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介
鄧昌濱,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初級中學教師,興化市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后備人才,泰州市學科帶頭人;曾主持省、市級課題研究,曾獲得泰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9篇,在省級及以上期刊發表文章50余篇;目前主要從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微課及命題研究。
憑著對數學的喜愛,我幸運地成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從解題指導到命題研究,從案例實錄到經驗感悟,從教材分析到課題研究,科研引領,課堂踐行,教學并進。一路走來,教科研助我一路攀升,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幸福成長。
教科研助我事業一路上升
我來自農村家庭,20多年前,于江蘇省泰州師范學校中師畢業后,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初中任教數學。雖然當時互聯網、通信設備還沒有普及,教師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也很少,但這對我工作的影響微乎其微。
我平時就喜愛數學,稍有閑暇便鉆研數學解題。每當課堂中學生對某道數學題有多種解題思路或不同見解時,我總是與學生一起探討下去。如果課堂上沒時間探討,我們就課下交流。如1996年一些地區的中考中出現了一類以圓與函數為基本框架的綜合壓軸題,此類題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解法具有典型性。于是,我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烏魯木齊市、武漢市、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考壓軸題,依次進行分析,撰寫了《圓與函數的綜合問題》《一類中考題的解法》,分別發表在1996年5月的《初中數學教與學》和1998年7月的《初中生數學學習》上。
從此,我一發而不可收,每年都有兩三篇解題性的數學論文發表。于是,每年及時收集全國各地的中考試卷,并進行整理歸類,然后對其共性特點進行剖析,探求中考命題規律,成了我暑期的必修課,同時也提升了我的解題能力。2006年暑假,興化市第一所公辦民營學校——楚水學校集團招聘教師,筆試內容為中考數學與競賽題。我憑著平時對教科研的熱愛與追求,以筆試滿分、面試第一的成績超越不少應聘者,最終被楚水學校集團聘用。
教科研助我走上求真務實之路
到楚水學校任教后的前幾年,我的教學成績總是停滯不前。學校領導找我談話:“你對解題研究比較多,文章也寫得不少,但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呢?不妨轉換一下方向,多研究些教學。”我聽完之后,認真總結原因,下定決心要把學生的成績提上去。
于是,我在教學中不只關注教法,也關注學生的學,一邊加強理論學習,一邊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節課、每一個細節的成敗得失都能及時回顧、分析、思考,并把它們先簡要地記錄下來,一有閑暇,便加以提煉、潤色、整合,形成教學論文。如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弱,失分率較高。鑒于此,我認真剖析學生運算中的典型錯誤,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思維和心理特點,結合平時教學實際,認真反思總結,撰寫了《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發表在2006年3月《中小學數學》(教師版)上。上課時,我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為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主動積極地去探尋知識,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我撰寫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穿插藝術》《課堂教學節奏的調控藝術》,分別發表在2012年8月《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刊和2013年3月《教學月刊》上。由實踐到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我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現在,我任教的數學學科,一直排在學校乃至興化市前列。教科研助我走上求真務實之路。
教科研助我走向專業成長之路
2010年,我擔任所就職學校的數學教研組長。2016年,我被興化市教育局聘為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正式開啟了團隊研討。
我帶領的兩支團隊成功申報了兩項課題,分別是泰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數學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微課導學的初中數學學習方式實踐研究”。然后,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牽頭名師工作室與市教研室共同合作,共舉行了以“微課導學”為主題的縣(區)級大型集體教學研討活動8次;工作室的領銜人及成員共開設省級公開課3次,市級公開課5次,區級公開課6次,校級公開課20余次。
此外,我參與了《江蘇泰微課網絡課程》初中數學教學部分內容的編寫,積累了不少資源與經驗。在此基礎上,我依據學情,反復研磨課程,形成了蘇科版《數學》三年六學期的“微課導學”全部教學設計和部分專題案例、課件,并錄制了光盤。我的教學也逐步向以“微課導學”為主題的新型教學模式轉變。此外,我又發表了10余篇與課題相關的論文,其中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有3篇。2018年5月,課題“基于微課導學的初中數學學習方式實踐研究”獲得泰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目前,這兩項課題均已順利結題。2016年,我被泰州市教育局評為省特級教師后備人才;2018年,我被泰州市教育局確定為卓越教師培養對象;同年,我參加興化市教育局公開選聘,被選聘為興化市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員。教科研助我走向專業成長之路。
知識無邊界,學習無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向專家、同仁學習,多閱讀專業書籍,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各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適應新時期教師培訓和教研的需要,并以此來推動那些跟我一樣在教科研路上的行者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