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伊雯
圖1 山水提梁
在紫砂陶刻作品當中,刻畫山水題材的精品一般都是由具有相當文化修養、有一定書畫功底的創作者所刻畫。想要制作好陶刻山水就必然要學習中國山水畫。我國的山水畫起源于東晉,到隋唐時期發展完善成為一個獨立的國畫題材,之后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了一個獨具中華文化特色,能夠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繪畫門類。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就認為,論筆墨的精妙就應該是山水畫,那么用陶刻的方式來表現山水畫也必然要遵循這一要旨。
在我國山水畫的創作中多采用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的“散點透視”,這種技法又被稱為“動點透視”,即畫面的視點可隨意上下、左右、遠近的變化,所以在山水畫當中,可以從各種角度來進行欣賞,讓遠近俯仰都能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咫尺天涯”的廣闊視界。這一點在紫砂陶刻山水的創作中應用的尤其廣泛,圖1“山水提梁”壺的構圖創作中就運用了這種方法,讓山、水、景物構成的簡潔畫面形成遼闊空曠的效果。
“山水提梁”壺的壺面既可以看做是一塊畫布,在一幅畫中,考慮構圖首先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考慮畫面中所布置的景物。所謂的天就是指構圖的上方,而地則指的是構圖的下方,山水陶刻脫胎于山水畫,所以對于天地的處理同傳統的繪畫構圖一樣,在這把壺的壺面上就采用了上虛下實的方式。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構圖是因為這把壺的壺面并非是標準的矩正畫布,而是一個表面帶有曲線的圓柱體,從平面的角度來看,壺面呈現“梯形”,在視覺上有著十分明顯的“上小下大”的畫面感受,所以在構圖上就產生了一些傳統平面畫作所沒有的限制。因而在這把壺的壺面上進行山水刻繪的時候,要利用這種視覺上的感受,融入近景遠景的對比,遠處的事物細小模糊,近處的事物鮮明精細,這也就構成了畫面中遠近事物的選擇。
在這種遠近對比的構圖中需要注意的是,畫面不能夠將一面完全封死,這在繪畫上通俗的叫做沒有通氣,整個畫面使人感覺死板、窒息,所以在底部的構圖上就要開始注意“留空”,這種留空是帶有選擇的,并不是說空出大片的留白不進行處理,而是在刻畫的景物上留出一道縫隙,逐漸的由疏到密或是由密到疏,在“山水提梁”的底部刻畫上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山石從右往左留出了一道縫隙,讓畫面中部的“水”流淌蔓延了下去,并通過中央的疏密變化,讓“水天一色”上下連貫在一起。
從中可以讓人明白,繪畫中的留白并非是單純的為了構圖,更是一種讓畫面氣息通暢的方式。而在“山水提梁”的陶刻裝飾構圖中,壺面的上方即為天空,在這之上則是壺肩、壺蓋、壺鈕以及提梁,這象征著一個無限向上延伸的高空,亦劃定了壺面裝飾表現的邊界,那就是不能夠突破壺體本身的界限,這個時候刻畫構圖就被限定在壺面之中,裝飾中的“留白”使畫面更為通暢,讓畫中的氣息外露,這也就無形中構建了畫與壺兩者的聯系,讓裝飾真正的融于壺體,可以看出在這把壺的山水陶刻塑造中,上下左右四面都沒有被構圖所封堵,每一步刻畫都為構圖留有余地,讓畫的氣息深切的滲入壺的氣息之中,可以說這就是山水畫中的留白在紫砂陶刻裝飾中所采取的應用。
在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中有一道無形的平衡需要進行取舍,同時在當代紫砂壺藝的創造中亦有傳承以及創新之間需要權衡,紫砂壺就在這不斷的思考平衡之中發展衍進。紫砂陶刻的創作也伴隨著這種思考發生變化,這是一個不同事物之間不斷的相互影響的時代,這也是需要沉下心來鉆研技藝沉淀打磨的時代,正所謂“筆筆見刀,刀刀見筆”,只有不斷的實踐加探索,學以致用才能夠深入提高自身的陶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