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宏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集束化治療對感染性休克的臨床效果。方法 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及對照組(34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3 h內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療。對比兩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平均動脈壓、血乳酸水平;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以及臨床死亡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分別為(50.1±9.4)、(89.4±10.6)ml/h, 均多于對照組的(25.6±8.7)、(46.3±18.2)ml/h;平均動脈壓分別為(66.4±5.1)、(65.2±4.4)mm Hg(1 mm Hg=
0.133 kPa), 均高于對照組的(61.3±4.2)、(60.9±3.6)mm Hg;血乳酸分別為(12.6±2.1)、(4.8±1.7)m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14.7±1.9)、(7.2±1.4)mmol/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時間為(7.8±1.5)d、重癥監護室時間為(5.9±1.4)d, 均短于對照組的(9.9±1.7)、(8.2±1.6)d, 臨床死亡率為5.26%, 低于對照組的20.59%,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療,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尿量、平均動脈壓、快速降低血乳酸水平、減短重癥監護室時間, 降低臨床死亡率, 有顯著的臨床運用價值,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早期集束化治療;感染性休克;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12
Clinical effect of septic shock treated by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CHEN Wei-hong.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Shantou Central Hospital, Shantou 51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fective shock treated by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72 septic shock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4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within 3 h. The urine volum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blood lactate level after 3 and 24 h of treatment, usage of vasoactive agent, time of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clinical mort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 and 24 h of treatment, the urine volu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50.1±9.4) and (89.4±10.6) ml/h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25.6±8.7) and (46.3±18.2) ml/h,
mean arterial pressure were (66.4±5.1) and (65.2±4.4) mm Hg (1 mm Hg=0.133 kPa),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61.3±4.2) and (60.9±3.6) mm Hg, and blood lactate level were (12.6±2.1) and (4.8±1.7) mmol/L,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4.7±1.9) and (7.2±1.4) mmol/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usage of vasoactive agent (7.8±1.5) d and time of intensive care unit (5.9±1.4) d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9.9±1.7) and (8.2±1.6) d,
and clinical mortality 5.26%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0.5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have signific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rine volu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rapidly reduce blood lactate levels, shorten the time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reduce clinical mortality.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Septic shock; Clinical effect
在臨床中, 嚴重的感染會引起休克癥狀, 尤其是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休克, 在實際臨床中稱之為感染性休克, 發病時病情危急, 對患者的多個器官與系統會造成損傷, 引起代謝紊亂或者缺血缺氧, 功能障礙等, 治療過程中病情易發生變化, 需要在重癥監護室進行嚴密監察, 確保感染得到控制, 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穩定后方能在住院病房進行進一步康復治療, 在臨床中對感染的治療方式較多, 絕大部分患者都能良好的控制感染, 進行良好的臨床治療, 但其治療療程差異較大, 本院嘗試采用集束化治療方式, 提升臨床中控制感染的合理用藥, 取得較好的成果[1]。現就本院2017年
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組對比研究早期集束化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效果, 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汕頭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及對照組(34例)。觀察組男18例, 女20例;年齡26~73歲, 平均年齡(53.4±9.2)歲。對照組男19例, 女15例;年齡25~75歲, 平均年齡(54.1±9.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確診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年齡>18歲的患者。②排除標準: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孕產患者[2]。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3 h內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療, 主要內容有:①測量乳酸水平;②在給予抗生素前, 獲得血培養;③給予廣譜抗生素;④低血壓或乳酸≥4 mmol/L時, 給予至少30 ml/kg晶體液;⑤給予血管升壓藥(對低血壓, 且對初始液體復蘇沒有反應者)來維持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65 mm Hg;⑥初始液體復蘇后持續性低血壓(平均動脈壓 < 65 mm Hg)的情況, 或初始乳酸≥4 mmol/L時, 再評估容量狀態、組織灌注;⑦如果初始乳酸有升高, 則再次測量乳酸;⑧觀察患者的血糖狀況, 依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胰島素藥物運用;⑨如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可行機械通氣等治療。EGDT的目標:中心靜脈壓(CVP) 8~
12 mm Hg;平均動脈壓≥65 mm Hg;尿量≥0.5 ml/(kg·h);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或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70%[3-5]。兩組者在進行以上治療的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癥治療狀況, 對治療效果不佳或者病癥發生異常狀況的患者, 需要及時采用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 確?;颊咴谂R床中能夠獲取良好的治療。
1. 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平均動脈壓、血乳酸水平;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以及臨床死亡率。各項臨床數值均以病歷資料記錄數值為準。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平均動脈壓、血乳酸水平對比 觀察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均多于對照組, 平均動脈壓均高于對照組, 血乳酸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臨床死亡情況對比 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臨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因為病菌繁殖, 患者在臨床主要表現為神志清醒, 煩躁不安、神情緊張、焦慮、皮膚蒼白、四肢濕冷、尿量減少、惡心嘔吐、血壓下降等, 患者極易產生感染性休克, 在臨床中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 患者病情較重且易發生變化, 因此臨床中監護為重要治療內容[6]。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3及24 h后的尿量均多于對照組, 平均動脈壓均高于對照組, 血乳酸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臨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原因分析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 病情較急, 死亡率較高, 集束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將醫療資源調動, 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另外在患者發病后的24 h, 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嚴密監護, 同時持續開展治療, 確保了患者在治療期間能良好的穩定病情, 對患者的病癥康復有重要意義, 同時也能減免意外狀況或者病情突然變化導致死亡的發生。綜合全文來看, 在臨床感染性休克中進行集束化治療, 可有效的保障臨床治療效果, 臨床運用價值較高, 應該廣泛推薦于臨床。當然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少的不足, 仍需要更多臨床研究進一步論證。
綜上所述,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療, 可減短重癥監護室時間, 降低臨床死亡率, 有顯著的臨床運用價值,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婀娜, 胡偉明, 萬月芬, 等. 低劑量琥珀酸氫化可的松與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聯合早期集束化方案對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8, 28(10):53-56.
[2] 錢志賢, 宋佳, 周娟娣, 等. PiCCO指導下的液體復蘇對合并心肌損傷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影響.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8, 18(1):13-17.
[3] 程友林, 張愛云, 馮恩民, 等. 不同濃度氯化鈉溶液對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集束化治療效果的影響. 山東醫藥, 2018, 58(13):78-80.
[4] 付守芝, 陸志輝, 譚斌, 等. 應用無創血流動力學觀察參附注射液對感染性休克早期復蘇的影響. 中國中醫急癥, 2018, 27(8):131-132.
[5] 王贈芳, 陳燁, 王公平, 等. 胃腸手術后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療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24):
5622-5625.
[6] 彭四萍, 陳軍. 早期集束化治療對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影響. 廣東醫學, 2017, 19(18):2833-2836.
[收稿日期: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