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寶 劉耿鋒 林涵 林凱鴻
【摘要】 目的 系統評估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用于治療腎囊腫的臨床價值。方法 60例腎囊腫患者, 根據隨機抽樣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行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包括經腹膜后及經腹腔), 治療組行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術后24 h疼痛評分、總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結果 治療組手術時間(36.1±8.0)min及術后拔管時間(1.3±0.4)d均短于對照組的(49.4±
11.0)min、(1.8±0.5)d, 術中出血量(4.9±1.2)ml、術后引流量(15.2±5.6)ml均少于對照組的(18.4±1.8)、(35.3±9.2)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356、4.277、34.180、10.222, P=0.0000、0.0000、0.0000、0.0000<0.05)。治療組的總住院時間(2.5±1.3)d短于對照組的(4.2±1.4)d, 術后24 h疼痛評分(1.6±0.4)分以及住院費用(8240.2±1098.7)元均低于對照組的(4.5±0.6)分、(10140.5±1279.9)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74、22.027、6.170, P=0.000、0.000、0.000<0.05)。結論 相較于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 不論經腹腔或腹膜后, 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治療腎囊腫的優勢更為明顯。
【關鍵詞】 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術后24 h疼痛評分;術后快速康復;住院時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22
腎囊腫具有發病率高等特點[1]。該病隨著年齡的增長, 發病率會呈現增加趨勢[2-4]。大多數腎囊腫的發生由于不會伴隨特殊的臨床癥狀, 所以其較小時不需要接受特殊的治療[5], 但當囊腫直徑>5 cm時, 或伴有反復的泌尿系統感染等癥狀時可考慮行手術治療[6]。既往臨床對腎囊腫患者的治療常采用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的方法, 但該法卻存在手術時間相對較長[7, 8]、手術失血量相對多[9, 10]、住院成本高、容易導致并發癥[11, 12]等缺陷。而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相比而言, 因其具有操作過程舒適[13]、傷口創傷小[14]、出血量少[15]以及術后恢復快[16]等優點, 受到廣泛關注。因此, 本文選取本院60例腎囊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治療腎囊腫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腎囊腫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腎囊腫, 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按照隨機抽樣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0例。
對照組中, 男27例(90.0%), 女3例(10.0%);平均年齡(47.2±4.2)歲;平均體重(62.1±10.2)kg。治療組中, 男26例(86.7%), 女4例(13.3%);平均年齡(48.5±
3.2)歲;平均體重(66.8±9.5)kg。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臨床癥狀及相關指標符合腎囊腫診斷標準;②無外傷史或其他器質性疾病, 確認為單純腎囊腫患者;③術前均行靜脈尿路造影確定腎囊腫與集合系統無相通。
1. 2. 2 排除標準 ①既往曾罹患腎囊腫或術后復發的患者;②生命體征不平穩的患者;③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④考慮為囊性腎癌的患者;⑤患有嚴重的心肺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1. 3 方法 治療組:按照標準流程行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治療, 方法如下:于患側12肋緣下腋后線與肩胛下線之間區域, 根據囊腫位置選取適當穿刺點, 于皮膚作1個0.5~0.6 cm 的小切口, 在B超引導下用5 mm套管(Trocar)直接穿刺到腎囊腫表面, 如無B超引導, 則可通過CT測量囊腫到皮膚距離, 用5 mm Trocar向囊腫方向穿刺, 深度小于囊腫到皮膚的距離, 經通道置入腎鏡, 同時接入二氧化碳(CO2), 左右擺動腎鏡分離腎周筋膜, 可顯露出腎囊腫, 用可以通過腎鏡工作通道的小電鉤或激光對囊腫進行切除。對照組:按照標準流程行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治療, 方法如下:在患者中線髂嵴下
2 cm處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 建立第一個穿刺點, 隨后使用擴張器撐開腹膜后間隙, 并依次注入戳卡, 最后使用超聲刀切除囊壁。其中行傳統3孔經腹膜后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19例, 經腹腔鏡下3孔腎囊腫去頂術11例;這兩種方式在臨床療效觀察中沒有統計學差別, 故不再做分組比較。除手術方式不同, 兩組治療方法以及護理措施相同。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術后24 h疼痛評分、總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量表評估患者術后24 h疼痛:其中0分代表無痛, 1~3分代表輕微疼痛, 4~7分代表中度疼痛, 8~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檢查后讓患者在游動標尺上標記自己的疼痛等級評分[17]。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治療組手術時間及術后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356、4.277、34.180、10.222, P=0.0000、0.0000、0.0000、0.0000<0.05)。見表1。
2. 2 兩組總住院時間、術后24 h疼痛評分以及住院費用比較 治療組的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后24 h
疼痛評分以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74、22.027、6.170, P=0.000、0.000、0.000<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 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受到了臨床醫生的廣泛青睞, 本研究也系統證實了基于該法的各項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經過系統分析與考證, 相比傳統3孔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 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具有下述優點:①沒有應用常規的腹腔鏡, 而改用腎鏡, 雖然視野相對較小, 但不影響操作, 利用了腎鏡12度鏡面的視野以及在視野下方的腎鏡內的操作通道, 用小電鉤經腎鏡通道進行囊腫切除, 在手術操作過程中不會擋到視野, 也不會出現單孔多通道的“筷子”現象, 整個操作過程舒適;②只需在皮膚作1個0.5~0.6 cm的小切口, 便可完成全術程的操作, 相比三孔三通道(分別需要1個2 cm、1 cm、0.5 cm的切口)及單孔多通道(需要1個3~4 cm的切口), 外觀更加美容, 創傷小, 不用縫合拆線, 患者更容易接受;③在B超引導下可直接穿刺到腎囊腫表面, 通過腎鏡的擺動迅速分離顯露出腎囊腫, 只需要一個較小的空間就可以實現腎囊壁的切除, 分離的創面小, 出血更少, 達到了表面微創, 里面也微創, 患者術后感覺好, 恢復更快;④節省了建立后腹膜操作空間的步驟和時間, 同時又避免了大面積分離腎周脂肪組織引起出血, 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 并不會出現手術過程中穿刺口漏氣及皮下氣腫的發生。整個手術過程簡單快捷, 患者術后疼痛評分低。
本研究結果發現, 治療組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及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 術后24 h疼痛評分以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對照組的切口偏大, 對患者切口局部產生較長時間的擠壓, 從而導致上述指標的升高。該現象主要歸因于操作模式以及操作器械之間的差異, 而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通過對上述局限性進行優化, 進而產生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醫療器械、設備的不斷改進以及臨床醫生操作經驗的不斷積累, 任何手術方式均會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雖然微小切口經腹膜后腎鏡單孔單通道腎囊腫去頂術被證明有較大優勢, 但是依舊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操作者的經驗以及醫療設備情況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艷旭, 程寧, 李海燕, 等. 金昌隊列人群單純性腎囊腫發病狀況. 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8, 44(3):41-46.
[2] 黎志彬. 604例單純性腎囊腫患者臨床分析及中醫證型研究.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5.
[3] 曹紹黨, 董彪, 朱利榮, 等. 非腎囊腫誤診為腎囊腫10例臨床分析.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6(1):145-146.
[4] 元藝, 孟令民, 吳壽嶺, 等. 單純性腎囊腫的臨床特征與影響因素. 中國綜合臨床, 2015, 31(12):1138-1143.
[5] 楊麗琴, 劉莉莉. 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手術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 山西醫藥雜志, 2019(12):1499-1501.
[6] 劉雍, 王新杰, 馬圣君, 等. 經皮穿刺囊內入路電切去頂術與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治療單純性腎囊腫的療效對比.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7, 38(1):5-8.
[7] 馬仲順. 比較腹膜后與經腹腔行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治療腎囊腫.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9, 19(5):26-28.
[8] 張曉峰, 常德輝, 周逢海, 等. 單孔后腹腔鏡與常規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醫學裝備, 2015(5):84-86.
[9] 張曉, 謝波, 莫啟旺, 等. 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聯合經皮腎穿刺碎石術治療腎囊腫合并腎或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5, 35(14):37-40.
[10] 李輝. 腎囊腫經后腹腔鏡和開放手術治療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學, 2016, 22(16):73-74.
[11] 潘愛紅, 屈曉玲. 經皮腎鏡銩激光腎囊腫去頂術并發癥預防的循證護理. 中國臨床護理, 2016, 8(1):24-25.
[12] 湯大春, 高茂慧. 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的手術療效及并發癥防治. 中國保健營養, 2015, 25(15):38-39.
[13] 賀利明, 趙慧, 王善龍, 等. 單孔單通道后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的臨床療效觀察. 陜西醫學雜志, 2015(1):44-46.
[14] 寧博. 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62例. 中國農村衛生, 2015(6):89-90.
[15] 孫方滸, 傅斌, 洪濤, 等. 單孔單通道后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的療效分析.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3, 34(9):662-665.
[16] 王新泉. 泌尿外科單孔后腹腔鏡手術觀察. 臨床研究, 2016, 24(4):169.
[17] 邱郁薇, 吳鏡湘, 徐美英. 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對肺癌患者術后急性疼痛的影響. 上海醫學, 2013(10):872-875.
[收稿日期:2020-02-19]