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穎 何卓玲 王丹 桂小云 鄧琴
【摘要】 目的 探討運動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58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抽簽的方法分為康復組與常規組, 各29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 康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運動治療和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 康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55%, 高于常規組的72.4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組患者的生理職能、精神職能、社會職能、自我認知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3.10%, 高于常規組的68.9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通過在常規護理模式上添加運動治療及心理護理, 能有效影響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 護理滿意度高, 值得推廣借鑒。
【關鍵詞】 運動治療;心理護理;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81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重癥精神科疾病, 一般都會采用藥物治療手段, 但是單一的治療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需要對住院患者加強護理干預, 從而才能有效提升康復效果改變生活質量[1]。基于此, 本文將探討運動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8月在本院確診治療的58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照隨機抽簽的方法分為康復組與常規組, 各29例。常規組男18例, 女11例;年齡19~53歲, 平均年齡(36.3±5.8)歲;病程5~64個月, 平均病程(34.5±9.9)個月。綜合組男17例, 女12例;年齡22~55歲, 平均年齡(38.5±5.6)歲;病程7~65個月, 平均病程(36.4±9.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且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書。
1. 2 方法
1. 2. 1 常規組 采取常規護理:①建立患者檔案,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治療方案及護理期間的注意事項、看望要求;②指導患者用藥, 確定其了解正確的藥物使用方法及藥量;③做好飲食護理, 避免辛辣食物對患者產生刺激;④做好病房護理, 定期清潔消毒, 保證病房環境的舒適度;⑤定期向患者進行知識宣教, 并鼓勵其主動提問, 解決心中疑惑。
1. 2. 2 康復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運動治療和心理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 2. 2. 1 運動治療 ①在治療類型的選擇上, 可按照患者康復情況開設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等訓練班, 并在每天早上及下午, 帶領組內患者做廣播體操, 增加患者身體的協調能力及反應能力。②在運動前護理人員要先帶領患者做好運動熱身, 并向其說明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 在帶領患者練習之后, 可以2人為一組進行訓練。③在訓練一段時間后, 可舉辦友誼比賽, 并設置獎品, 用以激勵患者調整訓練狀態。④保持良好的訓練頻率, 保證患者參加訓練課程3~4次/周, 并在每次運動后及時測量患者各項體征變化狀況, 詢問其是否感到不適, 慢慢增加運動量, 改善患者體質。
1. 2. 2. 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初期, 應多以日常對話的方式, 增加與患者的交流程度, 在消除其緊張情緒的同時, 增加對患者性格特點、日常愛好的了解程度, 從而擴充患者資料, 為后期心理咨詢做好準備。在患者入院3周后, 護理人員可通過音樂療法等方法, 定期幫助患者放松心情, 調整心態, 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從而主動傾訴一些在治療過程中形成的擔憂與煩惱, 護理人員也可對癥下藥, 給與其目標性的支持。在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后, 護理人員可按照組內患者情況開設興趣學習班, 幫助患者找到健康有益的活動方式, 并進一步提高社交能力, 積極調整情緒狀態。另外護理人員也要定期向患者家屬說明患者康復情況, 并鼓勵其對于患者交流, 幫助患者降低病恥感, 提高家庭責任感。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康復效果 通過臨床觀察及各項評估量表判斷兩組患者在護理1個月后的康復效果, 其中患者臨床癥狀消除, 精神狀態良好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 精神狀態、認知能力有所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3. 2 生活質量 通過生理職能、精神職能、社會職能、自我認知4個方面判斷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評分越高, 生活質量越好。
1. 3. 3 護理滿意度 選擇重癥精神科自制的《護理滿意度測評卷》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護理后, 康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55%, 高于常規組的72.4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康復組患者的生理職能、精神職能、社會職能、自我認知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康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3.10%, 高于常規組的68.9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認知功能障礙, 從而導致其各項身體應急能力下降, 使其生活態度變得較為消極, 因此更易受情緒波動變化, 由于長期在家缺乏鍛煉, 身體各項功能及自理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現代醫學比較看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程度[2]。
本次研究表明, 護理后, 康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組患者的生理職能、精神職能、社會職能、自我認知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通過采用運動治療結合心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與生活質量, 護理滿意度較高,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①通過心理干預, 能有效提升康復效果。雖然現代醫學對于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形成原因還沒有統一結論, 但是社會壓力是構成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提高對于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a.通過在患者住院前期, 熱情向其介紹治療內容, 并用日常對話的形式進行知識宣教, 能無形中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并明白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作用, 從而按照醫囑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3]。b.在住院過程中, 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能幫助患者積極調整心態, 通過音樂或心理故事的鼓舞, 主動向醫護人員訴說在于疾病抗爭過程中遇到的煩惱, 從而幫助醫護人員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提高康復效率。c.通過增加社交活動及家庭支持, 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 減輕一部分治療壓力, 并在興趣學習、活動參與、家庭溝通的好過程中, 重塑治愈信心, 提升自身責任感, 主動參與治療, 提升生活質量[4]。②通過運動治療提升患者康復能力。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應疾病影響, 而降低應激反應, 從而長期待在家中, 不愿參與過多的社會活動。通過運動治療后, a.能改善患者體質, 通過參加大量的運動練習, 促進血液循環與肌肉力量, 從而加速藥物、營養吸收[5]。b.能幫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 在參加運動課程與比賽的過程中, 無一例外都要和其他患者相互接觸, 使患者慢慢降低病恥感與其他患者分享治療、運動經驗一起進步。c.能幫助患者積極調整情緒, 運動比賽能形成良性競爭氛圍, 使患者結合自身情況制定運動目標, 并在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感受體育精神, 從而以更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病魔, 積極抵抗[6]。d.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保證良好的睡眠, 在出院后也能繼續練習, 預防疾病再犯, 受益終身。
總之, 通過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運動治療和心理護理模式, 能夠有效提升其康復效果, 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在護理結束后, 患者護理滿意較高, 為精神分裂臨床護理提供了新的應用思路。
參考文獻
[1] 黃來清. 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對改善其認知功能的作用探討. 心理月刊, 2019, 14(23):46-47.
[2] 萬里. 綜合康復治療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21):99-100.
[3] 劉學林. 綜合康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 2018, 34(4):171-172.
[4] 陳少澤. 綜合康復治療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雙足與保健, 2017, 26(15):52, 56.
[5] 顧靜蓮. 運動療法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 上海護理, 2016(4):5-8.
[6] 吳麗媛, 劉文廣, 章金良, 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34):138-141.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