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躍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21)
科技力量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深度滲入,顛覆了傳統社會發展模式,并推動了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產業革命蓬勃興起。在此背景下智能科技層出不窮,技術應用更新迭代,對大眾日常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帶來縱深化影響,在我國公共文化事業領域,同樣引起了服務理念、服務技術、服務方式的變革創新。5G技術已成為新時期科學應用的新熱點。5G技術的廣
泛應用,將助推整個社會行業結構的轉型互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在現有區域互聯的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下,如何與時代前沿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相融合,真正有效地推動文化服務互聯互通、便捷高效,將成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點。筆者結合對5G技術的學習理解,立足實際,就5G時代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方向問題談幾點認識。
2014年4G時代開啟,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成為全社會廣泛普及的成熟型快捷通信技術,4G的全面覆蓋使通信技術的社會再增值效益明顯趨勢下降,而社會各領域生產力持續發展導致各行業移動通信需求持續爆炸性增長,急速催生5G通信技術。5G技術的全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通信技術的顯著優勢為極高的數據傳輸速率、極低的數據傳輸延時可能、極高的數據傳輸可靠性及穩定性和超廣的通信網絡覆蓋范圍。5G具備的超大帶寬,使原有參照值內可穩定通過傳輸信道的數據信息頻帶寬度急速增加,突破了原有通信技術限制,增強了通信網絡并發能力,為社會已有行業數字化融合創造了實現空間。5G技術的創新符合用更少的能量傳遞、處理和存儲更多信息這個社會商業發展的軸心趨勢,由5G促進萬物互聯的實現,將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全時空、全現實、全連接發展帶來極大價值。
在5G時代的“萬物互聯”到來之前,我國公共文化領域實際已經出現了文化服務互聯互通的建設思路。其中圖書館多層級總分館體系建設即為文化服務互聯互通的代表性建設成果。總分館體系具備互聯互通的服務能力,可實現跨地域層級式建立起縱向圖書館聯合服務體系。當前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實現了區域內不同館間圖書通借通還、服務數據共享、資源流轉共建。總分館體系互聯還支持與RFID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其他信息科技的融合,在現有移動通信文化服務網絡基礎上,還可聯接多項自助智能設備,打造總分館體系下的局域網,一定意義上成為未來公共文化互聯互通的雛形。而5G時代的到來,將以通信技術升級為基礎,給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升級發展帶來新機遇。
3.1.1 互聯互通區域范圍擴大
5G技術對移動網絡利用的一個突出優勢為移動網絡容量、終端容量擴充,移動網絡使用成本下降,這意味著5G覆蓋區域與利用主體范圍的擴大。由此5G將推動圖書館總分館互聯互通區域范圍進一步擴大。在地域范圍上,5G網絡使用成本下降,區域間各自有服務網絡平行聯接,多網點間形成互聯互通一張網,總分館覆蓋范圍不再受網絡中心館覆蓋能力的限制,互聯互通范圍可由不同網絡自組織構成,極大釋放網絡負載能力。在主體范圍上,5G通過移動設備與通信基站直連的方式,將各館服務平臺、智能設備直連至移動網絡中,弱化中轉站對互聯網絡的延時消耗、頻譜占據,擴充互聯主體范圍。
3.1.2 文化服務擴展
以5G時代為基礎,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與智慧圖書館建設還將繼續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聯合影響下進行新一輪服務與管理方式變革。全息應用、3D虛擬、VR沉浸等5G時代新型產業將向公共文化服務滲透,總分館體系將實現發展業態的創新。在總分館體系中,館際間、館與讀者間、平臺設備間全息交互、虛擬遠程、機器人操控等聯通服務方式不再遙遠。更多群體、平臺、設備被直連直通納入總分館網絡體系中,以總分館模式為脈絡,用戶可自發搭建文化服務供給鏈條,文化服務內容、文化服務形式在數字化基礎上與讀者創造意識更加緊密相聯,引領文化服務新風尚。
3.1.3 雙向文化信息傳遞
5G時代,各項信息內容的無線傳遞方式皆可轉變為電子信號進行數字傳遞,從而實現雙向信息傳遞。雙向信息傳遞方式可使圖書館總分館文化服務實現智能云端化,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多方信息傳輸,而無需成員館依據其他館需求再單次或多次進行指定方向傳遞。如讀者在任一館產生任意文化服務行為時,行為數據通過5G網絡轉為數據信號直接上傳至云端網絡中,云端網絡收到信號后進行網絡反射,反射信號再次到達互聯網絡中,各館自組織網絡可接收將信號納入單館自配互聯網中,從而轉變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原有定向信息傳遞的方式。
3.2.1 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轉變
5G的信息傳輸方式采用宏基站的方式推動區域范圍全覆蓋,避免了數據信息傳播不必要的損耗與浪費。除宏基站外,還會有多個微型基站補充宏基站傳輸盲區,保障數據信息傳輸穩定與移動網絡的全覆蓋。如圖1所示。

圖1 單基站傳輸模式

圖1 5G基站傳輸模式
在此背景下,各層級圖書館聯盟平行互聯后,通過宏基站信息傳輸模式,可再次上行或下延與其他層級聯盟網絡互聯,從而實現圖書館“文化互聯”立體化與縱深化。在保障文化通信廣泛互聯的同時,又可按需定向獲取精準服務,在提升文化供給精確度同時,增強5G時代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讀者個人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則相當于總分館體系中的小型圖書館,借助互聯網通信以讀者個人軌跡為服務網絡發散路徑,高效補充總分館文化服務的傳輸范圍與內容。
3.2.2 跨場館服務方式的轉變
現行網絡環境下,跨場館服務由讀者登錄專有門戶平臺或通過瀏覽器與別館進行聯接實現,加上異構系統對接本身固有的技術限制,讀者服務體驗差距明顯。新一代通信技術更高效、更智能、更穩定的文化服務聯接、承載能力則使總分館體系下圖書館跨場館服務能力大大增強。5G所具備的寬頻譜、寬頻率使得多個完整圖書館業務服務皆可虛擬移至總分館通信網絡上。讀者在移動端可獲取的文化服務不僅是某一獨立平臺的展現,而是整座圖書館的完整體驗。結合3D、人工智能、AR虛擬等前后端技術優化,圖書館可“搬至”讀者眼前,在虛擬圖書館中即可輕松完成智能云端交互。
由5G技術帶來的新型文化移動服務場景正在不斷涌現,未來文化互聯日趨深入,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的發展也會隨著新型文化服務場景的轉變而轉型。
全雙工是指在通信網絡中數據上傳、下載兩種傳輸模式在一個信息頻道里同時進行,這是現有4G通信技術無法實現的,只能通過縮小單頻傳輸寬度或以極小時間差頻繁切換靠近全雙工同頻效果。5G則真正實現了無時間差、無頻帶切換的真正全雙工,意味著讀者在移動網絡中使用文化資源無需再等待各成員館進行資源上傳,也無需再通過移動端的下載按鈕將資源存至本機中才能繼續使用;在直聯直通的移動網絡中,區域文化資源一旦數字化加工完成,讀者即可在移動端直接使用。
5G所帶來的“萬物互聯”是真正的跨行業、跨領域互聯,如果說圖書館總分館互聯互通的搭建還只是文化互聯范圍內的互通互聯,那么5G對未來總分館聯合服務的延伸則是超出文化領域的互聯。5G時代,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新型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皆可成為承載圖書館總分館服務信息的載體;海量設備聯接使公共文化服務真正融入讀者日常生活,文化與服務將無處不在。
“云”在現代社會以其巨大數據存儲優勢及信息利用便捷優勢成為各行業數據收集、存儲的首要選擇。5G技術引入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能夠徹底實現總分館文化服務云端化,“云”與讀者移動設備的聯接,在保障讀者快捷獲取文化服務的基礎上,能夠借助移動端分散數據壓力,同時移動端又可成為總分館新文化數據的供應源,每位讀者皆可擁有自己的“文化云”。
總分館體系是我國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互聯互通,推動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有效模式。考慮到我國地域分布特征、讀者需求轉變以及文化事業發展現狀,總分館體系建設將長期適應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需求;5G時代的到來,將加速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智能化發展,并催化總分館體系向文化互聯過渡的智能化轉型,將為總分館互聯互通體系建設帶來更多互聯融合的可能。
未來總分館互聯互通體系可不局限于圖書館或其他場館同類館的聯通,而是跨館別實現新型總分館體系搭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多類別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處于同一網絡中,與讀者間實現一對多、多對多的智能文化交互,以滿足大眾多元文化生活需求。
除公共文化服務外,5G同樣可加強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且將進一步加速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讀者在獲取公共文化服務時亦可依據自身需求進行文化消費。未來在總分館體系中,借助5G技術,文化服務提供主體不再只有圖書館等文化事業主體,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亦可成為文化服務提供的主體,促進總分館體系中多條文化鏈形成與聯合,進一步拓寬總分館互聯互通體系內核。
“萬物互聯”的5G時代,對社會全領域而言都將是一次創新革變的機遇。以圖書館總分館為代表的總分館體系可視作當今時代文化互聯的前期模型,該模式將長效在我國現有公共文化體系中發揮效益。5G技術的應用將推動總分館體系建設模式、互聯互通區域范圍、聯通網絡中信息傳輸方式的轉變,相應的讀者文化服務獲取方式、文化移動服務網絡亦會隨著5G通信方式的轉變而創新變革。未來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還將持續智能化升級,有效保障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在5G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