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旭環
摘 要:在司法實踐中,欺詐性撫養糾紛是我國婚姻家庭關系中的焦點。但相關的法律依據又很少,那么就出現司法案件因立法疏漏無法可依的現象。本文分析了欺詐性撫養的概念以及特征,探討了欺詐性撫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完善我國司法實踐中關于欺詐性撫養的判決。
關鍵詞:欺詐性撫養;親子關系;精神損害
一、欺詐性撫養概述
(一)欺詐性撫養的概念
欺詐性撫養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楊立新教授提出來并對其法律屬性、賠償范圍等做了相關研究,但對欺詐性撫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主體等問題的研究還不夠具體明確細化。欺詐性撫養指的是孩子的生母在明知或者應知孩子并非對方親生的情況下,隱瞞實情,使對方因此將非親生子女當成自己的親生子女撫養的情況。
在實踐中欺詐性撫養通常分為如下3種:一是未婚女子在婚前和他人發生關系致其懷孕,而該未婚女子在和丈夫結婚以后,丈夫不知該子女為妻子婚前與他人有過性行為所生并對其加以撫養;二是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妻子同丈夫以外的第三人發生性關系使其懷孕并誕下該子女,丈夫不知情并對該子女進行撫養;三是夫妻關系破裂離婚以后,女方與他人發生性關系,導致前夫誤以為是其子女,并對該子女進行撫養。
(二)欺詐性撫養的特征
分析欺詐性撫養行為的法律適用,勢必要對欺詐性撫養的特征進行明確。通常,欺詐性撫養有如下特征。
1.欺詐的主體為女方
即孩子的生母作為欺詐主體,但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孩子的親生父親和母親串通起來作為欺詐的主體。被撫養的孩子是否是自己的親生子女,生母是必然知道的,并且二者必然存在血緣關系,但是女方所生子女與男方是否有血緣關系是不能肯定的。在生母所生子女與男方并無事實上的親子關系的情況下,男方由于女方的隱瞞,在不知情中認定與該子女存在血緣關系并且履行撫養義務。
2.不以結婚為前提
欺詐性撫養根據婚姻是否成立分為有婚姻關系的親子撫養和沒有婚姻關系的親子撫養。生父與生母在未確立婚姻關系的狀態下進行性行為,導致女方懷孕并生下子女,那么誕下的這個孩子其生父生母也應當對其履行撫養的法律義務。在現有司法實踐中,構成欺詐性撫養的基本條件是不以結婚為前提。男方由于女方的隱瞞致使其陷入錯誤認識將非親生子女當成親生子女進行撫養。
3.被欺詐方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認識
女方隱瞞事實,對男方實施欺詐,男方在被欺騙的情況下誤以為該子女為婚生子女與其存在血緣關系,由此陷入錯誤認識,對該子女進行撫養。可見,欺詐性撫養是要以欺詐為前提的。如果女方實施了欺詐,男方沒有相信而且知道該子女為非婚生子女并對其進行撫養,此種情況男方對該子女的撫養和女方的欺詐行為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就不能認定為欺詐性撫養。
4.被欺詐方履行了撫養義務
撫養義務具有法律強制的屬性,被女方誕下的子女其親生父母對其必須履行撫養義務。而對于欺詐性撫養,被欺詐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錯誤認識而對該子女實施撫養義務,如果被欺詐者沒有對該子女實施撫養義務,那么就不會構成欺詐性撫養。
二、欺詐性撫養的構成要件
(一)主體的過錯
通常將欺詐性撫養的對象分為主體為一人和主體為兩人的情形討論。主體為一人的情形:即生父不知該子女為其親生,侵權的責任主體是該子女的生母。主體為二人的情形:是生父和生母都知道該子女為其所生,二人聯合使用欺詐手段欺騙被欺詐人,此時生父與生母二人要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從生母意愿的角度出發,女方的明知不是構成欺詐性撫養的必要條件。關于該子女是否是親生子女,女方應該是明知的且應知的。這里依然遵循古羅馬法的原則“誰分娩,誰為生母”,母子關系都是事實自證的,于女方而言,該子女與自己存在血緣關系這是確定的。對于男方,被撫養子女是否與自己存在血緣關系是無法明確的。通常,男方會因為對婚姻關系的信賴認同親子關系,并對該子女進行撫養。如果女方在婚后與第三人發生關系導致懷孕,那么在此種情況下,無論女方是否實施隱瞞事實并進行欺詐,男方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非親生子女進行撫養。
欺詐性撫養中,生母在主觀方面既有故意也有過失,而生父僅限于故意。在司法實踐中,被撫養子女的生父在認識到自己為該被撫養子女的親生父親以后,與該被撫養子女的親生母親聯合起來共同欺詐被欺詐方,在這種情況下被撫養人的親生父親與親生母親存在共同故意,他們是共同侵權人。
(二)行為的違法性
行為違法性的主要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法益的侵害性和倫理道德規范。欺詐性撫養使得被欺詐方無故承擔了本不該由自己承擔的義務,這一行為使得被欺詐方法益受到侵害,并且也違反了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夫妻忠實義務及夫妻共同生育子女的義務,也會受到倫理道德的否定評價,因此認定該行為具有違法性。
(三)損害后果
欺詐性撫養致使被欺詐方的財產權利、配偶權利等權益遭受損失。被欺詐者在履行撫養義務過程中付出了時間、金錢、精力,甚至在精神層面要面對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這一事實。可見,欺詐性撫養行為的損害后果是被欺詐方在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方面都受到了損害。
(四)因果關系
在欺詐性撫養中,被欺詐方是由于女方或者女方和男方的共同欺騙致使其陷入錯誤認識,而對非生子女進行撫養,在被欺詐方得知真相后,其精神會受到極大的損害,由此可見,被欺詐方無論是人力、財力還有精神方面所受損害與受到欺詐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三、欺詐性撫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欺詐性撫養中存在的問題
1.案由如何確定的問題
在立案階段,該類案件的案由如何確定成為爭議的問題。最高院在2011年的《關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決定》中沒有規定相應的案由,實踐中案由的確定也是五花八門,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庫鍵入“欺詐性撫養”以后,一共檢索到19個案由,其中16個婚姻家庭、繼承糾紛;1個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2個侵權責任糾紛。具體到個案,則需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