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精衛 李紅梅
摘要:工匠精神具有豐厚的倫理意蘊,它的產生、內涵及價值與倫理文化中的道德起源、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倫理文化的視角去思考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不僅有利于充分地發揮人生觀、價值觀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領作用,也有利于借助職業道德建設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深厚肥沃的土壤,還有利于借鑒倫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鑒于此,文章側重于從三個方面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尋找適宜的路徑,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榜樣示范的作用和借鑒古今中外倫理文化中優秀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倫理文化;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1-0078-0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廣泛共識,學術界也從不同的視角對如何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教育學的視角看,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構建支撐“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通過借鑒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為我國培養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技師隊伍;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充分發揮企業這個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通過現代化、科學化的企業管理來激發從業人員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從政治學的視角看,培育工匠精神有賴于政府對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要有嚴格的市場監管,也要有高標準高品質的“工匠制度”。本文主要從倫理文化的視角來探討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倫理文化意蘊,探討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深入到價值觀、人生觀的層面,需要吸取職業道德建設中的營養成分,需要借鑒古今中外倫理文化中優秀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倫理文化意蘊
工匠精神往往通過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優秀的職業品質表現出來,這些職業素養和職業品質來源于工匠們長期的職業實踐活動,又反作用于處在職業實踐活動中的工匠身上,從而讓工匠越來越優秀。職業素養和職業品質屬于倫理文化的范疇,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倫理文化視角來看,工匠精神既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工作倫理。作為一種工作倫理,工匠精神具有豐厚的倫理意蘊。”[1]其豐厚的倫理文化意蘊在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工匠精神的產生與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探討工匠精神的產生,首先需要追溯工匠是怎么產生的。從詞源學的角度去看,工匠一詞最先來源于拉丁語“ars”,其涵義是把某種東西“聚攏、捏合并進行塑形”,后來在人類生活實踐過程中漸漸演變成“art”,表示“技巧、技能、技藝”等意思,當大家稱呼專門從事這一種勞動的人群時,“artisan”一詞作為工匠、手工藝人的意思便應運而生。關于工匠的產生,馬克思主義學說與詞源學視角表達了非常相似的觀點。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工匠的出現是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分工的結果。原始社會后期,隨著原始人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智力的發展,物質生活資料也隨之豐富,在制造工具方面表現優異的一部分人便分離了出來,這部分人在部落內部的勞動中漸漸被安排來重點從事制造工具的活動,當原始人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種類越來越多,制造技術也越來越復雜的時候,手工業便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工匠作為手工業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出現了。據考古記載,在仰韶文化時期,制陶技術就已經蘊含了很多的工序,一個陶制成品往往要經過選土、制坯、修飾、著色、燒制等多種工序,如此復雜的生產活動需要由少數擁有技術專長的人來主導,這些擁有技術專長的人實際上就是工匠的早期形態。當工匠開始作為一個群體在生產實踐活動中不斷發揮作用的時候,特別是隨著社會對工匠勞動觀念認知的不斷解放和工匠勞動價值評價的不斷提高,工匠精神便應運而生了,并且以其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和精雕細琢的專業技能而日趨豐滿。一言以蔽之,工匠精神是社會分工的結果,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勞動。
把工匠精神的產生放在道德起源的視域中思考,工匠精神便蘊含了非常濃郁的倫理文化色彩,不僅工匠精神的產生與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是一致性的,而且工匠精神本身就是道德呼喚的結果。道德起源在倫理學史上始終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呈現出了不同的學說,如“天意神啟論”“先天人性論”“情感欲望論”“動物本能論”等,馬克思主義分析批判了這些舊唯物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或主觀唯心主義等道德起源觀點,并認為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我們必須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來認識和把握道德起源問題,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只能是勞動。從這個方面上來說,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與工匠精神的產生是一致的,都是勞動。隨著勞動活動越來越復雜,曾經靠勞動本身來維系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就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風俗習慣和道德作為一種新的東西就在其中開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體現在手工業需求中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等重要品質也就成了社會道德的一個必然要求了,這種要求最終以工匠精神的成果展現了出來。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與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其內涵,人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給出了很多關鍵詞予以闡釋,如“嚴謹”“專注”“精益求精”“淡泊寧靜”“不圖名利”“注重細節”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基本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看法: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需要培育以創新進取、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德技雙馨為主要內涵的工匠精神。
從倫理學的視角來看,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工作倫理,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創新進取、德技雙馨實際上也是職業生活中道德規范的內在要求。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有很多,但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通過與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主要內涵上基本一致。愛崗敬業是職業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從業人員對待自己職業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是要求工匠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對工作極端負責、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工匠內在道德,“對工匠而言,敬業是工匠對自己職業價值的認同與敬重,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遠遠勝過這種職業給自己帶來的財富。一個敬業的工匠必定是一個耐得寂寞、抗得誘惑的人,必定是一個兢兢業業把職業當事業的人。”[1]一個兢兢業業把職業當事業的人也必定會展現出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的精神風貌。工匠精神強調的德藝雙馨之德,實際上也是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的高度概括。
(三)工匠精神的價值和道德的評價
工匠精神不僅對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價值,而且對個體的發展和完善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強大需要工匠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離不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時至今日,盡管我國的制造業總產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出現不少國人熱衷于去國外哄搶購買電飯煲、保溫杯、馬桶蓋等日用產品,這折射出我國工業制品的工藝、質量等問題,而工匠精神是品質和品牌的重要保證。據統計,日本長壽企業的數量全球第一,百年企業50000余家,二百年企業3146家,五百年企業39家,千年企業9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3]在國外長壽企業發展過程中,工匠精神在其中扮演著至為重要的角色。其次,個體的發展和完善也離不開工匠精神。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一種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的一種需要。工匠精神強調的精益求精和極致品質的追求,也就是個體努力實現自己潛力的需要,進而達到個體自我實現這個最高層次的需要。
道德評價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重要道德活動,對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對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有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兩種最基本的方式。通過上述分析表明,工匠精神的價值實際上也是體現在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上,探討工匠精神的意義和效用也需要從道德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予以思考。道德的自我評價,是一種善惡上的自我認知,是道德主體對自身行為所作的道德判斷,其目的“主要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從而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4]工匠精神強調的精益求精和不斷完善等道德品質,實際上就是道德的自我評價的必然要求;道德的社會評價,主要是指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往往代表的是大眾的一種情感和價值取向,具有特殊的權威性,而工匠精神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強調對工作始終持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實際上就是從業人員在考慮社會輿論對自己行為選擇的評價,是道德社會評價的重要體現。
二、倫理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倫理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居于核心地位,這種核心地位主要表現在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領作用,也表現在職業道德建設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的肥沃土壤,還表現在倫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的方法論指導。
首先,倫理文化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5]人生觀是倫理學體系中人生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方面,是一定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在個體生活中的綜合反映,是工匠在職業生活中必須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人生觀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而其中的人生價值引導表現得尤為突出,它是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價值觀教育上,一方面要引導工匠積極主動地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倡導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反復改進和不斷完善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導工匠積極主動地實現社會價值,注重服務和產品的質量。
其次,倫理文化中的職業道德建設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職業道德是社會一般道德要求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道德實踐活動中表現得最具體、最經常、最豐富的地方。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立足于各種生動而具體的職業道德實踐,從業人員只有通過在職業道德的具體切身體驗中才能進一步認識和感染到匠心品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這句雨果曾經說過的話被來自哈爾濱的三八紅旗手、荀笑紅娓娓道來,還說做好井下清掏作業這份“苦、臟、累、險、毒”的活,是工作的價值和尊嚴。荀笑紅的工作感悟實際上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動表達,而這種感悟和表達是在具體的職業道德生活中日漸形成的。
最后,倫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方法論指導。倫理文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方面如立體多面的道德教育方法、個人示范和典型誘導的方法、集體和社會影響的方法等,道德修養方面如學習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積善的方法、慎獨的方法等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抽象空洞的說教,它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方法,倫理文化中的這些方法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好方法,可以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論指導。比如說慎獨的方法,從道德修養的角度看,該方法強調在無人監督時不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重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操守,用這種方法來指導工匠精神的培育非常有意義,培育工匠精神也需要從業人員堅持慎獨,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要一樣,使自己的匠心品質純凈高尚。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倫理文化路徑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從倫理文化的視角來看,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讓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是從業人員走向大國工匠的前提與基礎。在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上,培育工匠精神還需要借助于榜樣的力量,只有讓從業人員在感受真實而高大的榜樣中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匠心品質才會在個體中成為現實。但是,對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從業人員而言,如何保證價值觀的正確性和示范榜樣的合適性呢?這就需要有歷史的眼光,需要把現時代的工匠精神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思考,需要借鑒古今中外倫理文化中優秀的工匠精神。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倫理文化的核心,也是培育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備正確價值觀是走向大國工匠的前提和基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要倡導愛崗敬業、尊重勞動、優雅生存等有利于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成長的價值觀,反對急功近利、職業歧視、敷衍塞責等嚴重阻礙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成長的價值觀。現代社會,在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勞動實踐活動中物質利益的回報,對“短平快”的生產經營模式趨之若鶩,而對于精神層面的歸屬、勞動的真正價值等問題卻關心甚少;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都處于急劇變革的時代潮流中,各種思想文化呈現交流交融交鋒的態勢,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會復雜多變、多元多樣。所以,旗幟鮮明地指出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何為正確的價值觀、何為錯誤的價值觀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知”的問題。其次要在實踐中培育和弘揚價值觀,下好落細、落小、落實的功夫。“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6]對于從業人員而言,就是要切實做到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于實處用力,讓愛崗敬業、尊重勞動、優雅生存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二)注重榜樣示范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榜樣選擇得真實、感人、高大、合宜的時候,從業人員的匠心品質便會由此而受到深刻的影響和提高,工匠精神也因此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弘揚。2017年,高鳳林榮獲了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的稱號,他雖然是“站在巔峰上的中國技師”,但這樣的榜樣是真實的、高大的,是深刻地影響著新時代廣大從業人員的榜樣,這樣的榜樣必將鼓舞著更多的從業人員邁入大國工匠的征途。李克強總理指出:“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7]
榜樣示范是通過具有榜樣意義的人或事的警示警戒、引導示范作用,教育人們規范自身行為、提高思想認識的方法。讓榜樣示范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對榜樣的觀察。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8]63“觀察者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習得認知技能和新的行為模式”“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觀察,觀察者也能形成同樣形式的思維和行為”[8]49。另一方面要借助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讓蘊含工匠精神的榜樣得到更廣泛的傳播。2014年,New Balance發布了《致匠心》這部宣傳片,在片中,一位工廠工匠和一位音樂人各自聚精會神地完成手中的作品,借助于現代化的信息載體,該宣傳片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工匠精神在這個過程中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式的效果。
(三)借鑒古今中外倫理文化中優秀的工匠精神
在人類倫理文化史上,工匠精神很早就出現了,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自特色的工匠精神,同一個時代不同的國家往往也呈現出各具民族特色的工匠精神,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來看,這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現,但特殊性中蘊含著普遍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從中借鑒優秀的工匠精神。
借鑒吸收西方發達國家倫理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精髓。“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承襲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中對至善理念的追求和遵循法律規范的意識,中世紀為上帝光榮勞動的觀念和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它側重標準程序,講究精準實證,強調執行和遵循。”[9]“側重標準程序,講究精準實證,強調執行和遵循”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認真踏實的態度,這種態度反作用于產品的生產制造,自然就呈現了高質量的產品。德國海里派克直升機責任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柳青曾表示,在飛機安裝的時候如果掉了一個螺絲釘,死活都要找出來。螺絲釘雖小,但其中折射出的是一種精雕細琢、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新時代的工匠需要這種精神,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也離不開這種工匠精神。
繼承發揚我國古代倫理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優秀傳統。我國古代倫理文化中有許多蘊含“工匠精神”的內容,如敬業樂群,古諺有云:“家有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與千傾良田相比較,掌握一門技術更為重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拜師學藝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對待手藝師傅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這些口口相傳的諺語,實際上都是在強調敬業樂群的重要性,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優秀傳統。又如創新求變,據《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10]這里的“巧”就是手工技巧,這種創新求變的傳統被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造紙術,“蔡侯紙”的發明是蔡倫專心鉆研造紙技術的結果,更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簡帛的創新發展。
總之,倫理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從倫理文化的視角來分析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既需要注重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又需要注重榜樣示范的作用,還需要借鑒古今中外倫理文化中優秀的工匠精神。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為培育工匠精神注入源源不竭的道德力量。
參考文獻:
[1]喻文德.工匠精神的倫理文化分析[J].倫理學研究,2016(6):6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陳曉麗,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1.
[4]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0.
[5]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7]李克強.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DB/ OL].http://news.youth.cn/gn/201603/t20160329_7794 887.htm,2016-3-29.
[8]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3,49.
[9]孫清華.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傳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1.
[10]聞人軍譯注.考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責任編輯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