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疫情暴發后,集體性的宗教活動一直是疫情傳播的隱患。3月21日,韓國國務總理丁世均發表談話強烈建議宗教場所、室內體育和娛樂設施暫停開放15天,政府隨即也啟動了相關行政命令,但有宗教團體仍然執意要舉行集會。
韓國人對宗教的執著可見一斑。
韓國大天主教、基督教信仰從一開始落地,就是在打壓與反抗中發展起來的。
李氏朝鮮時代,除了儒教,朝鮮半島還有佛教、道教和基于東北亞原始崇拜的薩滿文化。1784年,天主教進入韓國——在北京的朝鮮使團,接觸了包括著名的利瑪竇在內的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幾經波折,來自蘇州的周文謨,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朝鮮的天主教傳教士。
天主教在朝鮮經過了一波迅猛的發展后,開始和統治階層發生沖突。宣揚眾生平等的理念,明顯有害于“階層分明,獨尊兩班”的李氏朝鮮統治秩序。政府先后發起了辛西邪獄,丙午邪獄等多次鎮壓。這些行動雖然打壓了天主教的傳播,卻也帶來一個副產物,很多殉道者被教宗冊封為圣徒,這使得朝鮮半島的天主教圣徒數量居世界第四。
1905年,乙巳條約簽訂,1910年,“日韓合并”。朝鮮(大韓帝國)亡于日本。這成為朝鮮民族的奇恥大辱。當時朝鮮半島所有宗教,都需要面對日本統治,重新“站隊”。因為日本同樣盛行佛教,朝鮮半島的佛教寺院,和日本妥協合作者不少。
而對于西方傳入的宗教,在日本朝鮮總督府威壓下,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衛理宗都選擇妥協,只有基督教新教的長老會不肯讓步。于是,基督教新教一躍成為朝鮮民族主義與救亡運動的重要支柱。1910年到1945年,盡管面臨日本壓制,朝鮮半島基督教新教徒增加了10萬人。
1945年,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獨立,隨之南北對立并爆發戰爭。在南部的韓國第一任總統李承晚就是基督教新教衛理宗的牧師,他執政時期是韓國政教關系史上的首輪“蜜月期”。
這之后,基督教在韓國的發展一直持續。根據2017年的數據,韓國天主教徒占總人口6.4%,基督教新教徒占總人口的20.3%,佛教徒占19.6%。韓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基督教大國。
此后,樸正熙時代開啟的漢匯經濟奇跡,讓韓國全社會的財富激增。大量教徒都將這視為上帝的庇佑或信仰的福音。經濟上富裕以后產生的報恩與獻身情節,使海外傳教成為韓國信徒的新目標。2016年,韓國向海外172個國家派出的傳教士共計27205人。韓國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傳教士輸出國。
(摘自《看天下》2020年第8期 張子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