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圖1 天長地久
紫砂壺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世界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形式包括銘文、繪畫、篆刻書法、詩歌,它具有深厚的歷史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承,紫砂壺呈現不同的作品風貌,或簡潔典雅,或莊重簡約,或緊湊細膩。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不同的制作手法也鑄就了紫砂文化的燦爛。
作為一種傳承已久的民間工藝,紫砂文化是“扎根本土”的。在制作的過程中,制壺者會將傳統的元素融入進紫砂壺,并結合一些現代元素的特點和形式,加以創新,五百年間,制壺者始終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紫砂藝術的發展。憑借紫砂制壺者精妙絕倫的技藝,經歷五百余年的傳承和創新,宜興紫砂壺已經成功構建了自己獨特的紫砂文化藝術體系。
除了紫砂壺造型本身的創新,紫砂壺五百年來最大的發展即是增加了裝飾的內容。裝飾藝術能夠成為好的紫砂壺的點睛之筆,當然裝飾藝術能夠錦上添花的前提是能夠與紫砂壺本身的造型相匹配,二者能夠互相成就。當然成就一件優秀的紫砂藝術品,除了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制壺者本身的藝術人文功底也十分的重要。紫砂壺的創作是一個集外觀的美觀性和內涵的人文性于一體的過程。外觀的美觀性指的是紫砂壺的外部造型和裝飾精美合理,內涵是指透過外部裝飾所能表達的人文性。紫砂壺的張力就發生在精美的外觀和具有人文性的內涵的對峙與交融中,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兩者的結合使得紫砂壺不僅可以當作非常方便的日常實用器,還給人以豐富的藝術想象,滿足人的審美趣味。
紫砂泥從本質上說,屬于陶土中非常特別的一種。能夠生產陶土的地方,全世界有很多,但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夠生產出紫砂,因為紫砂這種陶土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陶土。紫砂泥又稱紫砂礦,因為其珍貴性和特殊性,紫砂泥有一個恰當的別稱叫做“富貴土”。而在紫砂泥之下又有許多的分類,包括“天青泥”、“底槽清”、“紅棕泥”、“本山綠泥”、“大紅泥”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就是紫砂壺的唯一原料。“地久天長”壺選用了本山綠泥中的“明國綠泥”。本山綠泥在所有泥料中是一種稀少而特別的泥料,“地久天長”壺所選用的“明國綠泥”也是本山綠泥中最為“寶貴”的一種。用“明國綠泥”制作出來的紫砂壺,其色澤溫潤、復古,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民國。
泥料上的珍貴與稀缺給“地久天長”壺開了一個好頭,此外,“地久天長”壺也贏在了其本身獨具匠心的造型上。紫砂壺的造型雖變化莫測,但溯其靈感源頭皆來自于大自然和人體。自然物包括動物、植物、風景等自然物,而人體則是仿生學的內容。有成就的紫砂藝術家不僅模仿自然,而且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其作品中能夠感受自然的痕跡,同時其又能與現代審美情趣緊密結合,從一切事物的感性認識中提煉出本質。
“地久天長”壺就以自然物為模仿對象,除了壺身有鳳凰的刻畫之外,整把壺的造型像一只鳳凰,兩個彎曲的嘴像鳳頭,從大自然中飛躍而出;飛把與壺嘴相對,像鳳尾,乘風而上;整體壺型挺拔、高雅,又顯得秀氣生動。以鳳凰為主題的紫砂壺并不少見,但鮮少見到有像該把紫砂壺一般集大氣與秀美于一體的。
發展成熟的紫砂藝術中,裝飾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時代下,紫砂壺的裝飾也有所不同,所以紫砂壺各個時代不同的裝飾承載了那個時代的悠久歷史,表現出那個時代的時代風貌。紫砂壺上的裝飾或簡單或復雜,通過紫砂藝術家的悉心創作,最終能夠呈現出或簡單或華麗或優雅的藝術風格。自清代陳曼生以來,陶器雕刻裝飾將銘文、書法、繪畫、印章等藝術與紫砂制作,尤其是文人的創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地久天長”壺的裝飾藝術采用的是陶刻,以圖畫的方式展示。陶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藝術,是陶刻藝術家,以紫砂泥為“紙”,用鋼刀(或竹刀)在其上雕刻的一種獨特且巧妙地方式。“地久天長”壺的陶刻藝術也可以說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陶刻作品。“地久天長”壺的鳳凰雕刻在壺身上,栩栩如生,仿佛即將騰空。壺蓋上整齊有序的回紋,視覺效果自然、平實,給以藝術的美感。
紫砂制壺藝術大家往往在其作品中能夠透露著一股濃濃的人文精神。紫砂壺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的藝術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因為其巧奪天工的造型,更主要是因為其背后的人文內涵。
“地久天長”壺以“百鳥之王”鳳凰為主題,鳳凰給人以巨大的精神啟示:作為“龍鳳傳人”的中華民族,對于鳳凰的崇拜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地久天長”壺借以鳳凰的形象不可不謂非常巧妙。紫砂的“永恒”正是通過鳳凰的主題,在吉祥的云間飛舞,傳達出一種令人滿意和快樂的視覺。壺蓋上的回紋也代表了本壺作者祈求和和美美,風調雨順之意。“地久天長”壺不僅造型精美,其背后的人文意蘊也十分豐厚,為一把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的優秀紫砂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