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霞 黎淑珍 謝麗媚 黎銀花



【摘要】 目的 探討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112例頸椎病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宣教模式,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視頻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干預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臨床癥狀評分。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98.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干預能有效提高其運動療法依從性, 且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關鍵詞】 微視頻;頸椎病;運動療法;依從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81
近年來, 隨著科技產品的應用、低頭伏案工作者增加以及患病初期對該病不夠重視, 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1]。運動療法是臨床綜合治療頸椎病常用方法之一, 通過運動鍛煉能起到有效預防及治療頸椎病的作用[2]。但多數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較差, 導致其臨床療效不夠理想。為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本次研究應用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干預, 取得了理想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112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證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椎病臨床診斷, 并經CT檢查診斷確診者[3];②年齡40~55歲;③病程6個月~6年;④具有一定的認知功能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已使用手術治療或微創治療復發者;③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骨折、腰椎滑脫或脊柱結核患者;④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者;⑤無智能手機或不會使用微信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宣教模式:口頭宣教, 發放頸椎病日常養護手冊, 定期進行健康講座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視頻護理模式, 具體實施方案如下。①建立微視頻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均熟練掌握頸椎病相關知識, 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 熟悉微信的各項操作技能。②選取小組長, 負責建立微信群并管理, 將患者微信群昵稱改為姓名, 避免不法人員進入該群, 小組長做好排班及責任制分配, 各小組成員需嚴格執行。③搜集患者各項臨床資料, 了解患者需求, 建立電子檔案。④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制定頸椎病相關知識、日常養護及運動方法等。每周按時發放2次宣教資料, 患者若有疑問可在群內提出, 值班人員及時回答。新老患者可在群內進行交流, 特別是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 可在群內分享其成功經驗, 為新患者樹立良好的榜樣。⑤責任護士每周一對一與患者進行微視頻交流溝通:向患者或其家屬了解近日運動鍛煉情況, 及康復情況等。讓患者或其家屬調整好視屏攝像頭, 確保患者在醫護人員能在視頻范圍內, 讓患者演示日常運動方法, 醫護人員及時指正其錯誤運動方式, 再由醫護人員演示正確運動方法, 對于重點及難點進行詳細講解, 直到患者理解為止。并將錄制好的運動鍛煉視頻發送給患者, 讓其反復多次觀看學習, 告知下次視頻隨訪時間。兩組均干預3個月。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干預前后VAS評分、臨床癥狀評分。①依從性判定標準[4]:完全依從:嚴格按照運動鍛煉方法進行鍛煉, 無不利于頸椎功能恢復行為, 并定期復診;部分依從:患者偶爾未嚴格執行運動鍛煉, 并有少數不利于頸椎功能恢復行為;完全不依從:不遵從醫囑, 或偶爾進行運動鍛煉。總依從性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②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5]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一條10 cm的橫線表示, 0為無痛, 10為劇烈疼痛, 其他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③臨床癥狀[6]。采用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進行臨床癥狀評估, 臨床癥狀可分為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疼/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4個項目。癥狀明顯者記0分, 無癥狀者最高記3分, 總分最高10分, 評分越高說明治療成績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98.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環境的改變, 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 手機、電腦等工具逐漸應用到工作中, 伏案坐姿工作已成為工作生活中主要姿勢, 長期的不正確坐姿等慢性勞損成為了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7]。合理的運動鍛煉不僅能有效治療頸椎病, 且能預防其復發行為[8]。
傳統常規護理宣教多以口頭宣教、健康講座以及發放健康手冊為主, 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 但極易受到時間限制, 且需耗費醫護人員大量時間。隨著科技的進步, 微信已成為我們日常交流的常用工具, 且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學會使用微信, 更樂意接受新穎的隨訪方式。利用微信能將頸椎病相關知識及運動方法以視頻、動畫等方式錄制好并發放給患者, 患者可隨時進行學習, 且其生動形象的視覺感官利于患者鞏固吸收掌握。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98.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由于通過微視頻指導, 患者充分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 明確運動治療對頸椎病療效的重要性。因此微視頻對改變患者治療觀念、提高治療依從性意義重大。對比兩組患者疼痛程度, 結果顯示:干預后,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微視頻的有效指導下, 患者能及時更正其錯誤運動方式, 而定期的視頻隨訪也能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 從而提高患者運動鍛煉效果, 最終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運動療法是現代醫學工作者將體育運動、醫學相關專業知識及傳統頸椎引導術相結合的輔助康復手段, 能更好的促進頸椎功能的恢復,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兩組患者頸/
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微視頻指導下患者能更好的掌握運動鍛煉的相關方法, 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原因主要由以下因素所致:①醫護人員定期解答患者疑問, 促進醫患溝通, 增強患者信任感, 樹立良好治療信心;②生動形象的宣教方法利于患者掌握頸椎病相關知識, 且能隨時鞏固;③醫務工作者的定期回訪能以及家庭成員的參與支持能使患者轉移不良情緒, 積極應對疾病。
綜上所述, 對頸椎病患者采用微視頻進行干預, 能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提高其運動療法依從性, 降低疼痛感, 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程鑫, 張琴飛. 一期前后路聯合手術對老年脊髓性頸椎病患者神經功能及頸椎穩定性的影響. 頸腰痛雜志, 2017, 38(6):607-609.
[2] 李素珍, 劉為萍. 頸椎保健操對頸椎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研究.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4):1353-1354.
[3] 藍鋆, 姚敏, 王晶, 等. 頸椎病不同中醫證候分型的研究概況.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5, 23(4):67-70.
[4] 張莉莉, 印飛, 周荔倩.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護理模式對頸椎病術后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15(9):1342-1344.
[5] 稅毅冬, 尹玲, 劉健佳, 等. 杵針對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的效果觀察. 四川中醫, 2017, 35(3):193-194.
[6] 王曉紅, 丁明甫, 何成奇, 等. 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表. 華西醫學, 2003, 18(1):35-36.
[7] 劉葉飛. 整脊手法聯合神經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頸腰痛雜志, 2018, 39(4):508-509.
[8] 張斌, 檀亞軍, 何本祥, 等. 頸部伸屈肌群靜力增強訓練對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9):964-968.
[9] 薛建利, 樊李瀛, 吳瑋. 頸椎牽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頸腰痛雜志, 2017, 38(5):484-485.
[收稿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