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拔雄 彭婧 陳月祿 陳碧君 鐘曉華


【摘要】 目的 對比不同類型的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在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8例乳腺疾病患者, 根據患者乳腺導管內增生類型不同分為普通增生組(乳腺導管普通增生性病變)與原位癌增生組(乳腺導管原位癌增生性病變), 各29例。兩組患者均進行CK5/6、WT1以及G1/S-特異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診斷,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以上基底型細胞角蛋白的表達情況。結果 普通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例數為26例, 占比為90%;WT1陽性表達例數為8例, 占比為28%;原位癌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例數為1例, 占比為3%;WT1陽性表達例數為23例, 占比為79%;原位癌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占比顯著低于普通增生組, WT1陽性表達占比顯著高于普通增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09、15.591, P=0.000、0.000<0.05)。原位癌增生組患者Cyclin D1表達水平(59.1±40.5)%顯著高于普通增生組的(22.5±2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對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進行相關診斷, 可有效判斷患者內增生性病變類型, 這對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輔助意義, 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者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最終目的。因此, 該方法具有被臨床推廣使用的意義。
【關鍵詞】 基底型細胞角蛋白;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30
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類型相對較多, 如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增生與導管原位癌導管增生類型等[1]。經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該類疾病患者之間的診斷重復性相對較差, 無法得到較為精確的診斷結果。因此, 臨床對該疾病不同類型的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的臨床治療具有重大影響, 導致治療效果較低, 從而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2]。因此, 采取相應的輔助診斷方式、有效辨別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類型對提高該疾病的治療效果和保證患者身體健康及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 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在乳腺導管內增生性類型疾病中的辨別應用極為廣泛, 通過有效觀察患者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的表達情況, 可達到有效辨別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類型的效果[4]。本文主要探討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在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具體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12月在本院診斷治療的乳腺疾病患者58例, 根據患者乳腺導管內增生類型不同分為普通增生組(乳腺導管普通增生性病變)與原位癌增生組(乳腺導管原位癌增生性病變), 各29例。普通增生組患者平均年齡(40.25±10.26)歲。原位癌增生組患者平均年齡(40.24±11.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本院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最終確診為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的患者;②對本次診斷研究知情, 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③原位癌增生組均確診為乳腺導管原位癌增生性病變的患者, 普通增生組均確診為乳腺導管普通增生性病變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 對本次研究意見不統一的患者;②病理切片沒有蠟塊的患者;③非典型乳腺增生性乳腺導管上皮增生性病變患者;④存在診斷禁忌證, 且依從性和配合性均相對較差的患者。
1. 3 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對兩組患者進行染色標記處理, 免疫組化試劑一抗(CK5/6、WT1、Cyclin D1)、試劑盒(二抗)由基因科技(上海)提供, 采用免疫組化多聚物法(GK6007)進行。具體染色步驟為:①切片常規切蠟并至水;②抗原修復方法為微波爐, EDTA+, 修復時間為20 min;③采用3%的過氧化氫對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做封閉處理, 同時進行避光處理, 需在室溫下保持25 min;④采用磷酸緩沖鹽溶液(PBS)進行洗滌處理, 次數為2次, 5 min/次;⑤滴加一抗(CK5/6、WT1、Cyclin D1), 工作稀釋度為1∶100, 時間為120 min, 溫度為37℃;⑥采用PBS進行洗滌處理, 次數為2次, 5 min/次;⑦ 滴加EnVision二抗工作液, 時間為40 min, 溫度為37℃;⑧采用PBS進行洗滌處理, 次數為2次, 5 min/次;⑨進行DAB顯色, 適當時終止顯色, 并采用自來水洗滌;⑩采用蘇木素進行復染, 時間為3 min, 后采用自來水沖洗;采用1%的鹽酸酒精進行分化, 時間為3 s, 后采用自來水沖洗反藍15 min;切片后常規脫水至透明;封片判斷染色結果。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因子的表達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CK5/6陽性和WT1陽性表達情況對比 普通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例數為26例, 占比為90%;WT1陽性表達例數為8例, 占比為28%;原位癌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例數為1例, 占比為3%;WT1陽性表達例數為23例, 占比為79%;原位癌增生組CK5/6陽性表達占比顯著低于普通增生組, WT1陽性表達占比顯著高于普通增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09、15.591, P=0.000、0.000<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Cyclin D1表達情況對比 原位癌增生組患者Cyclin D1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增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屬于性激素的靶器官, 當乳腺受到內分泌環境的影響時會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 而當變化環境出現擴大或者性刺激機會增多時, 不同程度上促進“動情素”分泌, 進而造成患者雌激素增多和孕酮減少[5]。當出現這一情況時, 患者極其容易出現乳腺導管內增生, 容易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 大大降低其生活質量, 因此, 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極為關注。但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類型相對較多, 且各類型判定相對復雜, 容易對治療結果造成不良影響。而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早期臨床診斷, 根據診斷結果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 可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者身體健康的目的。因此, 采用有效的診斷方法對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進行疾病類型診斷、對疾病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 乳腺定向干細胞以及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目前已成為乳腺病理學上的重點研究對象。不過至今臨床醫學對乳腺中的細胞構成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爭議, 但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在乳腺導管增生性疾病患者疾病類型的輔助診斷中卻已取得了廣大醫療學者的認同。因此, 目前臨床醫學上多采用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的表達情況對乳腺導管增生性疾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 以此達到有效判別患者最終疾病類型, 并根據判別結果實施正確治療方法, 提高治療效果的最終目的。
在傳統觀念中, 正常乳腺導管主要是由外皮肌上皮和內層腺上皮構成, 在乳腺導管普通內增生性病變患者中增生成分相對復雜, 主要為肌上皮、腺上皮和大汗腺細胞混雜分布而成, 通過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進行染色處理, 能夠對患者正常乳腺組織以及乳腺癌組織進行有效研究, 并通過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對正常乳腺上皮中存在的CK細胞群進行表達標記[6-8]。臨床醫學可通過表達標記情況有效區分正常乳腺上皮與乳腺癌組織上皮情況, 進而判斷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類型情況。
采用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對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進行相關診斷, 診斷效果顯著。乳腺導管內普通增生性病變患者與乳腺導管原位癌增生患者比較, 原位癌增生患者WT1陽性表達占比顯著高于普通增生性病變患者, CK5/6陽性表達占比顯著低于普通增生性病變患者, Cyclin D1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增生性病變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細胞角蛋白因子對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患者進行相關診斷, 可有效判斷患者內增生性病變類型, 這對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輔助意義, 能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者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最終目的。因此, 該方法具有被臨床推廣使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Moriya T, Hirakawa H, Suzuki T, et al.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related lesions of the breast: recent advances in pathology practice. Breast Cancer, 2004, 11(4):325-333.
[2] 張宇. 血清新型細胞角蛋白聯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醫學創新, 2019, 16(4):62-65.
[3] 何萌萌, 孫偉, 陳靜, 等. 細胞角蛋白5/6、P63蛋白、甲狀腺轉錄因子-1、細胞角蛋白7在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 安徽醫藥, 2019, 23(5):903-906.
[4] 姜英, 陳杰. 乳腺導管上皮內瘤變(DIN).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05, 12(6):463-466.
[5] 姚衛紅. Ki-67、ER、PR、CK5/6在HER-2陰性Luminal型乳腺癌表達水平的臨床意義及價值.智慧健康, 2019, 5(26):191-192.
[6] 郝紅素, 岳偉麗, 王新超.WT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現代腫瘤學, 2015, 23(11):1616-1619.
[7] 仲守泰, 李才茂, 張寶亮. 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前后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糖類抗原125水平變化與療效的關系.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9, 13(4):212-216.
[8] 王競偉, 邵先茹, 段秀慶. Cyclin D1與乳腺癌的相關研究 . 醫學綜述, 2018, 24(4):677-681.
[收稿日期: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