道國主流社會全面對接,創造文化旅游新業態,構建中國與中南半島部分東盟國家共建共享節慶文化。
怎樣使廣西節慶文化走進當地的主流社會?文化“走出去”應該是一個互利互惠的合作,而不是單純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有各自鮮明的不同特征。中國文化走進他國主流社會,必須找準切入點,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應用他國民眾能夠理解的文化內容、形式與傳播媒介,盡量與當地主流文化相互融合。文化“走出去”的基礎是尊重他國文化、尊重當地市場的規則。要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情感和倫理道德標準,用國際市場能夠接受的語言范式和敘事結構,從本土化與國際化兩方面講好故事,傳播文化。“壯族三月三”走出去要以融入東道國主流社會為目標,強調本土化與國際化并重。文化產品“走出去”,沒有本土化,就意味著“走出去”的文化產品落不了地,扎不了根。廣西民族節慶文化應以中外共辦節慶文化品牌為切入點,要有效地融入當地社會大眾,得到主流社會的接納,首先應堅持以參與性為核心的創新發展,組織群眾廣泛參與,努力擴大節慶活動的影響,在節慶舉辦期間要有大量的當地居民的熱情參與。民間文化交流與政府文化外交相比,比較容易規避文化差異的偏見,并打開國外民眾的心扉,滿足海外公眾對中華文化深度體驗的需求。比如,在國外許多地方,代表國家形象歡迎各國游客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不同職業的普通民眾,而不是高官顯貴,也不是明星大腕等所謂“社會精英”。“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傳統民間節慶走進東盟國家,活動主體是普通民眾,這種突出平民化的文化表達契合了國外的表達方式,廣西節慶文化走出去以人文交流為支撐更容易吸引國外普通民眾的參與。
“壯族三月三”節慶創新應遵循文化發展規律與市場規律,必須堅持“文貿”結合的原則,把文化活動與商業貿易有機地統一起來,逐漸推進民族節慶旅游的市場化進程。廣西應積極推進節慶文化的制度創新,建立現代節慶企業運作機制,以專業化加市場化促進廣西特色節慶文化的發展,與當地文化、經濟緊密結合,要突出規模大、規格高、國際性等特點,把旅游、文化和商貿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的節慶文化結合起來,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節慶文化國際化。
文化交流和傳播從來都是雙向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要根據不同文化背景中消費者的共同需求,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旅游市場的對接。由于廣西是中國文化與東南亞各國民族文化的交匯區,而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具有超地域性、超時代性和超民族性的特征,契合各國文化語境,比較容易打通不同文明、不同種族與宗教之間的隔閡,有利于可持續性開展中外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突出國際特色,以經濟為基礎、以文化為紐帶,廣西與東盟國家共辦共建節慶文化品牌,可以加強地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高質量地提升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的水平。廣西節慶與東盟國家節慶共辦還要根據文化資源的不同地域分布和海外不同地區文化需求的差異,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根據文化資源的不同地域分布和海外不同地區文化需求的差異,挖掘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把民族特色、傳統元素同時代特征、世界潮流結合起來,通過對文化傳統的挖掘、展示和再創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隨著中國全域旅游的推進,體驗異域風土民情已經成為文化旅游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已經成為許多東盟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游客來源國,出入境游客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主體。我們應對中國與東盟節慶活動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整合,推進節慶文化經濟發展。盤活“壯族三月三”潛在的文化內涵,從“一帶一路”建設的高度,把旅游節慶活動由總量擴張轉向結構效益與規模擴大并重,建立以政府引導和民間交流為主、市場機制為杠桿、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相結合的運作機制,將文化、經貿、旅游、農業、體育等融合在中外共辦旅游節慶活動格局中,促進中外共辦節慶活動向多樣化、系列化、集群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金玲.5天“小長假”廣西納客超1912萬人次進賬約150億元[EB/OL].http://www.gxnews.com.cn/ staticpages/20190409/newgx5cabd44e-18202160.shtml.
[2]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265.
[3]梁庭望.壯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475.
[4]許曉明.從族群標識到文化共享——20世紀80年代以來壯族三月三的變遷[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6):8.
[5]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http://zwgk.mct.gov. cn/auto255/201904/t20190401_841268.html?keywords.
責任編輯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