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技發達、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借助網絡載體,表達和傳播關乎切身利益和感興趣的各種公共事物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叉的總和,即網絡輿情。網絡平臺的隱蔽性給予了網民言論自由、即時互動、多元的選擇性,為網民打造了屬于自己的隱私空間。泥沙俱下的網絡輿情熱點信息蘊含著各種人群的各種情緒化、個性化、理性化與群體極端性等特點。網絡輿情熱點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微信、微博等途徑傳播。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網絡輿情;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1-00-04
1 網絡輿情的概念及相關特點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盛行的信息化時代,網民以網絡為載體,以相關事件為核心,在一定的社會空間里,借助互聯網平臺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網絡輿情的發酵程度與網絡傳播方式的特征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網絡輿情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開放性
縱觀網絡傳播的發展過程,每出現一種新的傳播媒介,都會拓展廣大民眾自由發表言論和傳播新聞、社會輿論的途徑和加大宣傳力度。互聯網的普及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較為常見的要數網民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等溝通軟件開展工作、交友、溝通情感、處理事務等,高科技人才通過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漸將BBS、Blog和Wiki帶到廣大民眾生活中,國外也有獨特的傳播媒介,例如推特、Facebook等[1],網民在多種傳播媒介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去抑制性,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意愿、言論和表達相關輿情。
1.2 控制性
網絡輿情通過互聯網在社會上傳播的同時,并不是毫無顧忌,不受任何法律、條例、制度的約束和控制的。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加重,對衛生口罩、消毒產品等物資的需求增加,有些不良商家認為這是發展經濟的良好時機,通過提高價格在網上大肆宣傳緊缺物資。這種行為很明顯嚴重影響了國家市場經濟的嚴格規范,工商部門下令要嚴格控查任何一個在國難當頭擾亂社會秩序的不法行為。這進一步印證了網絡在給人們提供自由溝通、交流感情的空間的同時,也暗藏著對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德國著名的批判學者哈貝馬斯說:“科學技術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統治的合理性。”[2]網絡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科學技術,在通過傳播信息吸引人眼球的過程中,深受國家法律、條例和制度的嚴格控制,尤其是在產生對社會有危害的輿情熱點時,這種控制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1.3 即時性
網絡輿情的高效價值性與網絡傳播的時間因素是息息相關的。在網絡信息海量的大背景下,輿情熱點的傳播和表達充分呈現了高時效性。一個高效走在時尚前沿的網站必然與社會輿論熱點事件緊密相連,將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新聞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快速的報道和評論,充分保障了網絡輿論熱點的實時更新和即時性,使網民能夠及時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在第一時間發表個人觀點和言論。
1.4 交互性
網絡不同于傳統的單向傳播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遠距離和具有時間差的網民通過互聯網聯系起來,具有雙向互動性。保羅·薩福曾認為,“同其他人發生聯系”,進行跨越時空的互動交往,是網絡傳播方式的本質特征[3]。簡而言之,網絡輿情熱點的交互性體現在各個領域,例如廣大網民和政府的互動、政府與網絡媒體的互動、網民和公眾人物的互動等。
1.5 多元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發展,網民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追求目的的不同,使得網絡輿情不斷傳播發酵,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意識形態的網絡輿情熱點新聞猶如波濤洪水滾滾而來,各種各樣的言論在不受管束的網絡空間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在享受網絡輿情豐富的多元性之際,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網絡平臺的漏洞散播不良言論和不實信息,給網絡輿情熱點的監測和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 網絡輿情現狀
2.1 高校網絡輿情監管能力缺乏
現階段,我國諸多高校的網絡輿情熱點監管相對較為滯后,未將現實中學生、老師、高校管理人員的發展需求及存在的問題和網絡緊密聯系起來,其中以大學生存在的問題為主體,一旦出現吸引大學生眼球的網絡輿情熱點問題,高校的監測與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對學生加以正向引導和督促。很多高校的網絡監管人員并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多以學校領導補位。面對發展迅速的信息化校園生活,多數高校沿用傳統的相對較為落后的網絡管理方法,沒有及時更新專業設備,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導致校園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管理人員難以高效率地處理學校的各類教學工作和出現的“疑難雜癥”,對于充滿負能量的網絡輿情熱點缺乏有力的監管,很容易使大學生偏離健康成長的軌道。
2.2 高校網絡輿情熱點涉及領域較為枯燥單一
很多高校的網絡信息平臺僅僅只發布關于校園招生、弘揚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的學校活動動態、課表動態等消息,對于校園內外具有正能量或者值得老師和學生注意、深思的熱點事件沒有足夠的重視,例如校園里取得優秀成績的辯論大會優勝者、助人為樂的雷鋒楷模、勤工助學的勵志模范等。高校網絡信息管理人員缺乏對大學生日常關注的輿論熱點信息的掌握,高校大學生除了學習書本上的專業文化知識,很少能從校園信息網上了解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發展變化。校園網能引起大學生關注的輿情熱點領域較為枯燥單一,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傾向于其他內容豐富多彩的網站。
2.3 高校老師、管理人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調控能力有限
隨著社會結構和運行機制的急速轉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針對某一件事情,網絡上可能會出現諸多褒貶不一的輿論觀點,引發一場口舌之戰。高校的校園網絡管理人員很多并不是出自對應的專業,而是職位較高的老師或教授兼職管理,這種非專業的網絡管理人員并不能游刃有余地正確引導和調控發生在高校大學生身邊的網絡輿情熱點。大學生還未步入社會,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心智較為單純,缺乏明辨網絡輿情熱點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圖謀不軌或性格較為偏激人群的非理性誤導,形成喪失理性的群體事件,這對校園和諧文化的建設是巨大的挑戰。
3 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
3.1 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國家大事、黨政方針、社會時局等新聞
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很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全覆蓋,高校大學生越來越懂得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來表達自身對當下政治熱點、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軟實力、形態各異的社會問題等方面的利益訴求,方便了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熱點表達態度和立場,尤其是在面對重大社會公共事件的時候,大學生往往會首先通過微博、QQ、微信等網絡媒體獲取最新信息資源。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是當今時代較為積極和勇敢發表自身論點的主要群體,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社會輿論相結合,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和熱議,這充分顯現了大學生積極踴躍參政議政的社會參與意識,不再僅僅局限于以往飽讀詩書、缺乏與外界溝通交流的閉鎖狀態。
3.2 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自由言論的平臺
伴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泥沙俱下,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矛盾越來越多,網絡輿情給廣大人民、高校大學生提供了自由發表言論、釋放情緒的廣闊平臺。雖然黨和政府一直為了建設和諧美麗健康強大的社會而出臺了不少有力制度和措施,但是在社會急劇轉型、經濟爆炸式發展等背景下,由于地區的限制,很多社會問題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對癥下藥,為人民排憂解難。網絡輿情的興起,使廣大人民和大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國家大事、社會發展現狀的第一手信息,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對相關事件和制度表達自身觀點、態度和立場。很多復雜事件和問題在網絡平臺上被曝光和報道,在人民和高校大學生的監督下,得到了較為科學的解決。大學生群體相對于通曉社會規則和具有豐富經驗的社會人士,訴求的表達還處于弱勢地位,通過網絡輿情的討論和表達,大學生合理的訴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和尊重,緩解了大學生無法充分表述自身觀點的不良情緒。
3.3 影響了高校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
網絡輿情的形成與世界各地的發展狀況、社會局勢、人際關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等問題緊密相連。它不僅僅是一種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更是反映社會矛盾的溝通橋梁和互動平臺,尤其是一些敵對勢力一直企圖向我國人民灌輸他們的思想和政治理念,想通過“西化”和政治演變,培養潛伏在我國的意見領袖,惡意煽動我國人民,傳播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肆意詆毀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法治理念。當代大學生出生在祖國優越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成長在經濟發展迅速的21世紀,一直生活在有父母庇護、老師教導的幸福生活中,閱歷尚淺,獨立意識差,三觀還未完全形成和確立。在當前各種信息泥沙俱下、信息量龐大的新媒體時代,大量“西化”“分化”的觀點很容易沖擊大學生原本形成的擁護黨組織和國家領導的價值觀,使他們在價值觀取向上出現猶豫、彷徨和不知所措,影響了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確立。
4 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
4.1 建立健全網絡法律制度,優化網絡環境,嚴懲網絡犯罪行為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相繼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針對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體系[4]。但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社會的日新月異,現存的法律制度遠遠不能解決一切網絡信息傳播問題,例如一些別有用心又具備網絡信息技術才能的“黑客”等高科技人才人肉搜索當事人的私人網站、隱私,更有甚者在網絡上散布虛假信息和謠言,引發不良輿情。因此國家相關管理部門還應該持續不斷地為打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增加大學生對網絡法律法規的科學認識,使其更加有序地參與網絡輿情熱點意見的信息共享和規范表述。與此同時,國家要加大對各種網絡低俗、違反法律法規事件的嚴厲打擊和執法力度,為高校大學生打造一個和諧穩定健康的網絡輿論互動平臺。
4.2 建立有力的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隊伍及預警管理體系
建立強大而有力的校園網絡輿情工作隊伍是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有力的校園網絡輿情監測隊伍往往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文化知識,最好是引進網絡方面的專業人才,只有這樣,在監測的過程中才能科學地辨別性質不同的各類網絡信息,從而展開調查、分析。有力的監測隊伍往往還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理性的表述能力,當事件蔓延網絡平臺之際,他們能通過自己專業而理性的態度立場,將事件的分析結果呈現給大學生,從而引導大學生更加客觀和正確地看待問題,避免盲從。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即使是在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大學校園里,也避免不了一些性格較為極端的學生在沒有辨別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真偽之際,出現非理性、擾亂校園公共秩序的行為。針對這種現象,高校要及時建立預警管理體系,對相關人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避免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不可忽視一切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因素。
4.3 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政治素養
要想全面肅清網絡輿論熱點中的糟粕,還必須將網絡道德建設提上日程。網絡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人們對網絡的態度及價值觀體系。其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則創造性地完善社會關系和自身,其社會需要除了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之外,還有提升和發展自己內在精神的需要[5]。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強化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的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凈化網絡生態”。大學生作為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主流群體,對其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高校思想政治老師及相關管理人員要以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為切入點,及時了解大學生看待問題的觀點和立場,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明辨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真偽的能力,學會理性看待各類網絡言論,嚴格規范自身參與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語言表述、堅決杜絕惡言惡語的產生,全面提高參與網絡媒介的思想素質。
5 結語
在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校園經歷,同時受到網絡輿情熱點的廣泛熏陶和影響。在各種信息泥沙俱下的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需要具備能夠明辨是非的強大的甄別能力,這給資歷尚淺的大學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針對網絡輿情熱點帶來的影響,高校應該積極探索適合大學生健康發展的輿情監測隊伍、預警體系、利益訴求平臺,積極主動地與大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為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毅.略論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01):11-12.
[2] 陳學明.哈貝馬斯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3] 孟威.網絡互動 意義詮釋與規則探討[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4.
[4] 石新宇.論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1):69-70+81.
[5] 王龍,李二娜,武志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及分析[J].科教文匯(上),2019(05):37-38.
作者簡介:蘆娜(1994—),女,江蘇泰興人,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