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嘉欣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想說一個詞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想不起來它完整的表述,即便你確信自己知道它,卻怎么也說不出口?借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的喜劇場景,仿佛你想說“馬冬梅”,可腦海里卻是“馬冬什么”,或者“什么冬梅”,或者“馬什么梅”。相信這樣的現象,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時有發生。在心理學領域,它被稱為“舌尖現象”。
該如何定義“舌尖現象”這種狀態呢?假如你無法想起某個要說的詞語,但是覺得自己知道它,并且感覺它就在自己嘴邊,而且可能很快就會想起來,這就說明你正處在“舌尖現象”的狀態。這是一種很奇妙的狀態,在你舌尖打轉的詞語仿佛成了薛定諤的貓,你既“知道”它,又“不知道”它。那么,另一個問題隨之產生了——為什么會出現“舌尖現象”呢?
對于這一有趣又普遍存在的現象,心理學家采用各種方法進行了研究。最早,心理學家只能對這種現象進行一些描述性的研究,比如向人們詢問是否發生過“舌尖現象”,請人們回憶并報告自己日常生活中自然發生“舌尖現象”的真實情況。但采用這樣的方法,很難真正考察“舌尖現象”的產生機制。因此,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想出了實驗的方法,在實驗中誘導被試者產生“舌尖現象”,從而探討其發生的原因。
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布朗和麥克尼爾開創性地做了這樣一次實驗:研究者招募了若干被試者,向他們呈現一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詞語的定義,并要求人們說出詞語。當他們不能說出具體詞語時,研究者就詢問其是否處在這種“舌尖現象”的狀態。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研究者就讓人們盡量說出有關這個詞語的情況,比如該單詞的首字母,或者其他進入腦海的、可能相近的詞語。最后,研究者再呈現真正的詞語,詢問人們想的是不是這個詞語。
在這個實驗之后,研究者不斷地對實驗進行改進,逐漸對這一現象的產生機制有了一定的解釋,并相應地形成了一些具體的理論。最早的一種理論就是從布朗和麥克尼爾的研究中誕生的。他們認為,“舌尖現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想說的詞語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被完全激活,達不到被提取出來的閾值,所以無法說出口。這就好比加熱一鍋水,盡管點著了火,熱度也迅速上升,但只要達不到沸點,水就無法沸騰。我們想說出那個詞語,但由于在大腦里“加溫”不夠,便怎么也想不起來。
美國波莫納學院的研究者伯克在1991年對“舌尖現象”做出了一種略有不同的解釋:之所以出現“舌尖現象”,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傳遞這個詞語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斷裂,進入了一種“傳遞缺陷模式”。就像我們想按照食譜做一道湯,有了鍋、水、爐灶,正想調味時,卻發現食譜里并沒有講解該添加什么調料,因此無法烹飪出食譜上的湯。當我們處于“舌尖現象”狀態時,大腦就像缺少部分內容的“食譜”,于是,我們便無法得到完整的那一鍋“湯”。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的研究發展出了新的理論解釋。可以說,在目前的研究基礎上,科學家對于“舌尖現象”的發生原因有了一定了解,但其更完備的機制還有待研究者進一步考察。
了解了上述理論解釋,你可能會總結出產生“舌尖現象”的原因:由于大腦回想某個詞語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錯誤,導致想說的詞語沒能成功地記起來。人犯錯誤總會存在原因,那么,有哪些因素導致了我們的大腦“犯錯”呢?什么時候大腦更容易產生“舌尖現象”呢?
首先,從我們想說卻記不起來的這些詞語本身來看,較少在平時使用和較新異的詞語更容易讓人發生“舌尖現象”,如“喜馬拉雅山脈”“刻板印象”等專有名詞。
另一方面,我們本人的情況,尤其是生理因素,也會對“舌尖現象”造成影響。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舌尖現象”的發生與年齡有關。相比年輕人,年紀大的人更容易產生“舌尖現象”。此外,人們的情緒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當人們處在壓抑的情緒下,可能會比處在一般的中性情緒狀態時產生更多的“舌尖現象”。
跟隨著研究者的步伐,我們會發現,一個小小的“舌尖現象”中,竟然也包含了很多人類大腦的秘密。有時候一時詞窮,本以為腦海里有千言萬語,到嘴邊卻只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或許并不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沒學好”,只是我們的大腦在記起那個詞的過程中不小心“開了個小差”。
當你真的發生“舌尖現象”時,不要緊張,平復一下你的情緒,給大腦放個“小假”,也許不一會兒,你想要的那個“它”,就會從你腦海深處慢悠悠地游出來。你的嘴巴會告訴大腦:“它”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