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全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改革開放后,體育考試逐漸成為我國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979年上海崇明島中學體育加試試點拉開了我國中招體育考試帷幕,1998年全國推廣。2016年高中學校招生改革把體育作為必考科目,上升到與語數外同等地位。與此同時,中招體育考試相關研究成果也陸續呈現。以中國知網發表文獻為依據,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中招體育考試研究成果進行述評,分析我國中招體育考試研究的優點、不足與必然走向。
本研究把“中考體育加試”“中學體育加試”“初中體育考試”統稱為“中招體育考試”。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體育考試”為關鍵詞檢索到文獻2299篇;以“體育加試”為關鍵詞檢索到文獻505篇;以“中考體育加試”為關鍵詞檢索到文獻95篇、“中學體育加試”61篇、“初中體育考試”61篇。對文獻內容進行篩選,得到與中招體育加試內容相關的文章1500篇,最終經過篩選得到有效文獻118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21篇。
由圖1可見,從1981年開始到2019年有關體育考試研究成果是呈逐年上升趨勢。最早出現中招體育考試文獻的時間是1981年,該文是倪振良的《崇明中學招生加試體育》,登在1981年4月15日的《人民日報》,該文主要介紹了崇明中學中招體育加試的經驗。

圖1 年度發表文獻數量分布圖
1981-1993年有關研究成果均為零星呈現,其中1982年、1983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3年、關于中招體育加試的文章為0篇。
1994-2001年,研究成果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其中1998至2001年趨勢更加明顯。1994年發表文獻數量為5篇,2001年為23篇。
2002年至今研究成果數量基本是直線上升趨勢。其中,2002年發表文獻數量為2篇,2016為104篇,2017年103篇,2018年156篇。2019年326篇。
綜觀我國改革開放體育中招、體育考試研究的40年,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中招體育考試對教學的影響、中招體育考試內容與評價方式、中招體育考試公平問題研究、中招體育考試興奮劑問題研究等方面。
已有中招體育考試研究對體育教學的影響主要是從積極影響和消極性影響兩個方面進行的。
2.1.1 積極影響
中招體育考試提高了對體育教學的影響,促進了學校基礎設施改善、學校領導對體育課的重視、體育教師教學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體質,以下為代表性觀點。學者黃龑研究也認為中考體育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朱琳,徐燁等學者認為:學校體育開展的軟硬件設施得到改善,學校體育各環節得到加強,學校體育成效顯現,激發了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促使多項改革措施形成合力。[1]
徐長川的調查研究表明:經過體育考試,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極大改善,學生對體育課的看法也大有改觀,大部分學校領導也開始重視體育工作。[2]徐玉明對此也成贊同觀點。
閆希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寫到:長春市實施體育中考后,改善了長春市初中體育教學質量,促進了初中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推動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升了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鞏固與強化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3]
2.1.2 消極影響
對體育教學消極影響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應試體育問題”及相應對策方面。應試體育主要體現在在以往的體育教學當中以刻板式、模板化的形式給學生運動技能點的傳輸,循環往復的進行考試內容的機械記憶。以分數為指標,以考核成績為標準竭力的去灌輸技能,使課堂完全失去了生機,完全背離了體育課的本質。
劉成、胡慧文認為:體育考試替代體育教學現象突出,引發應試體育,弱化了體育教學——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核心目標,體育課變成名副其實的運動素質訓練課,使得貫徹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成為一紙空文。其危害還將持續到高中及其以后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4]同時他也提出了相應對策:體育考試內容更新應體現穩定性與隨機性的統一;體育考試分值應體現適應性與漸進性的統一。[4]
喻堅、劉林箭等人認為:“以應試項目為指向目標,重復地組織枯燥而呆板的教學活動,嚴重沖擊了學校體育正常的教學秩序和體育教學大綱的貫徹執行”。[5]對此,他們提出了進一步糾正錯誤的教育觀念、建立“以學生健康為本”的體育課程新體系等建議。[5]朱琳、徐燁等人也認為:體育中考對體育課教學形成的沖擊,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不利于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應該完善體育中考制度、抓好學校體育工作、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地方政府和學校的激勵約束機制。[1]
謝卓鋒認為中招體育考試呈現重健身功能,輕健心功能;重身體練習,輕能力培養等問題。[6]對此,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讓體育中考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手段,進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改革并完善體育中考的內容和目標。課堂教學結合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主線。[6]
體育中考實施后,由于家長、教師、學生對體育教學提高中考成績的功利性要求,致使初中體育教學偏離了體育健康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弱化了體育教學對學生在心理、社會適應性發展中的教學作用,影響了體育教學的功能實現。對此,應該重新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多種可能性。[7]
對于我國中招體育考試內容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考試項目和是否有利于體育教育目標的達成等方面。
考試項目設置方面有研究認為比較靈活,有研究則認為比較單一、欠妥。前者如謝卓鋒對各地體育考試模式改革的研究:湖北的“必考+抽簽項目”、北京的“必考+選考+隨機”、廣州的“必考項目+選考項目”、哈爾濱的“體育課+體育鍛煉+體質測試”;貴陽的過程管理評價(即平時成績)和目標效果測試(即終結性評價成績)等模式,試圖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身體素質,這體現了考試模式的進步性。[6]沈培忠也認為中考體育內容、分值、評分標準等方面出現了多樣化傾向等[8];后者如李可可、王忠友等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省市在中考體育上以跑(50m)、跳(立定跳遠)、投(原地推鉛球)作為考試項目,并且多年不變。[9]李倉也認為目前各地中考體育考試存在測試項目單調、內容單一的問題。[10]徐燁、劉禮國則認為目前體育中考項目設置有欠妥之處,如部分考試項目之間在功能評價上重疊、座位體前屈作為考試項目意義不大等。[11]
李朝陽,仇亞賓等研究指出:對比分析全國游泳測試標準及實施辦法,發現各地游泳測試項目不同、泳池規格不一、男女分值差異不合理、考試標準差異大,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等問題。建議初中畢業生升學游泳考試距離為100m;男女生滿分各為 100、114s;男女生在長短池中的時間差為 3s;男女生前后分值時間差為5s;并制定殘障生游泳測試標準。[12]
有關體育考試項目的設置是否有利于體育教育目標達成方面的研究不容樂觀。如畢進杰認為當前中考體育項目的內容設置存在著學生體質增強效果持續性差,不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努力程度,考試內容與課程目標不匹配等問題。[13]劉成、胡慧文也認為體育考試出現了內容設置欠合理,弱化了體育教育的目標等問題。[14]
對于如何改進體育考試項目,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畢黃龑認為中考體育項目的選擇應該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在不違反中考體育政策的條件下選擇自己要參與考核的項目。[15]再如李春喜認為:應該完善體育中考制度,建立測試項目題庫等。[16]
上述可見,各位學者在中招體育考試項目設置上各抒己見,當前我國體育加試的項目在筆者看來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項目的設置都是在圍繞著國家政策規定之內,都是嚴格按照國家所規定的中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的,總的來說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內容在考核內容上幾乎沒有什么創新,都是在借鑒的層次上修改,沒有完全的體現自己本地資源的特色,對此的研究還尚需深入。
中招體育考試評價方式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評價模式單一問題、雙重評價模式與相應對策等方面。
評價模式單一問題研究。如謝卓鋒認為體育中考實施過程中目標偏失,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過于單一,約束學生的體育個性化發展、“定考”約束了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在結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難以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6]李春喜也認為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單一,要引入形成性評價,提高體育中考評價科學性。[16]
雙重評價模式研究。雙重評價模式即學校的過程性評價與校外的終結性評價,中招體育考試采用雙重評價模式,特別是過程性評價研究者多持贊同觀點,但也有質疑之聲音:贊同者,如尚蕊認為體育考試過程性考核在當前中國的實施對于提高廣大學生的體質,以及有效地保證我國的廣大學校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工作而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作用。[17]強曉祥、劉成也認為雙重評價模式是各城市改革發展的趨勢,對加強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的養成有積極作用,是一種較為合理的考核評價模式[18];質疑者,如劉海元指出部分地區體育中考成績把體育課、日常體育鍛煉的成績列入總分中,突出了對體育學科的過程性管理及評價,但是此步驟是學校掌控,真實性有待驗證。[19]強曉祥、劉成對于此觀點持贊同態度。
而對于如何構建合理的過程性評價方式,不少學者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劉興臣認為初中畢業體育考試加入學生參與體育過程的評定,制定科學合理的《中學生體育活動情況評定手冊》對學生初中階段與體育鍛煉的過程進行綜合評定,計算出分數,按比例加入到體育畢業考試成績之中。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應該注重過程性行評價;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初中畢業體育考試還應加入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檢測[20]。
值得慶幸的是多位研究者都提到要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亦有學者提出取消過程性考試。筆者認為過程性評價是體育考試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特殊性要求,也是避免考試“一刀切”、推進多元評價改革的需要,所以仍需對評價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體育中招考試公平問題頗受研究者關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平問題的揭示與公平性的提高兩個方面。
徐燁、朱琳認為中考體育公平性已是考生和家長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他們列舉了中招體育考試的公平問題:考試模式中存在的公平問題,考試內容存在的公平問題,體育中考過程存在公平問題,部分考官徇私枉法,部分學校干擾考試,部分考生存在違規行為體育中考結果存在公平問題,評分標準引發公平問題,免考、緩考政策引發公平問題等。[21]翟玲麗從“人情分”的角度揭示了中考體育考試的不公平。[22]
周凰、古雅輝研究了由于“免體”的不規范和代考現象導致了中考體育的公平性的降低。該研究認為:在中考體育改革的過程中,是否會因為定量的考試結果使得一些原本身體素質較弱而體育學習態度較好的學生難以取得高分,從而導致不公平性。同時,對于家庭條件狀況不一的學生來說,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可以通過校外培訓在技能考核中取得較高的分數,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等。[23]
邵申認為上海市體育中考殘疾學生免修、免考計滿分的政策是不公平的。殘疾學生可以通過政策優惠獲得比正常學生更高的分數,損害了起點公平。同時,所有殘疾學生都計滿分,沒有對學生殘疾進行分類,是另一種形式的“平均主義”。[24]
對于如何提高中招體育考試公平性,還有不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王燕認為有必要對中考體育制度進行改革,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來保證目標的實現,推動素質教育快速向前發展。[25]李朝陽、馮增俊提出了應該提高體育分數權重、優化結構比例、細化免試與加分制度。[26]劉成、胡慧文認為對于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考試安排應體現人文關懷,兼顧公平。[27]
周建東、于濤等認為應嚴格細化體育考試的免試與加分制度,確保考試公平;嚴格細化體育考試的免試與加分制度;全面推行“電子化”考試,培養高素質考務人員,保證考試公開透明。對考場情況進行實時錄像,減少人為的操作空間;培養高素質的考評員隊伍,能夠獨立處理各種考場問題;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實施“集中考試”和“送考下鄉”組織模式,嚴格考場準入制度,避免校方人員對考評員的干預;加強教育主管部門的巡視監督力度和違法違紀的處罰力度,對考試舞弊事件實施“零容忍”態度,保證體育考試的公平透明[28]。 李朝陽,馮增俊等也認為實施異地考評制度,統一和規范考場設施標準,盡量抽調異地體育老師對學生進行考評與測試;增加體育考試經費投入,對考場情況進行實時錄像,減少人為操作空間;嚴格考場準入制度,避免校方人員對考評員的干預;加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考場巡視監督力度和執法機關對違法違紀的處罰力度,對考場舞弊行為堅決實施法律手段,保證體育考試的公平透明。[26]
以上研究揭示了在體育考試中容易出現的公平問題,以及影響考試公平性的諸多因素,并提出了如何解決體育加試公平問題的建議。尚有一些需要拓展或深入的研究領域,如就解決策略而言,可以借鑒工程的外包的方法,可以研究如何讓“第三方”介入中招體育考試,可以考慮把考務工作承包給專門的公司機構由他們全方位的規劃、組織、實施進行考試的監管工作,從而減少了老師的操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考試的相對公平。
陳識在研究中指出,由于體育加試不像其他比賽,沒有興奮劑檢查,所以,部分為了加分或者考名校的學生不惜以身試法,通過服用興奮劑等不誠實手段來提高成績
已有研究也揭示了學生服用興奮劑的原因,如家長殷切的希望、中考監管興奮劑機制不完善、升學壓力、興奮劑的了解甚少、觀念薄弱等。如強曉祥、劉成認為學生想拿高分,加之體育鍛煉時間少,同時家長抵制興奮劑意識的淡薄,對使用后可能產生的心力衰竭、患糖尿病,甚至猝死等興奮劑“后遺癥”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