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元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是大勢所趨,也是高等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舉措。從理論上講,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有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也有新建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的必然結果。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中也面臨著思想觀念難以轉變、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諸多困境。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正確的實踐取向: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建設有特色的應用型高校;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多元的師資隊伍;建設兼具應用型與通識性的課程體系,建立分類評價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理論邏輯;實踐取向
一、引言
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2014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以下簡稱“職教二十條”)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已為政策所需,而現實中由于各種原因,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也是大勢所趨。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也是如此,其在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經驗的不足、硬性條件的限制加之轉型中重新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一部分學校和一些學者見此狀況之后產生了“能不能轉”“怎樣轉”“轉了之后怎么辦”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多學校便會一直處于觀望狀態,普通本科院校的轉型也會面臨阻力。本文正是基于這些問題,試圖闡釋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的理論邏輯,揭示轉型中出現的種種困境,最后指出在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取向。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來,由于擴招的原因和體制的變化,由幾所本科院校合并或由專科升格而產生的新型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有678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的理論邏輯
(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布局的變動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傳統的產業很多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亟待調整。與此同時,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勢崛起,這些產業的擴大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對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應用能力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現實中的情況卻是出現了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大量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許多崗位又出現“缺人”的現象。
(二)政府政策的導向
從“三部委”《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戰略部署再到《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可以說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已經成為政府明確的政策導向,轉型的號角已經在頂層設計中吹響。面對新形勢下的產業轉型,國家政策對于高校轉型的及時跟進,為高校和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注入了新的動力。因此,面對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普通本科院校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轉型的過程中謀取更好更快的發展。
(三)普通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新建本科院校把辦學定位設置為研究型大學,在辦學策略上盲目擴招,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甚至達到5萬人以上,但是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空間和場地有限,難以承載如此多的在校學生,導致學生人均資源占有量極大縮小,辦學質量難以提升。同時,還存在師資問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師資要么是原來的專科院校教師通過繼續教育進修成為高校教師,要么是剛畢業不久的碩士、博士到學校任教成為教師,這就決定了其在師資方面與研究型大學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之生師比較大,辦學經費有限,使其無論在研究實力與還是培養質量都無法與老牌的綜合性大學相比。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若要謀得長遠發展,必須尋求自身發展特色,而不應隨著研究性綜合性大學的發展亦步亦趨。
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的困境
(一)思想觀念難以轉變
由于長期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本科院校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應用的現狀,認為這種定位才是“大學”的定位、應用型高校只是職業學校的一種說法,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就是“大學”降格為職業學校;教師方面,一部分本科院校教師認為“雙師”型教師就是將學者降格為技師。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贊同轉型,認為轉型后自己便和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什么區別。而現實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實力上比不上老牌的研究型大學,其培養的學生在研究能力方面也處于弱勢,與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相比又缺乏實踐操作能力,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處在了“夾心層”,長期這樣下去,必然喪失發展的活力,浪費大量的資源,對學校、學生和社會都非常不利。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傳統的思想觀念是制約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關鍵一環,能否迅速轉變思想觀念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考驗著一個學校的綜合管理理念,也決定著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師資隊伍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師大多是由原來專科院校的教師升格而來,這部分教師往往重視實際操作,基礎理論相對于研究型大學教師相對薄弱;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師是剛畢業不久的碩士、博士,他們主要經歷了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校門,基本就是從理論到理論,缺乏應用經驗。而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需要大量既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這部分教師較少,是制約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重要因素。
(三)課程設置中的困境
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課程,這部分課程是國家在相關文件中規定的課程,是應用型高校無法回避、必須開設的課程。同時,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還與師資有關,有的課程需要開設但是缺乏相應的師資,而有的課程可開設可不開設,但由于師資大量存在,便開設了相關課程。這就使得課程的供需錯配,不僅影響了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受其影響最大的最終還是學生。在通識課程設置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必然要突出課程的實用性,于是有關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課程便自然而然地要通過通識課和公共課來實現,這種為了轉型而大量開設通識課程的做法是自上而下的,在教師和學生中并未得到認可,那么實施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的實踐取向
(一)轉變思想觀念,創辦有特色的應用型高校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是國家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建本科院校應當抓住時機,迎合國家戰略布局的調整,才有可能進入繼高校擴招以來的又一次大發展時期。為此,必須明確轉型為應用型高校是類型的調整而非層次的升降,應用型高校是自立于高等教育行列的一種類型,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其培養的人才需求量將會大幅上升,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迅速做出反應,從思想觀念開始對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系列調整、超前規劃,促使國家戰略與學校規劃有效對接、漸次落地。與此同時,新建本科院校應當明確自己的辦學定位,要避免與傳統的本科院校趨同。傳統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同質化較為明顯,要避免這一點,就需要在校本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專業群。校本設計是引領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傳統教育模式的靈魂,是轉型建設之“綱”,規范著全校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方式[1]。在應用型高校層面也要盡量避免趨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二)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多元的師資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辦好應用型高校需要一大批專業素質過硬、操作能力較強的“雙師型”教師。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以本校師資為基礎,建立師資動態考評流動機制和繼續教育進修制度,鼓勵本校教師經常外出學習交流,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開闊他們的視野。同時,可以在校企合作中聘任一部分企業的優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在學校擔任教師,并建立與其崗位有效對接的機制,使其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長處,實現人才培養的最優化目標。面對當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要引進學校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不能再坐等人才“主動上門”,必須從原來的“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出擊”[2]。除此之外,應用型高校還應轉變用人觀念,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選聘兼職優秀“雙師型”教師、專家,盤活學校的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整體水平。
(三)建設兼具應用型與通識性的課程體系
應用型高校應當以培養適合地區經濟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為主,為此課程的設置必須更加突出應用性。在具體策略上,可以采取企業參與應用型高校課程設置的方式,充分吸納企業的合理建議,建設與企業能夠有效對接的實用性課程。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決定了高校教育要為育人服務,通識課與公共課便承擔了這一重任。因此,應當合理設置專業課、實踐課、通識課的比例。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已成為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出路,新建本科院校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思想觀念、師資隊伍、課程設置、評價機制等方面綜合施策,不斷提升自身辦學實力和育人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地區繁榮培養更多有用、可用、實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斌.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困境、動力與策略[J].重慶高教研究,2015,3(6):66-70,75.
[2]張乂丹.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雙轉型”視閾下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建設辦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394-39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