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瑜
摘 要:黨外代表人士的個性是其“代表性”的構成要素,是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的研究范疇。本文以“六支隊伍”為切入點,分析黨外代表人士共性基礎上的個性基本要素,旨在為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要素
一、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的現狀
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研究,既是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統戰工作的重點[1-3]。目前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的價值、發現使用管理的對接、長效機制以及基本要素研究。明確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的基本要素研究,認識黨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其基本要素研究的關鍵。近年來,各地在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培養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為缺乏經驗,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政治教育方式單一
當前主要通過集中培訓、學習開展政治教育,對黨外代表人士不同的傳統文化、政治觀念、參政議政水平等缺乏針對性培養和重點引導,整體效果雖然不斷增強,但從各階層來看成效還不夠突出。
(二)人才培養模式粗放
在專業培養上尚無成型的模式,對于黨外代表人士在專業類別、層次等方面沒有明晰的劃分,專業提升和人才培養模式雷同較為明顯,培養定位不夠準確,專業提升缺少抓手,從而不利于發揮黨外代表人士的專業性作用。
(三)影響力提升缺乏載體
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影響力在地域、層面、年齡等上的差異不夠重視,缺乏個性化的培養載體和鍛煉平臺,黨外代表人士的影響力和群眾認同度提升較為緩慢,沒有充分發揮其正面的帶頭、引導作用。
二、黨外代表人士個性的特點
(一)政治性方面的個性化表現
1.政治認同差異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包含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大陸范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全體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的聯盟;另一個是大陸范圍以外的,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盟。在愛國的共同基礎上,大陸范圍內的黨外代表人士在政治認同上的最低程度是擁護社會主義,大陸范圍外的最低程度是擁護祖國統一。“六支隊伍”有著不同的政治認同度,比如民主黨派代表人士作為參政黨的一員,政治上成熟,自覺性強,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宗教界代表人士在信仰、意識形態、群眾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在政治認同上表現為靠得住,贊成黨的宗教政策。就每支隊伍而言,因為地域、層次等差別也存在一定差異,如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改革開放程度深,接觸的各類思想較多,黨外代表人士政治敏感性較強,西部地區的黨外代表人士受外部思潮影響較小,相對而言傳統思想觀念較強。
2.政治需求差異
黨外代表人士因其群體利益不同代表著不同的政治需求,即參與或借助公共權力來實現自身階層或界別的理念或需求。例如,民主黨派作為與中國共產黨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和參政黨,與共產黨在政治目標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民主黨派代表人士的政治責任感和參政意識較強,他們需求更廣泛的民主,更深入參與國家政治,實現其政黨理念和利益;非公經濟代表人士代表著個體和私營經濟,他們希望參與政治活動,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好的環境。
(二)專業性方面的個性化表現
1.專業類別多樣
黨外代表人士是來自各行業的精英,涵蓋經濟、建設、科技、教育、文化和衛生等專業,總體可分為3大類型,即學者專家型、經營管理型、行政機關型。其中,學者專家型占大多數,主要集中在學校、醫院、科研單位等領域,他們一般都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等特點,在某一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或技術水平,但社會歷練相對不足。經營管理型主要集中在企業等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一般都是本單位的領頭人或骨干,他們有較強的領導力、管理能力和社會活動力,人脈資源較豐富。行政機關型主要包括在政府部門、黨派機關或社會團體任職的黨外代表人士,他們具有一定的行政經驗,政治素質較高。
2.思想觀念多樣
黨外代表人士在思想觀念上呈現出多樣性,有著各自的思想特點和價值觀念,如無黨派代表人士,思想多元,觀點鮮明,注重實現個人價值。非公經濟代表人士相對比較務實,關注個人事業的發展,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功利性色彩比較重,考慮個人地位、個人利益的因素偏多。
(三)群眾性方面的個性化表現
1.代表范圍有差別
黨外代表人士代表著“六支隊伍”成員及其所聯系群眾,有著不同的群體范圍,并且具有復雜性,在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群眾認同度和影響力時,應以所在界別、階層為主要范圍,只有突出界別性,才能保證“代表性”。
2.代表利益有差別
黨外代表人士代表著不同界別、階層的利益,如民主黨派代表人士主要代表了民主黨派成員的利益,體現在政治上希望有更多的平臺,發揮更大的作用,個人事業有更大的發展等。非公經濟代表人士代表的主要是非公企業的利益,實現企業轉型升級,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是他們的主要利益需求。
三、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的建議
(一)個性化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質
1.增強政治認同度
以同心思想為指導,對“六支隊伍”開展不同的政治認同度教育,循循善誘,步步推進,防止“一刀切”“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不斷提升“六支隊伍”的政治認同度。如針對宗教界代表人士,要著力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促進他們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支持黨的宗教政策;針對港澳臺海外人士,要著力鞏固和發展他們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的認識,逐步引導他們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引導政治需求健康發展
針對性地引導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需求健康發展,不斷增強他們的大局意識,將他們的利益需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效結合起來,最大程度發揮黨外代表人士的積極作用。如組織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參加公益、扶貧等活動,幫助他們構建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不斷增強他們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個性化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專業素質
1.建立不同類的型培養模式
針對學者專家型、經營管理型、行政機關型,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專業代表性。學者專家型人才的專業優勢突出,應注重培養其專業特長,鞏固和提升專業優勢,同時引導他們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并加強政治安排發揮其專業作用。經營管理型人才的成長背景和產生途徑復雜,應結合理想信念教育加強規范的經營管理能力培養,組織他們到發達國家、地區和高校等進行學習培訓,提升他們的自我修養和行業代表性,進而更好地發揮參政議政作用。行政機關型人才大部分時間忙于公務,專業容易荒廢,應兼顧其專業特長和行政能力,在按照國家公務員標準進行培養的同時,積極搭建培養載體,保持和提升專業特長,并結合專業進行實職安排,增強實踐鍛煉效果和作用。
2.積極搭建社會活動平臺
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推動黨外代表人士在有關社會團體、人民團體和行業組織任職,并與各種專業性社會組織廣泛聯系,為黨外代表人士在行業、領域鍛煉成長提供平臺,提升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同時,創新活動機制,促進“六支隊伍”互動交流,聯誼交友,引導不同專業領域的思想觀念不斷融合,健康和諧發展,并發揮各自行業優勢,相互促進成長。
(三)個性化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群眾影響力
1.著力提高界別影響力
第一,建立黨外代表人士與所聯系成員和群眾的聯系機制,定期開展溝通交流活動,鞏固和提高黨外代表人士在各自界別、階層中的威信和影響力。第二,提高他們為所在界別、階層反映意愿訴求、維護合法權益、謀取福利的能力,發揮好黨外代表人士的團結、帶動、引領作用,從而發揮好界別優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建立個性化的社會服務平臺
第一,豐富活動載體,為不同界別、階層、層面的黨外代表人士搭建個性化的社會服務平臺,使他們都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和展示舞臺,促進優勢發揮最大化、活動成效最大化、影響力提升最大化。第二,結合同心思想教育,不斷增強黨外代表人士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群體利益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張獻生.代表性:黨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屬性[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4-6.
[2]吉秀華.試論增強和完善黨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21-24.
[3]鮑躍華.從身份認同到角色認同:黨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現代轉換[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