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 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人民都在期盼“特效藥”的出現。然而從2019年底首次發現疫情到現在,仍然沒有專門用于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出現。
為什么藥物的研發那么慢?這背后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難!
眾所周知,細菌和病毒都是常見的病原體微生物。數十年來,科學家針對細菌開發出多種抗生素,而強有力的病毒“殺手”依然很少。為什么呢?這要從病毒和細菌的區別講起。
一個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質樣樣齊全,而病毒只有一件蛋白質外套。一個是獨立代謝系統,一個是寄生代謝系統。因此,細菌可以在細胞外搶營養或分泌毒素,而病毒只侵入細胞,然后進行破壞和自我繁殖。細菌因為結構復雜、靶點多,藥物治療也更好下手。例如青霉素,就是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來殺死它的。
而病毒結構簡單,還經常變異,靶點很難找,因此很難對付。即使找到可以攻擊的靶點,很多病毒復制所用的工具就來自人體細胞,如核糖體,相應的抗病毒藥物也會給人體帶來很大副作用。因此,數十年來,人類研發的強有力的病毒“殺手”依然很少。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們一直希望開發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抵御病毒對人體的“攻擊”。于是,阿比多爾、磷酸氯喹、瑞德西韋、克力芝等藥物名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可是,至今我們仍未能提出一款確定的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那么,藥物研發是不是太慢了呢?
其實,藥物研發本就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還不能下定論說上面提到的幾種藥物無效,只是在藥物的研發上,它們都還處在不同階段,有的只做了體外細胞實驗,有的臨床樣本量太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藥物在體外實驗中有效果,不一定說明在人體中有效,必須通過臨床試驗驗證。即便藥物在個例臨床觀察中顯示出效果,也并不代表該藥在嚴密臨床研究下能被證明有效,可能還會有毒副作用。
藥物研發要遵守科學程序。一款藥物在真正應用于患者之前,需經歷從臨床前研究到三期臨床試驗的漫長歷程,平均耗時10年以上。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國消滅天花、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主要靠的就是疫苗。對于新冠肺炎,疫苗同樣讓人充滿期待。不過,疫苗的研發也和新藥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
既然研發特效藥是個漫長的過程,那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對突發疫情,研發新藥常常是“遠水難救近火”,那么“老藥新用”就成了新的思路。
這種方法不需要做從頭開始的復雜臨床試驗,尤其是一期二期,可直接進行三期擴大的臨床試驗,確認一些已有藥物對病毒的效果,針對目前的病人來做。例如,開頭提到的瑞德西韋就是原計劃用于抑制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的“老藥”。
除了瑞德西韋外,用于抗瘧疾的老藥磷酸氯喹、流感治療藥物法匹拉韋等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平臺上,已有百余項有關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涵蓋中西藥、干細胞療法等。
另外,為了設法解決特效藥難題,公共衛生用藥也亟待創造新模式。
眾所周知,藥物研發是受商業利益驅動的。但是,藥企一般對慢性感染,如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HCV(丙型肝炎病毒)更感興趣。這些病的病程很長,病人需要長期服藥或接受長時間治療,從藥廠開發藥物的價值來看更有意義。有持續存在的病人,也能保證藥廠可以做臨床試驗。
為了破解上述問題,預防未來的突發疫情,政府可資助企業和科研機構根據既往疫情,提前對一些潛在藥物進行研發,并設計好臨床研究方案,再由政府采購儲備相關藥品。一旦出現疫情,就可迅速把儲備藥物用于臨床試驗。
這樣以政府為主導,與科研機構、企業合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地助力突發傳染病藥物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