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雅

騰訊云辦公協同產品中心負責人錢敏。滿分永遠都在前方,我們還沒有滿分,只是及格了而已攝影楊俊坡
2020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今年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關于世界未來的全球對話。可此時,世界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巨大混亂之中。
如此,線下活動勢必無法舉行。也許,更合適的方式是把活動改為線上。
美東時間3月30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宣布,把騰訊公司作為其全球合作伙伴,為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活動提供全面技術方案,并將通過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和騰訊同傳在線等技術產品舉辦數千場會議活動。
這也意味著,這場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球對話將在騰訊這家公司的技術護航下全面展開。
目前,騰訊會議日活躍賬戶數超過1000萬,是疫情期間國人使用最多的視頻會議產品。還創下100天更新20個版本、8天緊急擴容超過10萬臺云主機、投入計算資源超100萬核的記錄……
而此時,距騰訊會議發布不過百余天。
“騰訊是一家擅長做產品和體驗的公司,一旦將這種追求極致體驗的互聯網思維帶入產業互聯網,就能做出像騰訊會議這種在短時間內深入人心的to B產品。” 騰訊云辦公協同產品中心負責人錢敏告訴創業邦,從騰訊會議這款產品的誕生和發展就可以略窺騰訊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新路徑……
在移動互聯網的當下,我們希望能夠開發出一款只需要一部手機、沒有任何多余步驟就可以直接接入的視頻會議產品。
觀察行業痛點所在,依靠騰訊云領先的技術能力打造出產品,通過把行業應用和硬件終端進行互聯互通,最終實現產業級的數字化生態協同。
“視頻會議并不是一個新興的市場。”錢敏告訴創業邦,事實上,國內視頻會議市場一直是充分競爭的紅海市場,“但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仍然沒有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開一場會。”
據錢敏介紹,最早行業內做視頻會議的時候,是通過E1專線或者是PSTN、ISDN,那個時候只有少量有專網的客戶才可以使用,兼容性很差;后來隨著TCP/IP的發展,才有更多廠家開始做基于H.323協議、SIP協議的視頻會議。
在騰訊會議誕生之前,市面上的視頻會議提供商可被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以硬件為主的廠商,主要提供硬件視頻會議系統,以設備銷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代表是 Cisco、Poly等硬件廠商;第二類是軟硬并重的廠商,主營業務兼顧視頻云服務與硬件設備,旨在“云+端”協同發展,比如小魚易連就屬于這一類;第三類是以軟件為主的廠商,專注于云平臺建設,主要收取軟件服務費,可能適當增加硬件投入以提升用戶體驗,代表廠商是Zoom、全時、好視通等。
但不管是哪一類產品,都無法真正滿足“隨時隨地開一場會”的需求。
“所以在移動互聯網的當下,我們希望能夠開發出一款只需要一部手機、沒有任何多余步驟就可以直接接入的視頻會議產品。”錢敏說,這是騰訊會議誕生的初衷,也正基于此,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騰訊會議可以同時支持App入會、微信小程序入會、電話入會等多種方式。
除此之外,騰訊會議還會給企業客戶提供會議室連接器,用來接入之前客戶已經購買的視頻會議設備,實現更大范圍的連接。
在接下來的10年,整個社會將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在互聯網上半場,騰訊的使命是做好連接;而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
對產品的明確定位使得騰訊會議能夠“厚積而薄發”。作為一款2019年12月25日才發布的產品,上線2個月內,日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
這樣的增長速度在騰訊內部是從未有過的戰績。2011年誕生的微信,注冊用戶突破千萬花費了半年時間;1999年誕生的QQ,注冊用戶突破千萬則用了1年左右。
這背后固然有疫情的特殊原因。疫情使得視頻會議市場爆發式增長,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成為絕大多數企業復工的“被迫式”首選,數千萬企業、上億用戶在短時間內集中涌入。
“疫情是預料之外的,但是人們對這樣一款產品的需求是預料之中的。” 錢敏認為,當下在線辦公“熱”有疫情的特殊原因,但并非不可持續。“城市交通堵塞嚴重、5G等技術在飛速發展,大家在未來一定需要一個交互協作性很好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境。疫情使得這一切被加速了5年。”
遠程辦公市場的推動只是原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騰訊會議在 “開會”之外的場景得以廣泛應用。
例如,有醫生通過它進行遠程會診,有高校通過它進行教學科研,甚至還有人用它與朋友開“唱歌房”K歌,有家庭用它討論裝修方案……
“騰訊會議”儼然成為服務全民的“云上生活”應用。
與其他遠程辦公產品有所區別的是,騰訊對“社交”有著更深入的理解,這使得騰訊會議與生俱來擁有“出圈能力”。
可以說,擁有11億的C端用戶和超過150萬小程序開發者的騰訊,其to B的獨特路徑是立足C端,進軍B端。
對此,錢敏表示,這個產品的初衷是做連接,通過靈活的連接方式,提供高效的溝通協作支持,但也很樂于看到創新妙用。“我們很開心地看到,這款產品能夠被用戶發掘出新的使用場景。”她表示,未來,“騰訊會議”將持續完善產品能力,連接更廣泛的辦公協作場景,使人與人之間能夠通過“騰訊會議”更靈活地連接與協作。
騰訊會議誕生的土壤是騰訊CSIG(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這是 2018年9月30日騰訊進行大規模內部構架調整時新成立的事業群,成立伊始就是為了“進軍”產業互聯網。
“在接下來的10年,整個社會將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騰訊總裁劉熾平曾在采訪中表示,在互聯網上半場,騰訊的使命是做好連接;而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
CSIG的“壓艙石”就是騰訊云。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最新報告:在全球、亞太云計算市場騰訊云增速均超過100%。其中,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增速高達111%,在全球TOP廠商中,排名第一。從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排名來看,騰訊云從2017年全球第18位,2018年全球第6位,上升到了2019年的全球第5位。
憑借過去21年騰訊的海量業務布局,騰訊云積累了一系列技術沉淀,這些能力都在騰訊內部獲得長期的應用驗證,并被開放給了騰訊會議。
例如,騰訊會議對在線會議的應用支撐,涉及到來自PC端、移動端的不同流量類型,必須處理大量并發連接,還需綜合考慮用戶所在位置、運營商、網絡和鏈路質量情況尋求最佳接入點,其對云計算處理能力所產生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雙十一電商平臺所承受的強度還要高。
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光是從容保持“不掉線”這一基本需求都很難實現。
“騰訊云在全球26個地理區域有53個可用區,超過1300個CDN加速節點,真正實現了全球化部署。”錢敏說,所有的這些,對于一個視音頻業務的全球化部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如此,騰訊CSIG還有專門的安全實驗室。”錢敏告訴創業邦,安全對于一款to B產品至關重要。目前,騰訊會議有七大安全實驗室“保駕護航”,使用的Web+AI應用防火墻能有效抵御OWASP(開放式Web應用程序安全項目,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定義的十大Web安全威脅攻擊,同時在業務數據、管理機制、網絡設備、接入策略等方面還能進行多重安全防護。
如何才能進行持續創新?對于大公司來說必須持續不斷地重新評價自己的外部和內部,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配以適合的創新戰略,重新識別自己的核心,令資源重新流向核心活動,這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及成功要訣。
這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看CSIG的“構成”:除了騰訊云,還有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
這幾乎囊括了騰訊在B端所有服務行業的布局:金融、政務、出行、醫療、教育、零售、文旅、制造等。很顯然,to B的解決方案通過幾乎能夠服務社會全體領域的騰訊云進行搭載,也是騰訊幫助客戶進行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最理想的方式。
這就是為什么CSIG成立不到兩年,就能“殺出”騰訊會議這樣一款明星產品的原因。這既是市場痛點帶來的“偶然”,更是戰略決策推進下的“必然”。
從騰訊會議身上也可以看到騰訊對生態的理解。
“騰訊會議是一款SaaS產品,騰訊云還有其他的IaaS和PaaS產品,相信未來我們還能為各行各業的用戶拓展更多的產品方案。”錢敏說,騰訊云目前有超過210種IaaS、PaaS、SaaS產品,超過90種行業解決方案。
在騰訊看來,產業互聯網并不能靠一兩家公司實現,而是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伙伴的緊密協作,互聯網正在和傳統產業融合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騰訊會議在誕生之初,就明確自己是生態的共建者,而非攪局者,并且堅決不做硬件產品,專注做好平臺及標準SaaS服務,連接人與設備、會議室及企業溝通。這意味著,騰訊會議不僅能夠與會議硬件廠商深度合作,也可以與軟件廠商做聯合解決方案,打造互聯互通的辦公協同場景。

目前,騰訊會議已經開放多個API接口給行業合作伙伴使用。以招聘場景為例,騰訊內部就是一個踐行者,平均每周安排超過4000場面試,70%以上的面試通過騰訊會議進行,騰訊招聘通過對接騰訊會議API,實現面試邀約線上化閉環。面試官只需在招聘系統填寫面試時間,系統自動生成面試入會鏈接,一鍵發送給面試者,最快一分鐘可完成自助面試邀約。如今,無論是企業IT、系統集成商、SaaS服務商,均可輕松適配多種會議場景需求。
杰弗里·摩爾在《公司進化論》這本書中提到,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偉大公司都是以組織結構、市場戰略、營銷目標取勝于競爭對手,但在移動互聯網經濟時代,創新成為驅動企業成長的最大動力。
那么對于一家大公司來說,如何才能進行持續創新?摩爾給出的答案是:公司必須持續不斷地重新評價自己的外部和內部,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配以適合的創新戰略,重新識別自己的核心,令資源重新流向核心活動,這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及成功要訣。
騰訊看明白了這一點:提高企業數字化能力是未來商業世界發展的關鍵步驟,但是各行各業的產業鏈復雜,騰訊的優勢在于觸達C端消費者的能力。因此,通過C to B的方式打通全產業鏈,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服務C端用戶,從而實現產業級的數字化生態協同。
“滿分永遠都在前方,我們還沒有滿分,只是及格了而已。”錢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