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同毅
(清遠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清遠 511500)
連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北部,粵北山區的最北緣,東南接陽山縣,西北與湖南省江華、蘭山接壤,東北與湖南臨武、宜章交界,西南與連南相鄰。
連州市大田頭水位于連州市西岸鎮內,為連州市沖口水的一級支流。沖口水為連江的二級支流、東陂河的一級支流。大田頭水發源于連南瑤族自治縣小龍林場交界的梅沖坳山脊,自西向東流經沖口村委會的沖凌灣、花盆、雙桂等自然村后匯入沖口水,流域集水面積17.4km2,干流河長9.97km,平均河床坡降22.4‰。
本工程為山區小河流治理工程,主要生態景觀工程措施有河道護岸、新建改造陂頭、新建岸頂耕路。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和《廣東省山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指南》選取村莊人口密集區的洪水標準取5a一遇,農田不設防考慮。工程等別為Ⅴ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次要建筑物及臨時建筑物均為5級。文章河道左岸控制線樁號前綴為DTL,右岸控制線樁號前綴為DTR。
連州市大田頭水治理工程生態景觀方案設計按以下原則進行。
1)遵循防災減災、岸固河暢、自然生態、安全經濟、長效管護的治理原則,優先治理人口集中、保護對象重要、治理成效突出的沖口村村莊處河段。
2)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通過建筑物形式及材料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優先考慮生態治理措施,優先選擇經濟環保的建筑材料。
3)把恢復和改善河道生態和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在工程建設中盡量保持河流的自然狀態,基本保留河流連續性、蜿蜒性等原有河流地貌形態。
4)在保障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在主要村莊河段結合河道治理開展,通過河道治理與沖口村農業旅游觀光產業有機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景觀驛道及風光帶,發揮河道整治綜合功能。
5)落實廣東省萬里碧道建設的基礎工作和落實河長制工作。為下一步實施萬里碧道建設工作中水文化建設打下扎實基礎,實現河道治理長效管護[1]。
本工程主要生態景觀治理措施布置如下:
1)對大田頭水左岸DTL0+743-DTL2+315段、右岸DTR0+730-DTR2+310段進行新建護岸,護岸主要采用漿砌西岸石擋墻及草皮復合護坡斷面。對大田頭水已有擋墻左岸DTL2+322-DTL2+661和右岸DTR2+318-DTR2+667段進行親水步道建設及現有擋墻西岸石飾面。河道護岸總長4.325km,其中新建護岸長3.152km,加固現有護岸長1.173km,親水步道總長0.688km。
2)為方便建成后河道管理、連接村落之間的耕種交通、結合農業旅游觀光產業、落實萬里碧道文件精神,在右岸頂新建機耕道路道路1.58km。
3)為營造水美景觀環境,新建改造7座灌溉陂頭。
本次生態護岸主要采用漿砌西岸石擋墻及草皮復合護坡斷面。西岸石為連州市西岸鎮特有的條形狀灰巖石材,因產于西岸鎮,則俗稱西岸石。
對左岸DTL0+743-2+315段、右岸DTR0+730-2+310段進行新建護岸,護岸總長3.152km。對右岸DTR0+730-2+310段進行岸頂堤頂機耕道路建設。沖口村村委處左岸DTL2+315-2+895段、右岸DTR2+310-2+903段現狀已有砌石擋墻護岸保持利用且對其西岸石飾面,對DTL2+322-2+661和右岸DTR2+318-2+667段進行親水步道建設,親水步道總長688m。
對左岸DTL0+743-2+315段采用漿砌石墻加草皮護坡組合式護岸。護岸墻采用M7.5漿砌石重力式擋墻結構,擋墻頂寬0.5m,底寬1.4m。擋墻基礎為C15卵石混凝土,厚度0.3m,基礎卵石混凝土可利用河道清淤卵石。為體現西岸文化,擋墻砌筑采用西岸石且面層不掛漿。擋墻基礎埋深0.5m,河床面以上高1.5m,迎水坡垂直,背水坡坡比1∶0.4,墻身設1排φ75PVC排水管,墻背及墻腳回填河道開挖料。墻頂以上回填面坡度按1∶1.5回填,草坡護坡。設計斷面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左岸DTL0+743-DTL2+315段護岸斷面
對右岸設有道路的DTR0+730-2+310段采用漿砌石墻加草皮護坡組合式護岸。護岸采用M7.5漿砌石重力式擋墻結構,擋墻頂寬0.5m,底寬1.4m,擋墻基礎為C15卵石混凝土,厚度0.3m。為體現西岸文化,擋墻砌筑采用西岸石且面層不掛漿。擋墻基礎埋深0.5m,河床面以上高1.5m,迎水坡垂直,背水坡坡比1∶0.4,墻身設1排φ75PVC排水管,墻背及墻腳回填河道開挖料;墻頂以上種植草皮護坡,坡比1∶1.5,岸頂設置4.5m寬石機耕路,道路旁設0.3m×0.3m的磚砌排水溝。設計斷面形式如圖2所示。

圖2 右岸DTR0+730-DTR2+310段護岸斷面
沖口村委處左岸DTL2+322-2+661、右岸DTR2+318-2+667段現狀已有砌石墻,因該段為沖口村人口密集活動處,本次整治需結合景觀及休閑要求。為體現西岸文化,對現狀已有砌石墻迎水面鑿毛后,飾200厚西岸石且面層不掛漿,為保證該飾面西岸石砌筑牢固,經受的起洪水沖刷,砌筑砂漿中加入黏結劑(環氧砂漿)。在迎水面墻腳處設親水步道。計斷面形式如圖3所示。

圖3 左岸DTL2+322-2+661、右岸DTR2+318-2+667段護岸斷面
河道整治范圍內現狀已有7座陂頭,均為灌溉引水陂頭。現狀大部分陂頭陂身表面基本完好,除下游河口6#、7#陂建有消能設施,其他5座陂頭均未有消能設施,陂頭下游兩岸沖刷嚴重河、底出現較大深坑。根據現狀陂頭情況,為營造水景觀、水文化、及配合周邊農業觀光為新農村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對現狀1#陂、3#陂、4#陂、5#陂共4座陂陂身美飾,新建消力池。對現狀6#陂、7#陂共2座陂陂身美飾。2#陂現狀與河道軸線斜交,水流對沖河岸,現將其拆除重建與河道軸線垂直。
現有灌溉陂頭加固即要滿足灌溉引水功能要求,又要結合水景觀水文化建設。陂頭建設可利用河道清淤卵石,通過分揀用于陂身混凝土及陂頭景觀飾面。
對1#陂、3#陂、4#陂共3座陂頭改造成灌溉景觀陂。陂身鑿毛砌筑卵石飾面,陂頂設置汀步,汀步間距為600,單個汀步尺寸為300×700×300(長×寬×高),陂頭下游新建C20混凝土消力池。陂頭具體斷面見圖4。
對6#陂、7#陂共2座灌溉陂改造成灌溉景觀陂。陂身鑿毛砌筑卵石飾面,陂頂設置汀步,汀步間距為600,單個汀步尺寸為300×700×300(長×寬×高)。陂頭具體斷面見圖4。

圖4 1#陂、3#陂、4#陂、6#陂、7#陂加固標準斷面圖
現狀2#陂陂體與河道軸線斜交,水流對沖河岸,則將現狀陂頭拆除重建為灌溉景觀陂,陂頭與河道軸線垂直。陂身采用C20卵石混凝土,陂頭景觀風格為跌水波浪型,陂頂設置汀步,汀步間距為600,單個汀步尺寸為300×700×300(長×寬×高),陂頭下游新建C20混凝土消力池。陂頭具體斷面見圖5。

圖5 2#陂重建斷面圖
對現狀5#陂灌溉陂改造成灌溉景觀陂,陂身采用C20卵石混凝土,陂頭景觀風格為跌水波浪型,陂頂設置汀步,汀步間距為600,單個汀步尺寸為300×700×300(長×寬×高),陂頭下游新建C20混凝土消力池。陂頭具體斷面見圖6。

圖6 5#陂加固斷面圖
連州市大田頭水把生態景觀建設用運于河道整治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本地西岸石作為護岸擋墻石料,利用河道清淤分揀的小卵石用于陂身混凝土及陂頭、親水步道飾面,彰顯西岸鎮特有石材及山水文化。在主要村莊河段結合河道治理開展水生態環境建設、水景觀和水文化建設。通過河道治理設置岸頂機耕道路與沖口村的農村、農業旅游觀光產業等項目有機結合,發揮河道整治綜合功能。落實廣東省萬里碧道建設的前期基礎工作和落實河長制工作[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