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君 戚敏恒 陳泳康 宋秀金
【摘要】 目的 探討氟西汀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DMDD)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DMDD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 各30例。參照組采取認知行為療法, 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加入氟西汀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評分。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參照組的7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HAMD評分和HAMA評分分別為(12.36±4.11)、(11.25±3.88)分, 參照組HAMD評分和HAMA評分分別為(17.95±5.36)、(15.27±1.95)分, 兩組HAMD評分和HAMA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 且實驗組低于參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氟西汀和認知行為療法聯合用于DMDD治療, 可有效減少發作次數, 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 效果確切。
【關鍵詞】 氟西汀;認知行為療法;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64
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DMDD)屬于抑郁障礙中的一種。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 可能與遺傳因素、生物因素、氣質類型、信息處理缺陷等有關。患者的一般表現通常為緊張、不能松弛、忐忑不安, 肢體活動上通過咬手指、緊握拳、擺弄手帕、不停頓足等方式來表現, 同時面色蒼白、表情僵硬、皺眉、面肌抽動。生理上表現為, 安靜時心率快, 呼吸超過20次/min, 且伴隨吞咽、頻繁打嗝, 易出汗, 眼球突出等。DMDD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學習和社交, 還可能因為嚴重的攻擊性, 帶來生命安全。有關研究表明[1], DMDD患者在患病20年后有可能出現多種精神障礙疾病, 如重性抑郁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和心境惡劣障礙等。對于該疾病的治療, 之前經常會被誤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但后來發現從遺傳角度、病理角度、腦神經結構激活方式角度與雙相情感障礙相比, 都是不同的。因此, 在治療過程中要加以區分和辨別。認知行為療法是在患者不合理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改變患者對事物的看法來解決心理問題的一種治療方式, 被廣泛應用于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治療。氟西汀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抗抑郁藥, 主要治療作用是改善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況。在本次研究中, 針對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DMDD患者, 作者探討了氟西汀和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治療DMDD的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治療的60例DMD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 各30例。實驗組男13例, 女17例;年齡24~35歲, 平均年齡(29.5±2.1)歲;病程3~8年, 平均病程(5.5±1.3)年。參照組男11例, 女19例;年齡26~37歲, 平均年齡(30.5±2.2)歲;病程4~10年, 平均病程(5.6±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2] ①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精神障礙統計與診斷手冊(第五版)》中DMDD的診斷標準:首次診斷年齡在6~18周歲, 脾氣爆發的頻率至少3次/周;②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且自愿參與;③本次研究已經獲得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 2. 2 排除標準 ①存在意識或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操作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免疫缺陷等疾病患者;③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④雙相障礙患者;⑤曾經發生過狂躁癥。
1. 3 方法
1. 3. 1 參照組 采取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內容:主治醫生與患者建立咨詢關系, 在交流中, 確定咨詢目標, 發現其錯誤認知觀念;采用提問和自我審查的技術, 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主治醫生讓患者對自己出現的不適應行為作出解釋, 檢驗其表層錯誤觀念, 并給出建議、演示和模仿;采用語義分析技術糾正其核心錯誤觀念;通過行為矯正技術, 讓其體驗積極情緒和行為變化, 進一步改變認知;采用認知家庭作業、閱讀認知療法進行復習, 鞏固新的認知觀念[3]。治療1~2次/周,?約45~60 min/次。連續治療16周。
1. 3. 2 實驗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氟西汀藥物治療。鹽酸氟西汀片(商品名:開克, 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80139, 規格:10 mg/片)2次/d, 10 mg/次。連續治療16周。
1. 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HAMD評分、HAMA評分。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4]:顯效:發作次數減少>50%;有效:發作次數減少25%~50%;無效:發作次數減少<25%。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用HAMD判定兩組治療前后的抑郁情況:重度抑郁>35分;中度抑郁21~35分;輕度抑郁8~20分;<8分為正常。③采用HAMA判定兩組治療前后的焦慮情況:重度焦慮>35分;中度焦慮20~35分;輕度焦慮8~19分;<8分為正常。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和HAMA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HAMD評分和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HAMD評分和HAMA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 且實驗組低于參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速, 心理疾病也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近年來, 由于抑郁癥、狂躁癥、焦慮癥等引起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 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 對于出現心理障礙的患者應在早期重視出現的癥狀, 早診斷, 早治療[5]。DMDD是多發于6~18歲的一種精神疾病。該疾病具有慢性的、嚴重的易激惹特點。在相關調查中發現[6], 男性患病率可能高于女性。在實際生活中, 由于長期處于易焦慮或者憤怒情緒中, 患者無法正常開展社交活動, 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嚴重者還可出現自殺傾向、攻擊行為等。
認知行為療法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心理療法, 針對具體的和結構性的目標問題進行短期的教育性治療。它結構化強, 體系清楚, 具有方法簡潔、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在操作過程中, 通過與患者建立一種合作關系, 以語義分析技術、行為矯正技術、家庭作業認知療法等, 使患者關注自身個體, 并可以隨時調整急需改變的想法、感受和行為[7]。氟西汀是一種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型的抗抑郁藥, 選擇性高, 靶向性強, 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抑郁發作、強迫癥、神經性貪食癥, 可作為心理治療的補充用于減少貪食和導瀉行為。它是一種選擇性的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 其能有效地抑制神經元從突觸間隙中攝取5-羥色胺, 增加間隙中可供實際利用的這種神經遞質, 從而改善情感狀態, 治療抑郁性精神障礙。同時, 氟西汀是目前抗抑郁藥中副作用最小的一種精神藥物, 不良反應少,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以上治療措施干預下,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兩組治療后HAMD評分和HAMA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 且實驗組低于參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使患者糾正錯誤認知, 在潛意識中形成正確的認知, 有利于心理和行為上的修正, 增強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 減少易激惹和憤怒情緒的發作;通過氟西汀的生物學效應予以輔助治療, 調節血清中的抑制劑, 從病理上緩解負面情緒, 改善心理狀況。
綜上所述, 將氟西汀和認知行為療法聯合用于DMDD治療, 可有效減少發作次數, 改善負面情緒, 有利于患者盡早回歸社會。因此, 該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做進一步推廣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盧瑾, 李凌江, 許秀峰. 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讀:評估與診斷.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7, 50(3):169-170.
[2] 于浚玫, 白鳳鳳. 艾司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觀察. 中國藥房, 2016, 27(8):1120-1122.
[3] 于文平, 楊冬林, 郝英霞, 等. 氟西汀對老年焦慮癥患者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8, 45(3):476-479.
[4] 葉鳳珍, 陳遠嶺, 張金霞, 等. 抗抑郁藥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25):42-45.
[5] 王霞, 陳瓊妮. 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自助干預對門診首發抑郁癥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研究.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16(5):700-704.
[6] 符澤娟, 謝海玲. 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改善強迫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8):17-20.
[7] 陳俊, 汪作為, 方貽儒. 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診斷與治療的思考(英文). 上海精神醫學, 2016, 28(5):289-292.
[收稿日期: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