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凡
王凱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清平樂》伊始的主要矛盾,的確顯得不那么刺激——少年宋仁宗趙禎“尋媽記”。但對于看多了清宮斗爭的觀眾來說,《清平樂》的選材還是相當有新鮮感的。
之前宋仁宗在影視作品中的出現頻率其實并不低,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一位知名度和評價都不錯的君王。但這是他第一次成為影視作品的第一主角。這姍姍來遲的“大男主”之作,不禁讓人回想起這兩年一直有人好奇的問題:為何描寫宋朝的影視作品那么少?嚴格來論的話,這其實是個誤會。
在80后90后小時候,宋朝的電視劇真不能算少,基于民間故事和小說傳奇改編的劇集一大堆。包青天、濟公、楊家將、三俠五義、水滸傳……甚至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明明白白發生在宋代。
當有人問“為什么少”,可能其實是在問,“為什么像漢唐明清那樣,展示宋代朝堂的知名歷史劇那么少”。的確,很多宋朝電視劇里的宋,說白了只是個時間背景,不像《漢武大帝》《康熙王朝》等劇,一提起,就立刻勾起大眾對某個朝代最基本氣質的認知,或某個帝王讓人津津樂道的著名功績。
不過最近這兩年,又產生了一種“宋朝突然在國產劇里存在感變強”的趨勢。不僅僅是《清平樂》《大宋少年志》和未播的《大宋宮詞》等劇,都齊齊將視線投向了這個沉默許久的朝代。像《知否》《鶴唳華亭》這種本是架空歷史背景的小說改編劇,文化氛圍上也明顯向宋朝靠攏。
對于這突然的“大宋文藝復興”,有一種最直接的解釋:其他朝代被編劇薅得差不多了,終于輪到宋朝被薅了。
一股腦的“朝代熱”背后,往往也少不了國人對某個特定朝代投射想象和感情。從當年的《大明王朝1566》到這些年口碑較好的《繡春刀》系列,都是拍出了大家想象中那個黨爭狠辣的時代。近些年影視作品中的唐朝,則明顯在視覺效果上下了大功夫,給觀眾締造了一個具象化的太平盛世幻夢。
那這波宋朝劇里,最被人們喜愛的又是什么?從《清平樂》前兩集許多人被觸動的一段戲,或許能看出端倪——晏殊為抗辯太后用人不當上書后,早已預料到自己將受到懲罰,便提前讓侍從收拾家當。而他獨自一人走出門外,在雨中慢步吟詞,不卑不亢,不見悲喜。有網友說,這段戲明明如此緩慢平靜,卻讓人心神激蕩,好像真的把人帶進了大宋風雨中。
兼具風雅與風骨的文化氣質,或許就是這波宋朝熱里,人們最期待看到的東西。
(摘自《看天下》 賈小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