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梅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顱內外動脈狹窄與腦分水嶺梗死的關系。方法 66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所有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經頭顱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技術檢查明確梗死部位, 探究腦分水嶺梗死與顱內外動脈狹窄的關系。結果 本組66例患者中, 皮質后型13例、皮質下型25例、皮質前型19例, 存在2個腦分水嶺梗死區梗死者9例。本組66例患者中, 存在顱內外血管狹窄57例(86.36%), 其中中度狹窄47例(83.93%);未見血管狹窄9例(13.64%), 但有5例患者存在粥樣硬化斑塊。頸內動脈(ICA)狹窄18例(27.27%)、大腦中動脈(MCA)狹窄28例(42.42%)、椎基底動脈(VBA)狹窄11例(16.67%)。結論 絕大部分腦分水嶺梗死患者均存在顱內外動脈狹窄或閉塞, 且MCA狹窄與ICA狹窄發生率較高, 而VBA狹窄發生率較低;同時, 顱內外動脈閉塞、狹窄是誘發腦分水嶺梗死發病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 顱內動脈;顱外動脈;腦分水嶺梗死;狹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14
腦分水嶺梗死是臨床神經科常見疾病, 又稱交界區腦梗死或邊緣帶腦梗死, 是指梗死病灶發生于2條及以上腦主動脈分布區域交界處[1];腦分水嶺梗死發病率較高, 占全部腦梗死的10%。腦分水嶺梗死發病因素較多, 與管腔閉塞或狹窄存在關系, 且臨床特征、發病機制、病因等有別于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分水嶺梗死可發生于深穿支與深穿支之間邊緣帶、皮質支與深穿支之間、大動脈皮質動脈之間[2]。近年來, 隨著臨床對于腦分水嶺梗死研究深入, 有學者指出, 顱內外狹窄在腦分水嶺梗死的發生與進展中起到重要作用[3]。鑒于此, 本文對本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66例腦分水嶺梗死患者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評價顱內外動脈狹窄與腦分水嶺梗死的相關性, 進一步明確其發病原因, 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本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腦分水嶺梗死患者66例作為觀察對象, 入選者均經“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診斷標準(1995年)”[3]確診為腦分水嶺梗死, 并經顱腦MRI或CT等影像學技術檢查證實;所有入選對象對本研究知情, 自愿參與;排除合并有脫髓鞘病變、腦白質疏松、腔隙性腦梗死、心源性微栓塞、癌癥、心肝等臟器衰竭等患者。66例患者中, 男40例, 女26例;年齡47~72歲, 平均年齡(60.5±8.7)歲;患者表現為感覺性失語38例、運動性失語44例、肢體無力48例、視野缺損7例、嚴重認知功能障礙10例。
1. 2 方法 使用設備為西門子MAGNETOM Harmony 1.0T磁共振儀。本組66例患者行頭頸部MR血管成像(MRA)進行血管評價, 行頭顱MRI彌散成像檢查進行腦分水嶺梗死經典Bogousslavsky臨床分型[4];全腦MRA檢查:運用三維時間飛躍法進行MRA檢查, 設置參數:層間隔 0.7 mm、層厚1.4 mm、回波時間(TE)3.45 ms、重復時間(TR)TR 25 ms, 矩陣560×560, 視野(FOV)200 mm, 采集1次。獲取圖像由專業醫師進行閱片處理。
頭顱MRI血管造影檢查, 設備使用西門子MAGNETOM Harmony 1.0T磁共振儀, 常規自旋回波(SE)序列, 擴散加權成像(DWI):TR 4200 ms, TE?118 ms;T2加權成像(T2WI):TR 4000 ms, TE 100 ms;T1加權成像(T1WI):TR 500 ms, TE 8.5 ms;b=1000掃描, 分別進行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掃描。所有操作均嚴格依照設備說明書進行。根據腦血管分布影像學模板, 將腦分水嶺梗死分為:①皮質下型:梗死病灶位于MCA皮質支與深穿支供血邊緣帶, 病灶呈放射冠或半卵圓中心, 位于側腦室體部外上方, 高于基地和層面, 病灶表現為融合成條絮狀或串珠樣, 可存在前后行走線狀;②皮質后型:病灶呈契形、尖端朝向側腦室, 位于頂枕交接區;發生于MCA皮質支與大腦后動脈(PCA)邊緣帶;③皮質前型:病灶呈楔形底部朝向皮質軟腦膜, 尖端朝向側腦室底;發生于MCA、大腦前動脈(ACA)皮質支邊緣帶。血管狹窄程度可分為:重度:70%~99%;中度:50%~69%;輕度:30%~49%。
對所有患者資料進行收集, 包括起病形式、既往危險因素、性別、年齡、診斷方法等;影響因素分析包括低血壓、心臟疾病、卒中病史、飲酒、吸煙史、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等。
2 結果
2. 1 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本組66例患者中, 確診糖尿病27例、高血壓34例、冠心病35例、高脂血癥19例、長期吸煙31例、有卒中病史者32例、長期飲酒23例。經影像學檢查顯示, 皮質后型13例、皮質下型25例、皮質前型19例, 存在2個腦分水嶺梗死區梗死者9例。
2. 2 各類型腦分水嶺梗死與顱內外血管的關系 本組66例患者中, 存在顱內外血管狹窄57例(86.36%), 其中中度狹窄47例(83.93%);未見血管狹窄9例(13.64%), 但有5例患者存在粥樣硬化斑塊。皮質前型:ICA狹窄5例、VBA狹窄2例、MCA狹窄10例、無明顯狹窄2例;皮質下型:ICA狹窄9例、VBA狹窄0例、MCA狹窄11例、無明顯狹窄5例;皮質后型:ICA狹窄0例、VBA狹窄8例、MCA狹窄4例, 無明顯狹窄1例;2個腦分水嶺梗死區梗死者:ICA狹窄4例、VBA狹窄1例、MCA狹窄3例、無明顯狹窄1例。66例患者中, ICA狹窄18例(27.27%)、MCA狹窄28例(42.42%)、VBA狹窄11例(16.67%)。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