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源
摘 要:由于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的產生對于完善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治理結構以及維護母公司股東的權利是無可替代的選擇。考慮到公司的現代化,有必要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在充分考慮我國《公司法》中對于股東權利規定的基礎上,借鑒日本立法中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法》中對于股東權利的保護。
關鍵詞:多重代表訴訟制度;股東權利;母公司
一、我國《公司法》的立法現狀
近年來,除了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形式外,公司集團化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加。然而目前,我國的《公司法》是建立在單一結構公司的基礎上的,對于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公司集團化的治理問題沒有詳盡的規定。當實踐中處理與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或集團公司的治理問題時,有必要對基于股東的支配地位與控制權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找到解決方案。有時,還要通過法人獨立人格否認制度來解決問題。根據《公司法》第151條①的規定,在某些條件下,股東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股東代表訴訟,以維護公司的利益。當公司的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損害了子公司的利益,盡管很可能損害了母公司的利益,母公司的股東不是子公司的股東,母公司的股東是否也可以根據《公司法》第151條對子公司負責的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
二、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的意義
為了恢復股東權,抑制子公司的不正當行為,2014年日本公司法修正導入了多重代表訴訟制度。但是,由于對原告的資格要求嚴格,因此自引進以來,在實務上幾乎沒有提起相關訴訟。另一方面,在中國,2016年最高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收意見稿)》中,就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進行了討論,但是鑒于司法解釋自身的功能定位,以司法解釋導入的多重代表訴訟必須基于現行的《公司法》規定。因此,《公司法司法解釋四》最終還是放棄了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導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的目的,是希望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母公司的股東能夠超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獨立法人資格的限制,直接調查子公司相關人員的責任,以彌補子公司的損失,同時維護母公司的利益,這對于完善公司治理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日本,以1993年三井礦山股東代表訴訟案②的日本最高裁判所的判決為契機,開始了明文規定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的討論。日本在2014年修訂《公司法》時,引入了多重代表訴訟制度,即在子公司中的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應對子公司負有賠償責任時,母公司的股東要求子公司對其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如果子公司60天內沒有提起訴訟,母公司的股東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可以直接向子公司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雖然是在2014年引進的多重代表訴訟制度,但是為了防止濫訴,起訴條件被嚴格限定,能夠提起多重代表訴訟的原告,僅限于連續6個月持續持有全資母公司1%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但公司可以在章程中規定少于1%的持股比例。另外,被告擁有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子公司必須是占全資母公司等總資產額1/5以上的“重要子公司”。但是,如果子公司的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子公司的權益,那么,不管子公司是重要子公司或是非重要子公司,如果沒有追究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母公司的股東的權益最終將受到侵犯。如果子公司不是重要子公司,那么母公司將不會受到間接損失的保護。因此,不應從子公司的資產中限制被告的資格。同時,在如下兩種情況下,母公司的股東不得提起多重代表訴訟:一是以不正當利益或損害子公司或母公司的利益為目的起訴;二是使子公司董事負責的原因并未對母公司造成損害。
與此相對,在中國現行法律中,除了傳統的股東代表訴訟的規定以外,沒有關于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的規定。2016年公布的《〈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第31條規定,股東代表訴訟的被告范圍包括“全資子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會和監事。這被認為是為了實質性地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但在2017年公布的最終稿中刪除了這一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作為司法機關而不是立法機關,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缺乏妥當性。然而,近年來,中國的母公司的股東受到損失時,尋求救濟,追究子公司的董事責任的事案屢見不鮮。例如,(2017)粵2071民初21628號的判決是關于母公司股東以任務懈怠為由向子公司的代表董事、董事、監事提起代表訴訟的。法院認為原告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因此,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借鑒日本法律的經驗基礎上,《公司法》應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
三、我國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時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多重代表訴訟在母子公司或集團公司的公司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我國《公司法》的背景下,母公司股東直接起訴子公司的行為難免有違背法人人格獨立的嫌疑。因此,在引入多重代表訴訟時,應充分考慮如下問題。
(一)原告資格問題
能夠提起多重代理訴訟的原告應僅限于全資母公司的股東。在全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框架下,如果全資子公司的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子公司的利益,如果不允許母公司的股東行使提起訴訟的權利,全資母公司股東的間接投資權益將無法得到補救。如果母公司擁有50%的表決權,對于子公司也具有絕對控制權,則這種全資子公司,除母公司外,還有其他股東享有股東的權利,也可以作為代表提起的訴訟。如果賦予母公司這種權利,則意味著剝奪其他股東的合法權利。按照我國現行《公司法》第151條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時,有持股時間和持股比例的限制;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并沒有此限制。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限制的目的在于防止股東濫用權利。在全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框架下,全資子公司的性質只能為有限責任公司,而全資母公司既可能為有限責任公司,也可能是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與現行《公司法》的規定保持一致,全資母公司為股份有限公司時,全資母公司的股東提起多重代表訴訟時也應連續180日持有母公司1%以上的股份的限制;全資母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時,對母公司股東則不予限制。
(二)前置程序問題
在單一的公司結構的股東代表訴訟中,股東提出訴訟前必須履行請求公司的董事會或監事會起訴的前置程序。只有在公司沒有提起訴訟時,才允許股東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制定此前置程序的原因是,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侵犯的實際上是公司的權益。因此,公司股東必須在提出訴訟之前用盡公司的內部救濟。當母公司的股東以子公司的名義代表子公司的利益提起多重代表訴訟時,仍然必須遵循用盡公司內部救濟措施的原則。
(三)被告范圍問題
在日本《公司法》中,可以提出多重代理訴訟的被告僅限于重要子公司的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重要子公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母公司通過全部子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子公司股份的賬面總價超過總資產的1/5。當發生子公司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需要承擔責任時,限制資產比例要求的目的是將多重代表訴訟的適用對象限制為與母公司董事具有同等重要級別的重要子公司的董事。但是,如果子公司的董事侵犯了子公司的權益,那么無論是重要子公司還是非重要子公司都會侵犯母公司股東的權益,母公司股東都有權要求子公司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負責。在中國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時,被告的資格不應受到子公司資產規模的限制。
(四)多重代表訴訟制度濫用的問題
從股東代表訟訴的立法目的考慮,該制度是為了通過保護公司利益進而保護股東利益,因此,雖然股東在訴訟中處于原告地位,但其訴訟目的不能為其個人利益或其他不當目的。同樣,在多重代表訴訟中也是如此,母公司股東雖以自己的名義起訴子公司董事,但勝訴利益并非歸屬于該股東,而是屬于母公司,該股東同樣不能為自己或其他不當利益提起訴訟。基于此,日本《公司法》在引入多重代表訴訟時,明確排除了母公司股東在有損母子公司利益時的起訴資格。
四、結語
基于傳統公司法理論的公司法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在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中保護母公司股東利益的需求。多重代表訴訟的補償和約束功能,可以為母公司的股東權益提供有效的保護。為了適應現代公司集團化發展的要求,中國的《公司法》應盡快引入多重代表訴訟制度。
注釋:
①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②該案確認當全資子公司財產遭受損害時,子公司的損害視為母公司的損害,母公司董事對母公司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樊紀偉.日本多重代表訴訟制度及其啟示[J].青年法苑,2016(7):126-133.
[2]王晶.論股東多重代表訴訟[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