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念(高級會計師)
(山東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山東濟南250000)
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尤其是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全面推動我國高校本科教育質量的提高,進而2019年推出了實施一流本科專業教育的“雙萬計劃”,即在2019—2021年間,建設10 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 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這些政策和計劃的實施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發展。在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眾多專業中,會計學本科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領域,會計學是畢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我國會計教育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的會計教育模式仍比較傳統,“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盡管有關會計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從媒體角度研究會計教育的文獻很少,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獻比較法,對近幾年來我國會計教育研究發展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分析,以期為我國會計教育研究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基礎,對2006—2017年發表在11類財務會計類期刊上的有關會計教育的文獻進行了分類整理。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勵辦法》中,將科研成果分為著作、論文和研究報告三類。為了保證文獻收集的廣泛性和權威性,客觀、全面地呈現會計教育文獻研究的真實狀況,本文只選擇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本文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文獻檢索,為保證文獻的質量與專業性,本文只選擇財務會計類期刊,選取了包括《會計研究》《商業會計》《財會研究》《財務與會計》《財務與金融》《會計與經濟研究》《會計之友》《財會通訊》《財會月刊》《中國農業會計》在內的10種期刊,這些期刊為國內學者普遍認可的財會類主流期刊。由于《中國鄉鎮企業會計》作為財務會計類期刊收錄了較多的有關會計教育的文獻,故本文也將其包括在內,共計11種期刊。
本文借助《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標準”檢索系統,將文獻檢索時間設定于2006年開始到2017年為止,將“來源期刊類別”設定為“財務會計類期刊”。本文希望找到專門針對會計教育、會計教學研究的文獻,同時為確保相關文獻不被遺漏,對“篇名”分別按“會計教育”“會計教學”進行“模糊”檢索,按“期刊名稱”進行“分類瀏覽”。關于會計教育的文獻下載后進行逐篇篩選,剔除了新聞報道、會議通知、會議或論壇綜述、征文啟事、信息公告、公司或人物介紹、領導演講稿等非學術類文獻,同時也剔除了一部分內容空洞、缺乏學術性貢獻的研究文獻,對于一篇文獻出現于多種期刊的情況,將其計入發表時間最早的期刊。按照上述原則經過重點篩選后,最終得到學術類會計教育研究文獻1 491篇。
本文按照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情況、研究方法、第一作者任職單位進行分類整理并展開分析。
1.文獻分布。我們將1 491篇文獻在11種財務會計類期刊中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從表1可見,有關會計教育的文獻在我國主要財務會計類期刊中均有所收錄,可見會計學界對于會計教育的研究較為廣泛。然而,這些文獻在各期刊中分布卻極為不均。在上述期刊中,以《商業會計》《會計之友》《財會通訊》刊載量居多,三者刊載量累計1 100多篇,約占文獻刊載量總數的73%之多,占據了文獻刊載量的絕大部分;而財務會計類期刊復合影響因子居前的《會計研究》《會計與經濟研究》以及《財務與金融》刊載量累計22篇,僅約占1.5%,尤其是作為國內會計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會計研究》刊載數量極少,累計刊載量13篇,僅占文獻總數的0.9%。另外,本文發現,目前國內尚缺乏以會計教育為主題的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類期刊雜志,而在國外不乏《The Accounting Educator's Journal》《Glob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Education》等專門探討會計教育及相關主題、且學術價值很高的專業期刊,這也許是國外會計教育研究比國內更加系統化、深入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表1 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情況
2.研究方法。會計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分為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方法又可分為經驗研究、案例研究、統計調查研究、文獻綜述研究以及其他(文獻綜述是否屬于實證方法國內存在分歧,本文不討論劃分標準爭議問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方法的分布情況
在研究方法方面,2006—2017年,采用規范研究的占絕大多數,累計1 343篇,約占90.1%。大部分規范性文章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論分析及感性認知,在缺乏實證證據的支持下,許多規范性文獻內容相似,在對相同主題探討分析時,涉及到的結論及對策建議的重復率較高,缺乏針對性。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獻累計121篇,僅占8.1%。實證研究文獻比重較小,這也是我國目前會計教育研究的普遍現象。而在國外,Barbara Apostolou等人對2006—2009年發表在《Advanc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Glob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Education》等6類國外學術期刊上的文獻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在收錄的330篇以會計教育為主題的文獻中,185篇采用實證研究,145篇采用規范研究,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獻約占56%,這反映了我國在會計教育實證研究方面與國外同行還存在一定差距。
在實證型文獻中,經驗研究僅6篇,約占0.4%,經驗研究的比重過小;案例研究與統計調查研究相對較多,可見在會計教育研究中,運用案例研究與統計調查研究方法更具有可行性。案例研究累計78篇,約占5.2%,但案例研究多為解釋性案例研究,研究過程不嚴密,缺乏案例研究應有的規范性與邏輯性,難以擺脫規范性行文的束縛;統計調查研究累計43篇,約占2.9%,許多文獻問卷設計粗糙,缺乏針對性,統計分析缺乏科學性,甚至一些文獻缺乏基本的效度信度分析。今后,在增強實證研究的數量以及規范性方面尚待進一步加強。
3.第一作者任職單位。本文按照第一作者任職單位劃分,分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及其他五類。學術型事業單位和企業研發中心歸入“科研機構”,尚未注明作者單位的歸入其他類。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第一作者任職單位的分布情況
從表3分析可以看出,2006—2017年,會計教育研究的主要單位是高校,約占96.8%。行政事業單位累計36篇,約占2.4%,居于第二位。在這36篇文獻中,有31篇文獻作者出自財會類事業單位,這可能與各個地方財政系統每年定期開展的各項會計教育培訓有關。反映出在這期間,財會類事業單位注重加強從業人員的會計教育,提升自身職業勝任能力。而作為長期從事專業性研究與開發工作的科研機構,統計結果顯示僅發表3篇,可見科研機構在會計教育方面極度欠缺,有待加強。
為進一步研究會計教育的主體——高校會計教育,本文針對第一作者任職單位對1 443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按照作者研究合作方式,分為獨立作者、兩人作者、三人及三人以上作者。按照第一作者所在高校類型,分為本科類院校、專科類院校及其他類三類,其他類包括了中等專業學校、技師學校以及職業高中等,如各地方類廣播電視大學、管理干部學院、教育學院等。高校類型及合作方式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高校類型及合作方式的分布情況
本科類院校獨立作者發表的文獻篇數占48.6%,專科類院校獨立作者發表的文獻篇數占據比重為23%。專科類院校與本科類院校獨立作者合計占71%以上,說明研究合作方式上仍然以獨立作者為主。在合作研究方面,本科類院校兩人及兩人以上合作研究占21.6%,專科類院校占4.8%,這說明與專科類院校相比,本科類院校更強調團隊合作研究。本科類院校科研實力強,科研資源更加豐富,這為合作式研究創造了條件。然而,在合作研究的院校中,跨學校合作研究較少,院校間缺乏互動交流,這不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阻礙了學術界的交流創新。
在這些文獻中,研究高職會計教育的文獻較多,研究本科會計教育的文獻相對少一些,可見高職院校會計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教育部于2006年做出實施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決定,高職教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各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會計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而如何進一步構建適應新形勢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職會計教育體系依然是今后關注的重點話題。而在會計教育研究的文獻中,對于研究生會計教育的關注度不夠,這與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日益擴大的現狀極不相稱,今后,在研究生會計教育方面應加強研究力度,以進一步促進研究層次的提升。
在會計教育研究主題方面,本文運用歸納法對1 491篇文獻進行歸納整理。首先,依據文獻內容研究確定其主題,最終得到會計教育研究文獻的十二個研究主題,如表5所示(部分文獻統計有重疊,如涉及2個及以上多主題的劃為綜合研究)。

表5 研究主題的分布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綜合研究會計教育的文獻最多,累計777篇。這些文獻大多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標等多角度研究分析,研究范圍比較廣泛。以教學模式改革為主題的文獻累計164篇,體現了建立順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新時期會計教育發展要求的新型會計教育模式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職業教育與后續教育累計102篇,體現了信息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職業素質的要求,與我國高職院校發展壯大的現狀相符。國內外比較研究文獻中,數量較少,具有實質內容的學術文獻累計僅有14篇,我國會計教育要取得長遠發展,就要努力借鑒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今后應加大對外交流學習借鑒力度,努力推動會計教育改革創新。另外,本文發現以教育體制、教育理念為主題的文獻也較少,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作為會計教育改革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創新性研究方面還有待加強。創業教育當前在我國教育界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以創業教育為主題的文獻僅5篇,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引入創業教育以培養一批真正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將為會計教育創造新的活力。
根據會計教育研究主題的統計分布,我們選擇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教育目標三個方面重點分析。
1.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在以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為主題研究的144篇文獻中,以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教學研究為主,這些也是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以財務會計教育為主題的研究文獻中,主要涉及研究財務會計教學方法,案例研究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沙盤模擬教學、對比分析法、雙語教學和設計教學法等方法,還有部分文獻研究財務會計課程建設及教學思路。以成本會計教育為主題的研究文獻中,主要涉及研究成本會計教學方法,分別論及圖示教學法、Excel教學法、模擬生產法、項目教學法、圖示法、ERP沙盤模擬實驗法等方法。以管理會計教育為主題的研究文獻中,主要涉及研究管理會計教學方法,分別論及案例教學、雙語教學、雙向立體互動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情境教學、問題引導式教學、學習風格導向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其他文獻則多是從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職業化等方面綜合探討管理會計教育。在以教學內容為主題的144篇文獻中,側重教學方法研究的比重最大,可見目前國內被動式的教學方法成為阻礙會計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已成共識。但對于一些會計新興學科,如數理會計學、綠色會計學等研究依然匱乏,對其重視不夠,今后應加大研究力度。
2.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近幾年來,隨著會計失真與財務丑聞事件的頻發,會計職業道德問題已經上升為一種社會問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然而,長期以來,會計教育的重點主要放在專業知識的講授和訓練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非常欠缺,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較少開設,這無疑是會計教育的盲點。在以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為研究主題的33篇文獻中,主要涉及基于心理學或教育學相關理論的視角探討會計職業道德,如柯爾伯格道德認知理論、威爾遜道德教育理論、心理契約理論以及桑恩道德決策綜合模型等,主要著眼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必要性、存在問題以及措施等幾個方面研究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3.會計教育目標。我國對于會計教育目標的確定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會計專業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四個現代化需要的社會主義財務會計及教學科研專門人才。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時代的變遷,上述目標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有關會計教育目標的觀點眾說紛紜。目前,我國會計教育目標定位模糊,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由于我國受教育者層次不同,會計教育的目標也具備層次性。在以會計教育目標為主題的16篇重要性文獻中,主要集中于三個話題: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培養“復合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注重知識的講授還是能力的培養。對于“通才”與“專才”之爭,導致會計教育的目標不明確,目標定位的不明確將導致對會計教育改革缺乏清晰的認識與引導,造成會計人才的培養與社會脫節,未來我們應在目標定位方面予以明確。
通過對以上會計教育研究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會計教育研究整體呈上升趨勢,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國重要財務會計類期刊廣泛涉及有關會計教育的文獻,對于會計教育的研究成為會計學界探討的重要話題,研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覆蓋面越來越廣,為會計教育改革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二是從研究方法上,盡管規范研究仍占主導地位,但實證研究也開始被廣泛應用,在實證研究中,案例研究和統計調查研究在會計教育研究方法上更具有可行性,所占比率也較高。三是高校依然是會計教育研究的主要陣地,越來越多的群體開始注重會計教育研究,特別是財會類行政事業單位,定期開展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在會計人員后續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發展較快,成為推動會計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會計職業教育與后續教育的發展。五是被動僵化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新時期會計教育改革的需要,推動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的呼聲日益強烈,會計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新的話題也開始引起關注。六是隨著全社會道德意識的加強,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雖然我國會計教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通過分析發現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研究深度與廣度不足,有的作者研究缺乏針對性,僅僅泛泛而談,理論研究多,實務研究少,規范研究多,實證研究少,且實證研究的規范性有待提高。二是長期從事專業性研究與開發工作的科研機構會計教育文獻匱乏,研究薄弱,有待加強。三是高校合作研究方式上仍然以一人為主,合作研究不足,高職專科院校合作研究落后于本科院校,跨院校、跨專業研究較少。四是專門針對研究生會計教育的文獻數量相對較少,研究深度不足。五是與國外比較研究方面文獻較少,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會計教育經驗方面不足。六是會計教育體制、教育理念的創新性研究有待加強。七是在研究拓展方面,一些交叉學科或新興學科如數理會計學教育、環境會計學教育、碳會計教育、人工智能會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不夠。八是一些財會類期刊對會計教育重視力度不夠,教育是國之根本,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
我國會計教育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與社會實踐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今后我們應進一步加強會計教育的研究:(1)在研究方法上,在重視規范研究的同時要重視實證研究,提高實證研究水平,同時注重研究方法尤其是案例研究法和統計調查研究法的規范化。(2)在研究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理論分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要結合具體問題加強學術研究的針對性。(3)在研究主體方面,充分調動全社會會計相關人員或部門的研究積極性,例如會計管理部門、注冊會計師協會等部門,同時鼓勵跨院校、跨學科、跨部門合作交流,增強向相關學科,尤其是新興學科領域的拓展。(4)借鑒國外會計教育經驗,分析國外會計教育發展的特點,結合我國的實際,通過比較分析,吸收借鑒,推陳出新。(5)開設更多“會計教育”“學科建設”專欄或創辦“會計教育”雜志,探討會計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示會計教育的研究成果,為會計教育研究創造一個多樣化、開放化的學術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