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蕾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 ?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的審美和文化素養。”美育作為高校進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方法,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是落實文化育人的重要體現。通過開展美育工作,學校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審美水平以及文化素養。基于此,本文將從高校美育工作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美育工作的特點、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策略三方面,對文化育人視域下加強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策略展開有關闡述,僅供相關研究人士參考。
【關鍵詞】文化育人;高校;美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72-02
美育工作是指對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行培養和教育,也被稱為美感教育、審美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高校開展美育工作,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放在主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的教學方向,落實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積極弘揚中華民族的美育精神,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為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不斷努力[1]。
一、高校美育工作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人們自古以來就喜歡追求美,“美育”是人類傳承美的重要教育方式。“美育”一詞最早在席勒的《美育書簡》中出現,他在書中提出了審美教育學說,他認為美是一種特殊的中介,有助于讓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動同時達到平衡,使人性得到完整。凱洛夫曾經說過,“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于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關系的美,以藝術的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于培養藝術上的美德創造力。”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也曾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與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2]。”現如今,高校開展美育工作,有利于幫助在校學生塑造積極健康的性格品質與當代人格精神。
美育工作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對優質書籍進行閱讀時,文章中或多或少地會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提供價值取向,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文化結構與人格精神有著莫大的幫助,為傳統高校的文化教育工作帶來沖擊與挑戰。
同時,高校通過開展美育工作可以對學生的智力、實踐能力等多重能力進行鍛煉。美育工作的實施與開展,不僅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需要教師“授之以漁”來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質疑意識進行培養。還可以讓學生對文藝作品等多種形式作品,進行大量的閱讀、品鑒、賞析,以此來激發與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將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結合起來,這對于學生在對各個學科進行學習時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能力,使學校做到文化育人的效果[3]。
除此之外,當今高校美育工作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審美情操,讓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藝術美與現實美,具有正確理解與欣賞藝術美與現實美的能力。讓他們對美、對藝術產生出濃厚的興趣,把美體現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領悟出世間的美好。因此,在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各高校都把對學生進行的德育、美育工作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所以,高校開展美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養成積極陽光、樂觀向上的健康形態,使學生的審美思想與審美水平在美育工作的教育下不斷得到提升。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特點
高校進行美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優秀青年。高校的美育工作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計劃性
根據國家提出的高校培養人才的要求,高校應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性地對學生進行美育活動,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二)科學性
科學性是高校進行美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要求,高校教師的教授過程與講授方法都應遵循嚴格的科學理論,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擁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4]。
(三)集中性
高校作為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場所,擁有眾多的學生,具備集中對學生進行美育的能力,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美育的方式與機會。
(四)階段性
所謂階段性,就是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等對學生開展不同程度的美育教學活動。從大一一直到學生畢業,學校對美育的要求與實施內容都應該分階段、有組織地進行,大到每一門課,小到每一項審美實踐活動,要對學生的美育教學工作做到系統、連貫。
三、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校開展美育工作,需要對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水平修養、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為全面提升高校美育教師的教學水平質量,更好地開展美育工作,為文化育人提供充足的保障。高校應積極實行公共藝術課特聘教授制度,優化教師結構,建立美育教師的考核評級制度激勵等來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與建設。
(二)更新教學手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課堂當中。它能夠利用聲音、圖片、影像等方式來彌補當前美育工作的不足,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動態與靜態進行完美的結合,增強文化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影響力,讓課堂更加形象、生動。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必將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通過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延伸,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一舉兩得[5]。
(三)增強師生互動
早期,高校開展美育工作一般通過教師的口頭說教來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導致一些經典畫作、文學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學生無法體會,素質教育的開展呈現出機械化態勢[6]。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藝術審美、文學作品賞析的活動中去,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得到解決,為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與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校園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讓美走進校園就需要學校加強對圖書館、藝術館、教學樓等場所的環境建設工作,使學生們能夠在優雅的建筑、濃郁的文化氣息、安靜的閱讀氛圍中進行學習、生活、創作,滿足學生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學校還應將校園歷史、校風融入到校園環境建設當中,讓學生們在充滿美育的范圍里受到美德的熏陶。
四、結語
新時期,在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應對美育工作高度重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校園環境建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時,應發揮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增強師生互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以美感人、文化育人,為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何可人,任寶平.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9(17):248-249.
[2]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視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機理及策略[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2):201-207.
[3]傅琴.新時代高校德育美育協同育人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24-26.
[4]安波,賈浩洋.試論新時代加強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邏輯及實現路徑[J].藝術教育,2018(24):196-197.
[5]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體系的現代化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7(07):7-10.
[6]呂少蓬,賴玉城.全面發展理念下加強高校美育對策探析[J].藝術教育,2016(06):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