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美
摘 要:按照國家對扶貧工作的計劃要求,為了有效解決貧困戶、貧困縣的實際問題,本文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和相關成功經驗,提出實現貧困片區跨域扶貧治理的精準化路徑,旨在達到全員脫貧目的。
關鍵詞:貧困片區;跨域扶貧治理;精準化路徑
一、貧困片區跨域扶貧治理的精準化路徑的需求和具體措施
(一)貧困片區資源的需求和規模
中國某市是少數民族和革命老區混居的地方,地理條件以高原、群山丘陵為主,人均耕地面積少,傳統的經濟項目少,園區的勞動報酬率提不上去,生活收入嚴重不足,依靠現有的經濟項目很難實現脫貧的目標。地理條件造成了高投入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很難投資,人們收入上不去,脫貧要求達不到。只有跨區域集合不同的資源,才能達到共同脫貧的目的。
(二)要求扶貧對象的精準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城市化的集中是人員流動急劇增加,城市上崗率得到提高,收入得到增加,因此,貧困人群退縮分布在了村落或者以鄉鎮為中心偏遠地區。所以具體措施上應該對扶貧對象達到精準化,以確保扶貧對象能得到扶貧措施,保障扶貧效果的最大化,從而達到整體脫貧的目的。
(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要求統籌化
西北地區偏遠且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惡劣,可利用的資源缺少,人們收入少。落后的社會經濟現狀導致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缺乏,人們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得到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統籌,這進一步導致了人們生活條件的急劇下降,以及地區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想要實現全員脫貧的目的,就只能要求跨區域的統籌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進行整體的資源整合和規劃,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和經濟項目,才能有效的跨區域治理,實現全員脫貧,共同致富。
二、貧困片區跨域扶貧治理的具體措施
(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精準制定扶貧措施
國家財政扶貧政策一般是直接性的,體現為一次性補償,為貧困戶不斷的持續性的提供扶貧資金。但這種扶貧政策,因地區的不同,時間的不同,有不同的效果。有些地區,貧困戶得不到發展資金,擺脫不了貧窮的帽子。對于這些地區,財政扶貧就是個很好解決的方案。但有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整體的經濟結構不完善,人們即使有了發展資金也得不到發展路徑,經濟條件也得不到改善。金融政策是采取有償的資金投入模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市場經濟和提高貧困戶生活水平的方案,同時也是按照現有的經濟體系來進行扶貧的政策。
(二)在針對貧困區域制定扶貧政策時,應當處理好四種問題:
一是正確的處理好生活與發展的問題。財政補貼應當因地制宜的進行實際化、多樣化的對待。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地理條件不同,生態條件明顯差異,各個貧困地區的屬性不不盡相同,因此,對于地區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地區,資金應當保障人畜飲水、生活取暖等,支持當地的農業種植和養殖事業。對于一般的貧困地區,在生活最低條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應集中財力辦大事,置辦新的經濟項目,做好經濟龍頭,改善當地的經濟條件,帶動當地的整體經濟進步。
二是處理好政策扶持和財力扶持的問題。一般來說,國家財力投入只能解決貧困地區小部分問題,大部分問題得靠當地財政的支持。而苦于當地財政嚴重不足,應當以政策扶植為基準來進行政策扶貧。政策扶貧具有投入小,扶持力度大,應用廣泛的優點。能解決當地大多數的問題,有利于提高當地民眾的積極性,穩定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扶貧政策由外向內輸入。從整體投資來看,脫貧戰略主要靠政策扶持,財力扶貧充當杠桿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在帶面,從而完成最終的脫貧攻堅戰。因此,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統籌財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具體來說,財力扶持是由外向內的扶持,而政策扶持是由內對外的扶持,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國家財力的浪費,還可以有效地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是處理好各個地區的差異和發展速度的問題。跨區域模式是整合各個區域的資源來進行共同致富的行為,由于各個區域的風俗習慣不同,人文有差異,因此要充分的尊重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來進行整合,塑造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控制好經濟發展的速度,避免因片面追求速度而出現產能過剩或者重復建設的問題。
四是處理好短期發展和長期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能讓扶貧工作只是在短時間起到作用,要實現長期扶貧的目標,讓貧困戶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能在未來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人們只有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才能激發人們新的活力,新的向往。在規劃新的扶貧政策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尊重科學的發展規律,應當提前規劃好未來發展的措施,長期的解決貧困戶的根本問題,從而使脫貧工作不再重復,貧困問題不再發生。
(三)進行金融扶貧時,對具體的項目人物和模式來進行精準化
一是對項目目標要精準。貧困地區由于人們文化程度低,金融意識淺薄,經常利用扶貧貸款來進行經濟項目的創業,但往往由于意識不高,不能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規劃,從而導致事業失敗。由此,需要對扶貧項目長期把控。比如在扶貧貸款的下放過程中,合理的、科學的為項目風險進行把控,避免出現資金浪費,貸款資金不明的情況。這樣可以充分的調動和激發貧困地區金融市場的積極性和適應性,可以改善貧困地區金融市場的環境。此外,可以建立貧困地區長期的金融機制,增加貧困地區的金融給予,逐步減少貧困地區的發展資金問題。鼓勵各地區建立新的合作社,一個項目賺取的利潤為資本來進行新的運作,逐步減少外部資金的投入來逐步完成各個脫貧工作的進行。
二是對扶持目標人物的精準化。金融扶貧是有償的經濟活動,是經濟市場自然形成的產物,投資者需要獲取利潤。基于此,投資人要對一定的風險底線和投資人物進行風險把控和風險評估,因此扶持的人物就要求生產能力強,責任感強,要有強烈的發展愿望,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生產能力,能夠有效地利用扶持來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當地所有人富裕起來。
三是對金融扶貧模式精準化。金融扶貧發放貸款應當根據當地的條件不同來下發不同的額度。要到根據各個家庭各個人物的不同能力,來下發不同的貸款。或者要根據個人的意愿,貧困屬性和愿不愿意發展的能力來下發貸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貸款的利用性,杜絕浪費。進一步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最大化收益。同等,精準化的扶貧模式可以合理的把控貸款風險,實現金融扶貧的良好的互動和互補,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屬性。
三、完善區域經濟體系
攻堅貧困戰略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經濟發展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收入,達到全員富裕。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金融風險和重復建設,打造貧困地區的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籌規劃區域發展的戰略要體現各區域的差異
在一定的范圍內出現許多同樣的產業和企業,會導致企業競爭增大,人力成本增加,降低企業生存率,增大企業生存風險,嚴重影響地區經濟。為有效避免這種情況,應當在一個地區設立不同的產業,達到產業鏈的效果。從設計、生產、推廣到市場各個環節,推動市場的差異化,減少企業競爭力,提高少企業生存率。在圍繞整個產業鏈進行生產服務,從生產鏈往生產區進行集中轉變,增加企業的多變性,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體系可持續發展。
(二)認真的做好資源總體的分配率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追求高的效率和高的利潤。在扶貧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越高的利潤保障,可以加快我們的扶貧步伐,因此我們要整合資源來達到利潤的最大化,保障脫貧戰略的快速進行。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需要扶貧地區認真的做好資源總體的分配,避免有些資源重復利用,有些資源無法利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應當按照當地資源的特色,打造區域產業鏈的規劃,扶持特色產業的發展,打造特色的品牌,從而完善區域特色產業鏈的建設與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做好資源的總體調查,利用總體資源的分配來達到總體資源最大的利用化,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三)構建能融入經濟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完整的產業鏈和經濟體系
木桶效應是指決定你桶里多少水的,不取決于你最高的木板,而是取決于你最低的木板。在經濟市場中,大中小企業需要共同發展。在扶持突出企業的條件下,要注重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利用小企業來服務突出企業,互助互補,從而共同進步,促進發展新的動力。有效解決勞動力和技術管理等的優質分配,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形成良性的循環,充分解決農村人力資源過剩的問題,重整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構建當地相對完整的企業鏈,以期激發市場活性,提高產品的銷量,更好帶動當地居民脫貧奔小康。
參考文獻:
[1]王璋琛.貴州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的銜接研究[J].智富時代,2017(5):89.
[2]楊晶晶,王武林.大數據時代貴州省精準扶貧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6(2):56.
[3]陳石光.扶貧開發工作芻議[J].烏蒙論壇,201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