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擁民

費方域。經濟學家,2020年5月16日逝世,享年72歲
費方域可以說是他那一代經濟學人的一個縮影。他雖然離去了,卻使人們看到了那一代經濟學人愈遠愈大的背影。
從學術界世代劃分的角度來看,盡管費方域出生于1948年,但還是應該被劃為20世紀50年代生的那一代學者。1977年費方域成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5年,他獲得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系頒發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并進入上海財經大學任教,后來又于1998年在上海財經大學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此期間,費方域還在1988年9月至1989年7月參加了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中美合作研究生班。這個研究生班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福特班”。“福特班”以培養市場經濟所需的人才為宗旨,每個班由全國重點高校選拔出來的大約50位研究生參加。由于辦班所用的外匯支出大部分源于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因此人稱“福特班”。
終其一生,費方域一直強調中國的教育尤其是經濟管理和金融教育要與國際接軌,他還親力親為操刀翻譯了諸多國外經典經濟學教材和著作,這一切,與他在福特班受到的熏陶密不可分。
在中國學習經濟學,費方域是一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名字。他是《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和《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的中文譯者,前者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中級微觀經濟學教材,出自美國經濟學家哈爾·R. 范里安之手,至今已經出到了第九版;后者由著名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撰寫,也是全球眾多高校經濟學院和商學院的指定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同樣多次再版。這兩本經典教材對中國經濟學的教育和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費方域也因此在中國的經濟學學生中享有崇高地位。他翻譯或主持翻譯的經濟學教材和著作,遍及博弈論、合同理論、組織經濟學、公司治理理論、公司金融、企業管理理論、轉型經濟學等經濟學領域,惠及萬千經濟學子。
在當今中國的大多數高校,“譯著”已經不算科研成果了。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費方域卻能夠因他出色的學術翻譯作品而卓然成家。當然,他不是為翻譯而翻譯,他的翻譯工作是與他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是為推動中國經濟學教育,服務于中國經濟理論自主創新。
在為《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撰寫的譯者前言中,費方域解釋過自己翻譯外國經典經濟學教材和著作的心路歷程。他指出,1949年后,中國先后試驗了計劃經濟體制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者代價慘重,后者成就很大。這兩個試驗,試圖回答的都是當代中國的中心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這些豐富的實踐,特別是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的經驗,為中國經濟學者的自主理論創新準備了第一個條件,即“行”的條件,而要利用好這個條件,還需要具備第二個條件,即“知”的條件。翻譯引入西方主流經濟學教材和著作,促進中國經濟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就是創造“知”的條件方面的努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他2001年開始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曾出任經濟學院執行院長、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得益于經由學術翻譯和潛心研究而獲得的對經濟學這個學科的系統理解,他極具遠見地為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學科設計了“合同理論+計量經濟學+實驗經濟學”三足鼎立的發展藍圖。
費方域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他心系中國經濟轉軌,積極服務社會。2003年他參與發起了 “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除了哈特的合同理論之外,他也是國內較早認識到實驗經濟學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之一,很早就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農·史密斯建立了密切聯系,牽頭策劃了交通大學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心。
費方域自己也一直在轉型。他強調“研究者要活到老、學到老”。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的研究領域從產權理論、制度經濟學,擴展到了合同理論、組織經濟學、公司金融,進入21世紀之后又轉而深入鉆研實驗經濟學,并且在一生最后幾年中將研究領域擴展到了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領域。
今天,經濟學家日益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像費方域這樣,經歷過轉軌,自身也不斷轉型,并且對經濟學的發展有整全性體悟和設計的經濟學家,已經越來越少。他的去世,也許是一個時代結束的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