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鵬,蔡松林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區之一,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珠三角城市群將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各個城市之間一體化的趨勢產生了城市物流一體化的需求。對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產業進行競爭力評價,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全面分析,能科學系統地認識每個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有助于各城市明確物流產業發展定位和分工,促進各城市因地制宜地進行物流產業發展規劃,使物流產業成為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強有力支撐。
針對產業競爭力領域的研究,Michael E.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中對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定義,即某個特定產業在不同區域范圍的生產效率、持續獲利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等領域的差異而產生的綜合競爭能力[1]。Martin Christopher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認為,物流產業競爭是區域經濟發展及企業經營最大的競爭因素之一[2]。
近年來,隨著我國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物流產業競爭力問題也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王成林(2013)[3]認為物流產業典型特征應得到高度重視,并構建面向社會公共服務的物流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提升。楊浩軍(2015)[4]利用波特鉆石理論量化分析了物流產業競爭力,為物流產業競爭力提升和產業規劃提供理論依據。俞佳立等(2019)[5]認為物流產業內在競爭力是指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相較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在物流產業的勞動力、資金、土地、信息化等方面的投入及物流業規模產出等角度所展現出的競爭能力,被稱為物流產業內在競爭能力。
針對城市物流競爭力的研究,薛東前(2012)[6]認為,城市物流產業優化對于改善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城市產業布局有重要作用,帶來城市經濟綜合水平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金芳芳等(2013)[7]認為,城市物流競爭力有兩層內涵,即城市物流產業當前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潛力,因此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過程中需要以動態的方式進行。劉艷等(2016)[8]以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整體物流競爭力為目的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了物流發展現狀分析和規劃。李平等(2018)[9]構建了長江經濟帶中游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各城市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并闡述了提升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的具體建議。
本文借鑒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以珠三角15個城市的物流產業為研究對象,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探討影響因素,了解珠三角各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對各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有助于珠三角各城市完善物流產業規劃與布局,推進物流產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為各城市提高物流競爭力創造良好條件。
影響城市物流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分析效果會隨著評價指標的不同而存在差別。針對城市物流競爭力,學術界廣泛研究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程露露(2018年)[10]使用社會經濟類、生產消費類、物流需求類和交通運輸類4個主要指標構建廣東省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周文娟等(2018)[11]從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業發展水平3個方面,選取10個評價指標,進行城市物流競爭力研究。許靜艷(2019)[12]構建的城市物流指標體系則包含物流作業能力、物流發展環境和物流發展潛力3個方面。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城市物流競爭力的指標體系構建雖然存在一些差別,但基本上都從物流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與內部發展狀況兩大方面選取指標。城市物流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通常包含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物流需求狀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具體指標,物流產業內部發展狀況包含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物流產業發展潛力以及物流信息化程度等指標。
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對城市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經過與物流行業專家進行充分討論,從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產業的實際狀況出發,并遵循科學、系統、實用、有效的原則,選取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城市物流業務規模、城市物流需求潛力和城市信息化程度4個一級指標,共計13個二級指標對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指標見表1。

表1 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中指標數目較多,并且其中有部分指標存在一定相關性,為了簡化對指標的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與聚類分析法對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因子分析法的原理是對數據降維,提取隱藏的共性因子,即主因子,對樣本變量進行有效分析。主要分析步驟如下:一、搜集指標數據。二、利用SPSS軟件對原始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三、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s球形檢驗,以確定樣本變量數據可進行因子分析。四、利用SPSS軟件,提取主因子,生成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因子載荷矩陣,以及計算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五、計算各主因子的得分。六、計算各城市綜合評價得分,并對得分進行排序。七、對綜合得分的數值進行聚類分析,得出各城市物流競爭力分類。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9廣東省統計年鑒》,同時也查閱了部分城市統計年鑒及行業數據,以保證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由于13個評價指標量綱存在差異,為了獲得理想的數據分析結果,首先要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值見表2。
4.2.1 KMO和BARTLETT檢驗。運用SPSS軟件,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見表3。KMO檢驗值為0.805,根據統計學家Kaiser的觀點,當KMO值大于0.8時,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檢驗顯著性為0.00(p值小于0.05則拒絕原假設),各個樣本變量間存在相關性,因子分析有效[13]。

表2 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13個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值(2018年)

表3 因子分析適用性檢驗
4.2.2 主因子提取。應用SPSS軟件,選擇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法,對13個指標變量提取主因子,結果見表4。前2個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方差累計貢獻率96.12%,這表示前2個成分因子能有效反映珠三角15個城市的物流競爭力水平,故提取前2個因子作為主因子,分別設為F1和F2。

表4 主因子特征值、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
4.2.3 主因子的命名與解釋。表5為初步因子載荷矩陣和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初步因子載荷矩陣數據值展現了主因子對初始變量的重要程度,見表5左半部分。為了便于對主因子進行清晰的解釋與描述,對主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表5右半部分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分析旋轉因子載荷矩陣中的數值,可見 X1、X2、X3、X8、X9、X10、X11、X12、X13等9個變量在F1上的載荷較大,結合表1中指標體系的內容,可將F1定義為“城市經濟及信息化與物流需求潛力因子”,特征值為7.229,對原始變量貢獻率為55.606%,這表示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物流需求潛力以及城市信息化程度對提高城市物流競爭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X4、X5、X6、X7等4個變量在F2上的載荷較大,可將其定義為“城市物流業務規模因子”。F2的特征值為5.267,對原始變量貢獻率為40.514%,這表示城市物流業務規模對提高城市物流競爭力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表5 因子載荷矩陣和旋轉因子載荷矩陣
4.2.4 主因子得分。使用SPSS軟件,選擇回歸法計算主因子F1和F2的得分。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6。

表6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根據表6的數據,F1和F2的線性表達函數如下:
F1=0.116ZX1+0.041ZX2+0.052ZX3-0.218ZX4-0.261ZX5+…+0.115ZX13
F2=-0.002ZX1+0.081ZX2+0.075ZX3+0.382ZX4+0.425ZX5+…-0.002ZX13
將各變量標準化后的數值代入上述函數,得出各個城市在F1、F2的得分情況,見表7。

表7 珠三角城市群主因子得分及綜合評價得分和排名
由表4可知F1和F2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5.606%和40.514%,以此作為權重值,綜合評分F的計算公式如下:
F=(55.606%*F1+40.514%*F2)/96.12%
把表7中F1與F2數值代入上述公式,可得珠三角各城市物流競爭力綜合得分F。分值和排名見表7。
使用SPSS軟件中的K-均值聚類分析,對各城市物流競爭力綜合得分F的數值進行聚類分析,將珠三角15個城市的物流競爭力水平劃分為4個類別,分類結果見表8。

表8 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聚類分析
第一類屬于物流競爭力強的城市。廣州、深圳得分為1.69、1.56,分列第1位和第2位。它們得益于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給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廣州和深圳應在珠三角地區充當物流產業中心城市的作用,并繼續完善各項物流競爭力指標,持續提升城市物流競爭力。
第二類屬于物流競爭力較強的城市。東莞和佛山綜合得分分別是0.42、0.31,并且主因子F1的得分排在第2、第3位。這體現了東莞和佛山在城市經濟基礎、信息化程度以及物流需求潛力方面具備較好基礎,物流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綜合得分情況也反映了它們與一類城市的差距,在物流產業規模、物流綜合實力等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三類屬于物流競爭力一般的城市。惠州、中山、江門在物流業務規模、物流需求潛力等方面競爭力一般,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四類屬于物流競爭力弱的城市。珠海、肇慶、清遠、韶關、河源、陽江、云浮、汕尾,綜合得分排名8-15位。目前這類城市在經濟發展、物流產業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發展潛力等方面競爭力較弱,城市物流競爭力處于較低水平。
本文選取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城市物流業務規模、城市物流需求潛力和城市信息化程度4個一級指標,共計13個二級指標構建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樣本變量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并對物流競爭力得分進行聚類分析,把珠三角15個城市劃分成4類:第一類是廣州和深圳,城市物流競爭力強;第二類是東莞和佛山,城市物流競爭力較強;第三類是惠州、江門、中山,城市物流競爭力一般;第四類是珠海、肇慶等8個城市,城市物流競爭力弱。對各城市物流競爭力的評價結果基本符合客觀情況,比較合理地反映了珠三角各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狀況。
5.2.1 加強珠三角中心城市物流產業的輻射引領作用。上述分析顯示,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物流產業發展差距很大,對于8個物流競爭力弱的城市而言,僅依靠自身努力難以快速有效提高城市物流競爭力。因此,廣州和深圳應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推動珠三角物流產業發展。通過合理規劃各城市物流產業發展體系,加強中心城市物流產業的輻射引領作用,有效帶動周邊物流競爭力弱的城市提升物流產業水平。例如“廣佛肇經濟圈”以及“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區域一體化經濟圈的典型實踐,體現了廣州和深圳對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這必然也帶動了相應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可在此基礎上探索更多有效模式以提升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廣州和深圳也可以借助周邊城市的空間和資源,提升自身物流產業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在整個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實現城市物流的協同發展[14]。
5.2.2 完善物流資源配置,加強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應對物流競爭力指標所展現的不足之處予以重視,有序調配物流資源補齊短板。例如深圳和東莞在主因子F2,即“城市物流業務規模因子”上得分較低,反映了它們在貨運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客運總量、快遞數量4個指標上相對滯后于另外9個指標,因此在后續的物流產業發展中,需要完善資源配置大力提升上述4個指標。對于珠海、肇慶等物流競爭力弱的城市,意味著多項指標都有待加強,可是這類城市普遍整體經濟實力不高,總體物流資源相對有限。因此,這類城市在提升物流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完善城市物流資源配置,優先解決關鍵問題。例如珠海,應關注港珠澳大橋所帶來的契機,重點加強配套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揮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橋頭堡作用,開啟三地物流新模式。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產業發展的趨勢,加強物流信息化有助于各城市提升城市物流競爭力。對于廣州等第一、第二類城市,物流企業數量多、質量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高,因此可繼續加大力度開發物流信息技術新應用,保持甚至提升現有物流競爭力。對于惠州、中山等第三、第四類城市而言,物流信息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城市可從政府層面推進物流信息技術應用,提高RFID技術、物流自動化設備、GIS、GPS等物流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實施應用比例,從點到面提升城市物流信息化水平[15]。
5.2.3 開展符合各城市產業特色的物流產業規劃。15個樣本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城市產業特色也不盡相同,因此各城市在進行物流產業規劃時,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廣州和深圳作為珠三角中心城市,依靠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物流發展規劃,持續提升城市物流競爭力。佛山、東莞等作為制造業強市,城市物流產業規劃需滿足先進制造業供應鏈發展要求,著力提升物流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聯動性,暢通原材料、零部件及商品的流通渠道,促進城市特色產業與城市物流競爭力共同提高。其他具有典型特色產業的城市,例如清遠的生物醫藥和農林牧漁業,云浮的礦產資源和石材加工產業,都對物流產業有特殊的需求。各城市應根據自身特色產業的發展狀況,合理規劃物流產業的發展,助力城市經濟整體水平的發展,同時也提升各城市物流產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