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宗 才忠民 尚平 王琦 王歡 吳峰



【摘要】 目的 探討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方法 92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46例。對照組使用保守治療, 觀察組使用解剖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 并發癥發生情況, 治療前后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 治療后1、3個月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78.26%, 并發癥發生率4.35%低于對照組的17.3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3個月骨折部位及腕關節尺側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的療效更佳, 腕關節功能恢復更好, 對橈骨及腕關節的解剖結構恢復更佳, 疼痛緩解更快, 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43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上肢骨折類型, 中老年女性為主要的發病人群。由于中老年女性大多伴有骨質疏松, 骨骼較為脆弱, 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骨折。由于橈骨遠端與腕關節相聯, 骨折后會對腕關節及手臂的活動能力產生明顯影響, 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因此, 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恢復橈骨解剖結構、維持腕關節功能的良好[1]。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均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保守治療以石膏托固定或小夾板固定為主, 但有一定復位丟失幾率, 可導致骨折畸形愈合, 但勝在創傷極小、操作簡便、患者承受的痛苦小。手術創傷大、術后疼痛明顯, 但固定力強、牢固性好, 利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骨折愈合效果好[2]。因此, 兩者各具優缺點。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骨科治療的92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46例。觀察組男19例, 女27例;年齡21~78歲, 平均年齡(60.4±13.2)歲;骨折類型:A型24例、B型15例、C型7例;致傷原因:摔傷26例、交通事故傷14例、砸傷6例。對照組男20例, 女26例;年齡20~79歲, 平均年齡(60.8±13.7)歲;骨折類型:A型23例、B型14例、C型9例;致傷原因:摔傷25例、交通事故傷15例、砸傷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X線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X線顯示橈骨遠端骨折掌側或背側皮質粉碎, 掌傾角朝背側傾斜20~25°, 位移>2 mm, 縮短>5 mm;伴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癥狀。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合并神經或血管損傷、合并嚴重軟組織損傷。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使用保守治療, 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療, 在局部麻醉下, 牽引復位骨折處, 若牽引效果不佳則輔助手法復位, 先行韌帶、肌肉組織復位, 再行骨復位, 由醫師和助手分別握住患者手部大小魚際和患肢近側前臂, 進行成角折頂, 之后行遠端尺側或橈側擠壓復位, 經C臂機透視復位滿意后, 用石膏板在骨折處外固定, 固定范圍在拇指指關節后到肘關節前, 指導患者進行握拳等簡單活動, 觀察血運情況, 無異常后結束治療;治療后1個月左右拆除石膏, 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活動, 如掌曲、背伸、橈偏、尺偏活動等[3]。
1. 2. 2 觀察組 行解剖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 行臂叢麻醉, 用止血帶包扎上臂近端, 掌側入路行縱向切開, 長約7 cm, 充分暴露骨折端, 在C臂機下將骨折復位, 并清理骨折碎片及周圍病理組織, 選擇適宜鋼板并預彎, 緊貼骨折處, 兩端打孔并鉆入螺釘, 再次C臂機下復查復位及固定滿意情況, 滿意后沖洗術腔, 留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術后2 d拔除引流管, 開始進行被動和主動關節功能訓練[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后3個月, 根據腕關節功能評分(Gartlant-Werley量表)評估腕關節功能優良率。優:0~2分;良:3~8分;中:9~20分;差:>20分[5]。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腕管綜合征、骨折不愈合、神經炎、二次位移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腕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治療后3個月, 觀察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治療后1、3個月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3個月骨折部位及腕關節尺側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十分常見, 中老年群體是高發人群, 多由于間接暴力所致。中老年人的骨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脆性越強、骨質疏松越明顯, 當受到輕微外力時即可發生骨折, 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由于橈骨遠端與腕關節相聯, 一旦發生骨折, 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較大, 可出現腕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對正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6]。因此, 臨床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是恢復腕關節功能的關鍵。
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均是橈骨遠端骨折常用治療方式。與保守治療相比, 解剖鋼板內固定能夠實現精準復位, 且解剖鋼板預彎后更符合橈骨解剖形態的弧度, 通過螺釘固定, 構成了完整的生物力學支架, 獲得可靠的內固定力, 能防止復位丟失, 確保療效的發揮。且切口從掌側入路, 不直接與肌腱、神經接觸, 與骨質的接觸面小, 能減少鋼板對骨骼的不良刺激。因此, 手術內固定的實施, 有助于術后早期進行腕關節功能訓練, 且不容易發生骨折移位, 縮短骨折愈合時間, 提高骨折愈合效果和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但手術治療相對創傷較大, 增加了對肌肉、血管及神經的損傷, 部分患者的接受意愿不高。
保守治療以石膏外固定為主, 操作較為簡單, 短期的疼痛程度較輕, 無明顯治療創傷, 患者承受的痛苦較小。但復位后的抗旋轉效果較差, 早期不宜行腕關節功能鍛煉, 多在1個月后取下石膏托再行腕關節功能訓練, 導致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差, 且術后制動時間長可導致功能鍛煉時伴有疼痛, 進一步削弱了腕關節功能鍛煉效果。但有研究指出[6], 年齡大者采用保守治療的效果更好, 這與老年患者恢復能力較差有關。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手術對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效果更好, 對骨折部位的復位固定力更強, 能有效恢復腕關節的解剖結構。同時在骨折愈合速度及疼痛方面明顯優于保守治療, 有助于早期恢復腕關節的功能鍛煉, 加快腕關節功能的恢復,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避免腕關節僵硬、疼痛等, 達到確切的腕關節恢復效果[7]。
綜上所述, 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更佳, 能有效恢復橈骨解剖結構, 獲得穩定內固定力, 適于早期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 提升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曹舸飛. 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 四川中醫, 2019, 37(8):159-161.
[2] 周峰. 手術與石膏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臨床療效. 山西醫藥雜志, 2019, 48(14):1736-1739.
[3] 楊磊. 老年性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臨床對比. 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25):114-115.
[4] 黃平, 黃東永. 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 河北醫藥, 2015, 37(21):3266-3268.
[5] 王志軍. 保守與手術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關節功能影響對比觀察.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19):136-137.
[6] 姜新華, 于國平, 董衛星, 等. 橈骨遠端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療效對比分析. 海軍醫學雜志, 2015, 36(4):321-323.
[7] 張琦, 王浩然, 王維山, 等. 手術與保守治療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臨床療效比較.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6, 39(2):97-100.
[收稿日期: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