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組織中Beclin1和微管相關蛋白輕鏈3(LC3)的表達水平, 以期為臨床相關工作或研究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75例胃癌組織芯片HStmA150CS02標本為研究對象, 對所有標本實施染色處理。比較胃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Beclin1、LC3表達水平, 分析胃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病理特征與Beclin1、LC3表達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 胃癌組織中Beclin1、LC3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30.67%、34.67%, 均明顯低于癌旁組織的89.33%、7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eclin1、LC3表達陽性患者與Beclin1、LC3陰性表達患者的年齡、性別及腫瘤位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Ⅰ~Ⅱ期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分別為82.61%、80.77%, 均明顯高于Ⅲ~Ⅳ期的17.39%、19.2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漿膜層內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分別為86.96%、84.62%, 均明顯高于漿膜層外患者的13.04%、15.3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結未轉移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分別為86.96%、84.62%, 均明顯高于淋巴結轉移患者的13.04%、15.3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級分化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分別為8.70%、11.54%, 均明顯低于Ⅰ~Ⅱ級分化患者的91.30%、88.4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Beclin1、LC3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相對較低, 且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 該兩項指標的表達陽性率會隨之降低。
【關鍵詞】 Beclin1;胃癌;微管相關蛋白輕鏈3;自噬;凋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87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 在國內各地惡性腫瘤發病率中穩居首位, 該病的發生有顯著地域差異性, 多見于東部沿海與西北地區, 高發于>50歲人群, 男性多于女性, 兩者發病率的比例約為2∶1[1]。近年來, 由于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變化, 該病發生率有所上升, 且呈年輕化發展趨勢, 當前, 臨床上尚未找到特效治療方法。Beclin1、LC3皆是形成自噬體的重要基因, Beclin1屬于自噬相關基因, 其與Bcl-2基因共同調控自噬, 在自噬溶酶體降解期間可發揮抗腫瘤效果;LC3為一種自噬標志基因, 也是診斷自噬特異的主要指標之一。為分析Beclin1、LC3于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 現對75例胃癌患者展開研討, 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75例胃癌組織芯片HStmA150CS02標本, 均為手術過程中獲取, 且經病理檢查明確判斷。
1. 2 方法 對胃癌芯片進行常規脫蠟, 之后, 利用檸檬酸緩沖液實施抗原修復, 添加3%雙氧水去離子水, 于37℃下孵育18 min。第1抗體(兔抗人Beclin1與LC3多克隆抗體)稀釋至1∶200, 在4℃下過夜, 之后添加相應的試劑于37℃下進行孵育, 時間為20 min。在第2抗(羊抗兔抗體)中添加過氧化物酶進行標記, 然后, 實施顯色, 利用蘇木精實施重新染色;脫水后, 應用中性樹膠進行封片。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胃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Beclin1、LC3表達陽性情況。②觀察患者基本信息(年齡、性別及腫瘤位置)分布與Beclin1、LC3表達水平。③對芯片實施免疫組化分析, 所用產品編號為HStmA150CS02(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點陣直徑為1.5 mm, 胃腺癌75例——癌75點/癌旁75點, 并分析75例患者病理特征(病理分級、浸潤深度、淋巴結有無轉移、分化程度)與Beclin1、LC3表達水平之間的關系。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胃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Beclin1、LC3表達陽性情況對比 胃癌組織中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低于癌旁組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75例患者基本信息分布與Beclin1、LC3表達水平分析 Beclin1、LC3表達陽性患者與Beclin1、LC3表達陰性患者的年齡、性別及腫瘤位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75例患者病理特征與Beclin1、LC3表達水平之間的關系分析 Ⅰ~Ⅱ期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顯著高于Ⅲ~Ⅳ期, 漿膜層內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明顯高于漿膜層外患者, 淋巴結未轉移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高于淋巴結轉移患者, Ⅲ級分化患者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低于Ⅰ~Ⅱ級分化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自噬在機體的病理與生理過程中均可見到, 其主要是借助溶酶體來降解自身受損的大分子物質與細胞器, 為真核細胞獨有的生命特征[2]。自噬除了參與細胞死亡、分化成熟、生長發育的調控外, 還與腫瘤的出現、演變存在密切的關系。
Beclin1基因又稱為BECNI基因, 為自噬調控因子, 也被臨床上作為腫瘤相關因子。從腫瘤方面, Beclin1參與的自噬反應有以下幾種機理:①清除具有較高遺傳毒性、促使細胞非凋亡方式死亡、合成活性氧的細胞器;②降解必要的、特定的長壽蛋白與細胞器, 調控細胞生長。由此可推斷出, Beclin1可能具有清除腫瘤細胞、阻止腫瘤發展與出現的可能性。現有研究證實[3], Beclin1于同一或不同腫瘤的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于前列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細胞內, Beclin1可出現缺失現象。經動物實驗表明, 敲掉Beclin1基因的小鼠, 其體內不同癌癥的發生率顯著大于正常小鼠, 可見Beclin1與癌癥的發生存在明顯的關聯性, 可能為癌癥發生的早期事件[4]。在本研究中, 胃癌組織內的Beclin1表達陽性率顯著低于胃癌旁組織(P<0.05), 這說明癌癥的發生與Beclin1表達情況存在密切關系。
LC3為哺乳動物的一個ATG同源蛋白, 在細胞中主要分為LC3-Ⅰ與LC3-Ⅱ2種剪切方式。當出現自噬時, LC3-Ⅰ會在泛素樣作用下產生水解衍生物, 即LC3-Ⅱ[5]。LC3-Ⅰ主要分布于細胞質中, LC3-Ⅱ主要是分布于自噬體膜上。當營養不足時, LC3基因會隨之激活, 轉錄出充足的LC3前體。于自噬體膜產生期間, LC3前體在ATG4B剪切成LC3-Ⅰ[6]。LC3-Ⅰ在末端的甘氨酸作用下, 與ATG3與ATG7活性位點部位的半胱氨酸相結合產生硫脂鍵, 促使LC3-Ⅰ和硫脂鍵相結合, 從而生成LC3-Ⅱ[7]。整個反應期間, ATG3與ATG7主要起介導作用, 跟隨自噬體的出現, LC3-Ⅱ開始聚集在自噬體膜上;當此期間, LC3-Ⅱ量不斷增加。然后, 溶酶體與自噬體相融合, 后者隨之降解, 其表面的LC3-Ⅱ于ATG4B作用下, 重新轉變為LC3-Ⅰ,?以實現LC3-Ⅰ于自噬體反應過程中的循環利用[8]。LC3-Ⅱ對自噬體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 有關文獻報道表示[9], 當把LC3-Ⅱ去除, 將會出現許多非閉合的自噬體結構。由于LC3-Ⅱ數量與自噬體數量呈現為相對應的關系, 故而臨床上將其作為自噬體標志物之一。在本研究中, 胃癌組織內的LC3表達陽性率低于癌旁組織(P<0.05), 這說明LC3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關于Beclin1、LC3水平的表達是否與胃癌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位置有一定的相關性, 臨床上有關研究較少, 還需進行求證與研究。本研究中, Beclin1、LC3表達陽性患者與Beclin1、LC3表達陰性患者的年齡、性別及腫瘤位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Beclin1、LC3在胃癌組織內的表達水平與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位置無關系。有關文獻報道[10], Beclin1、LC3表達水平與癌癥患者病理分級、病理分期、淋巴結轉移、侵及漿膜程度、分化程度有密切關系。在本研究中, Ⅲ~Ⅳ期、漿膜層外、淋巴結轉移、Ⅲ級分化患者的Beclin1、LC3表達陽性率均顯著低于Ⅰ~Ⅱ期、漿膜層內、淋巴結未轉移、Ⅰ~Ⅱ級分化患者, 由此可見患者病理分期越高、侵及漿膜程度越深、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越高, Beclin1、LC3的表達陽性率越低。
總之, Beclin1、LC3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相對較低, 且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 該兩項指標的表達陽性率會隨之降低。
參考文獻
[1] 曹惠華, 束平, 唐兆慶, 等. 美國癌癥聯合會第7版與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統的差異及其對預后評估的比較.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8, 17(6):605-611.
[2] 李磊, 李冉, 劉江, 等. 自噬調控因子mTOR和Beclin1在良惡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達及意義. 重慶醫學, 2017, 46(36):5083-5085.
[3] 韓濤, 曹明. 乳腺癌組織miR-20a的表達及其對乳腺癌細胞自噬的影響. 安徽醫藥, 2018, 22(10):1936-1939.
[4] 馬煜, 郝建國, 劉峰. 結腸癌中自噬相關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7, 29(12):849-851.
[5] 曹一鑫, 李小琴, 王宏宇, 等. Tensin1蛋白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8, 17(6):612-618.
[6] 張文武, 石哲瑋, 革麗莎, 等.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組織中PI3K/AKT2/mTOR通路對自噬的調控作用.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2017, 37(12):921-926.
[7] 王剛, 王黃震, 薛挺. 奧沙利鉑誘導的細胞自噬對胃癌SGC7901細胞耐藥的影響.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8, 45(9):513-518.
[8] 袁清紅, 劉強勝, 劉安鵬, 等. 激活大麻素2型受體對膿毒癥小鼠急性肺損傷的影響:自噬在其中的作用. 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8, 38(12):1509-1512.
[9] 東星, 王晶, 呂遠. Beclin-1和SIRT-1在大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 2019, 13(5):515-517.
[10] 馬立新, 劉志慧, 劉永良, 等. 膠質瘤中Toll樣受體2與LC3B、Beclin1的表達變化及相關性研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8, 41(10):896-900.
[收稿日期: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