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誠

【摘要】 目的 分析心電圖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44例疑似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動態心電圖檢查。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結果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出陽性20例, 陰性24例;常規心電圖檢出陽性20例, 陰性24例;動態心電圖檢查陽性20例,?陰性24例。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常規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為72.73%(32/44), 靈敏度為70.00%(14/20), 特異度為75.00%(18/24);動態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為95.45%(42/44), 靈敏度為95.00%(19/20), 特異度為95.83%(23/24)。動態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94、4.329、4.181, P<0.05)。結論 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予以心電圖診斷能取得較好的檢查效果, 但相比常規心電圖檢查, 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更能提高診斷準確率及特異度、靈敏度。
【關鍵詞】 無癥狀心肌缺血;心電圖;診斷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19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一種以老年人為主要患病群體的內科疾病, 其發生機制和動脈粥樣硬化相關, 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但無心絞痛和其相關病癥。有研究指出[1], 及早進行相應診斷檢查, 對提高治療療效, 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以往臨床多選擇應用常規心電圖診斷, 但診斷效果不佳, 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況。伴隨醫療研究的深入, 動態心電圖檢查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將其用于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者診斷,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5月~2019年7月本院接收的疑似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44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6例, 女18例;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4.5±7.2)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2±1.1)個月。此次研究開展已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年齡均≥30歲;患者對此次研究開展均知曉同意, 已簽字。
1. 2. 2 排除標準 伴嚴重貧血病癥、心律失常者;伴嚴重精神功能障礙者;伴心肌肥厚、惡性腫瘤病癥者。
1. 3 診斷標準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中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標準:發作時間節律性存在差異, 伴嚴重心律失常, ST段壓低程度相同, 且發作次數多, 能延長持續時間。
1. 4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常規心電圖診斷、動態心電圖診斷。常規心電圖診斷:指導患者行仰臥位, 開展常規心電圖檢測, 并對患者心電圖變化情況詳細記錄。動態心電圖診斷: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儀檢查, 把患者肢體部位與十二導聯依次連接, 對十二導聯心電圖波動情況詳細記錄, 檢測患者心臟情況, 詳細記錄其24 h動態心電圖情況, 經24 h動態觀察后, 分析動態心電圖結果。患者應遵照醫囑活動、服藥和休息, 并對其情況進行詳細記錄。當患者出現癥狀表現時, 從患者癥狀開始直至結束這一時段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同時詳細記錄患者檢測效果。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判定標準[2]:①常規心電圖檢查:以弓背向上型態ST段抬高, 對應ST段出現壓低情況;J點型ST段下移≥0.2 mV;下斜型ST段下移≥0.05 mV, 持續時間≥0.08 s;②動態心電圖檢查:ST段水平性壓低或下斜型壓低≥1 mm, 持續時間≥1 min, 短暫性缺血發作間隔時間≥1 min, 而且間隔時段ST段回升至基線。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出陽性20例, 陰性24例;常規心電圖檢出陽性20例, 陰性24例;動態心電圖檢出陽性20例, 陰性24例。見表1, 表2。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常規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為72.73%(32/44), 靈敏度為70.00%(14/20), 特異度為75.00%(18/24);動態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為95.45%(42/44), 靈敏度為95.00%(19/20), 特異度為95.83%(23/24)。動態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94、4.329、4.181, P<0.05)。見表3。
3 討論
心肌缺血是一種常見病理狀態, 其指的是心臟血液灌注下降, 影響心臟供氧, 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 對心臟正常工作無法支持[3]。另外,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心肌缺血是主要癥狀表現。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病人群多以伴冠心病者居多, 由于該疾病具有隱匿性, 易被患者忽略, 往往發現時病情已發展至中后期階段, 易引發不良后果發生, 如心血管事件等, 能給人們機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有研究指出[4],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病初期癥狀表現不顯著, 部分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不適等癥狀, 因不適感在患者承受范圍內, 因此患者未重視發病癥狀, 導致病情惡化加劇。另外, 有報道表明[5],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與神經系統受損、短暫性心肌供血血管痙攣、心肌超微結構改變等多因素相關, 然而, 因上述病因未顯著干擾人體心室傳導系統, 使得人們缺乏對其重視程度。另外, 當患者出現心肌缺血情況后, 其機體出現機械、生化和點活動改變, 但患者未感受到任何疼痛感;加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患病人群以中老年者居多, 只有在開展體格檢查時, 患者的病癥情況才能被發現, 其臨床癥狀不明顯, 部分患者會出現猝死情況, 對此, 及早開展有效合理的臨床治療、診斷非常重要[6]。
有報道指出[7], 伴隨醫療研究的深入, 對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 當其病情發展加劇時會有奇怪癥狀產生, 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鈍痛、灼熱和胃部脹滿;②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③激動、勞累后腕部、左前臂和手指會有疼痛感?;诖?, 實施一種有效合理的檢測方法進行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者診斷尤為重要。
臨床通過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深入研究發現, 疾病的發生有一定規律性, 相比夜間, 白天發生率更高, 以雙峰特征為主要表現, 而這一情況的發生和下述因素相關:①加快患者體內兒茶酚胺分泌, 從而能增加交感神經張力;②患者早起洗漱、進餐時, 能一定程度提高患者活動量與心肌耗氧量。針對此情況, 經實施常規心電圖檢查, 雖然能取得一定的診斷效果, 但因檢測時間較短, 無法對患者有意義的心肌缺血情況進行捕捉, 而且也無法有效確定患者心肌缺血部位及范圍, 從而能限制常規心電圖檢測的應用。相比之下, 采用動態心電圖進行檢測, 方便患者攜帶, 而且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 同時還能準確顯示患者日常心臟情況, 能對危險情況發生起到預防作用;另外, 此檢查方法具有無創、應用便捷等優勢, 深受患者青睞。應用動態心電圖方法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 有助于病癥檢出率的提高, 對冠心病潛在風險及時發現, 同時對危險情況發生起到預防作用[8]。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疑似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44例作為研究對象, 經對上述闡述的總結歸納得出, 動態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常規心電圖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94、4.329、4.181, P<0.05)。說明, 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方法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能取得較好的診斷效果, 通過對患者不同時段心肌缺血情況的監測, 能有效預測心肌缺血發生時間, 有助于特異度、靈敏度的提升。因為常規心電圖檢查雖然能通過對ST段變化情況的觀察對患者病情判斷, 但由于記錄時間短, 無法有效反映心肌缺血動態變化, 增加漏診發生。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將這一問題有效解決, 降低漏診、誤診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 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予以心電圖診斷能取得較好的檢查效果, 但相比常規心電圖檢查, 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更能提高診斷準確率以及特異度、靈敏度, 故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慧英. 動態心電圖和平板運動試驗進行無癥狀心肌缺血診斷的臨床價值對比.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9, 32(10):1460-1461.
[2] 劉娟, 張超群. 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應用動態心電圖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27):114-115.
[3] 姜姝婧, 閻振紅, 鄂震, 等. 24 h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 中國現代醫生, 2019, 57(24):19-21.
[4] 徐淼, 毛成陸. 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應用效果.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62):113-114.
[5] 錢坤, 何嫣, 季敏曄. 動態心電圖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 17(4):668-671.
[6] 崔晶晶. 動態心電圖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價值. 心電圖雜志(電子版), 2019, 8(4):11-12.
[7] 王榮, 曹坤躍. 分析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過程中動態心電圖對診斷結果的影響. 世界最新醫藥信息文摘, 2019, 19(87):91-92.
[8] 鄭曉霞, 葉定慈. 動態心電圖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價值研究. 臨床醫學工程, 2019, 26(8):1051-1052.
[收稿日期: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