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玉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正確認識國家治理與法治體系的關系,充分發揮法治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引領作用,是新時代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法治體系;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引言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能力是在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執政能力的總要求和總部署[1][2][3]。堅持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體系具有引領作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完善歷程
我國法治體系的形成過程與國家發展的歷程息息相關,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充實與完善的過程。可以說,法治體系從“一窮二白”到現階段“科學民主立法”,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經歷了一系列的深刻變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法制意識相對薄弱的社會狀態下提出建設法制國家,治理的重點就是制定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之后,立法機關通過了選舉法、地方組織法、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刑法等7部法律。這些法律法規為社會經濟、民主發展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1982年通過了現行憲法,在憲法保障下,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立法工作相繼展開。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等規章出臺。經濟、技術合同法最終于1996年組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后續又制定了刑法等各項規章,對存在滯后性的法律進行了調整和修訂。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隨后我國立法工作在以憲法為統帥的基礎上,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我國民主法制發展歷程上的轉折點。
在基本形成法律體系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的“十六字方針”,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開始從以創建法律為重點轉向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這次《決定》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4][5]。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又一次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區區一字之差,但內涵相差很多。“法律體系”僅是靜止狀態的法律法規制度,而“法治體系”包括著法律體系、實施體系、監督體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等方面。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支撐
法治的發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大創舉,是現代文明的基本標志,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偉大事業,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是其骨干支撐。
(一)法治體系是治理之道
法治治理的關鍵在于有效地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公權力的行使不僅要依法行使,還要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謹防權力的越位、錯位和缺位。這就需要運用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有效保障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的權利。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二)法治體系是興國之基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和穩定,是保障國家興衰成敗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各級政府負責制定法律法規,大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規章都是由各級政府執行的,法治國家建設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取決于法治政府建設的水平和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此外,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三)法治體系是保障公平正義之本
早在古羅馬時期,法學家烏爾比安就說過,法學是正義之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是現階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這體現在任何法律法規從制定到實施,必須保持合理合法,在實體和程序上都必須是公正合法的。堅持法治的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是法治的靈魂和人權的重要保障。
(四)法治體系是人民民主實現之路
自法治存在以來,便與民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在我國憲法創制初期,就用根本大法將人民民主規定下來,并規定了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途徑和方法。另外,在一些民事組織法中規定了實行民主的原則,對于破壞民主的行為要進行必要的懲治。
四、發揮法治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和完善法律體系的重要性。對于如何堅持和完善,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堅持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相結合
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就是發揮憲法的根本法作用,憲法是構建法治體系的保障。加強憲法在社會各領域的實施至關重要,另外還應該加強憲法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
(二)完善立法體制機制
第一,在立法方面,以良法保障善治,堅持科學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并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第二,加強社會亟需領域和重點領域的立法,加快滿足社會發展所需的的法治建設。第三,在立法工作中,要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政府立法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制定出來的法律規章應當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穿其中。第四,要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第五,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并做好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
(三)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堅持法治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對法治的期待性。第一,在社會生活中,要做到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第二,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也就是,要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體現公平正義。比如,將執法全過程錄制下來;對查封扣押財產、強制拆除等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財產權益的現場執法活動和執法辦案場所,要推行全程音像記錄等。
(四)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的監督,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另外,最大范圍地拓展公益訴訟的案件范圍,尤其是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有關領域的案件,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重刑事責任追究。最后,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增強全社會的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
五、結語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骨干力量。因此,新時代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執法、司法體系制度的法治建設,用法治體系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央視網新聞.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王利明.中國為什么要建設法治國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6):66-76.
[4]石磊.黨內問責法治化初探[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5):41-47.
[5]沈春耀.建設法治國家須打破“差序格局”[J].領導科學,2013(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